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据高等学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40多年的办学实践,在该专业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从专业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双语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索。
[关键词] 财政学;特色专业;目标定位;要素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8-03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建设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意义的概念[1]。它不仅包括专业设计的方向和培养目标,也涉及到课程、师资、教材、教学等多项内容。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于1972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40个年头。2009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进一步推动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本文拟结合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与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经验,从各相关方面谈一些看法。
1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
作为特色专业,如何定位发展目标是首要的问题。既然是有特色的,就需要与别的同类专业有所区别[2]。在这一点上,不仅是财政学专业,其他所有特色专业都应如此。所谓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应该与学校自身的层次具有密切关系。就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学校的层次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方向。我国的财政学教育,在各类经济学科中具有办学历史较长的特点,从统计资料看,该专业不仅在许多985院校和211院校中开设,同时也在大量的一般院校中开设。前者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和一批实力雄厚的财经大学,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985、211院校,代表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尖层次,理应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更多地体现为创新研究能力,以培养高规格的合格毕业生为职责,而且,长期的办学历史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聚合,也给了它们承担这种任务的能力。而对于大量的省属院校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他们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自身的资源能力,还是生源质量的限制,都决定了他们与重点高校的显著区别。因此,财政特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当中,形成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合理定位。如果降低重点高校的定位,或者将一般院校的定位向重点高校看齐,其结果都是错误的。
在财政学特色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上,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自身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实,这也是一个涉及所有财政学专业的共性问题。作为特色专业立项改革的院校,可以利用国家提供的条件支持,在这方面率先进行尝试突破,为其他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财政学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毋庸讳言,我国财政学专业教育近年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毕业生真正能够从事和所学专业相一致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少。财税行政部门要求进入该领域的人必须参加考试,获得相应的进入资格。尽管我国财税部门的公务员队伍需要继续补充优秀专业人才,但是,每年能够补充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与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在考试中未必都能够达到优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水准,他们还要面对非专业学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一样,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他领域的就业竞争。但是,这毕竟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是有距离的,以至于在某些银行等金融机构招人时,财政学专业往往会被排斥在外。因此,无论哪类院校办出有特色的财政学专业,如能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将功不可没。
2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志[3]。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含量,与课程体系具有直接的关系。在河北大学财政学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个为各校所共同接受的共识性核心课程。诸如财政学、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等都属于这类课程。作为特色专业改革的课程体系,既要坚持和吸收业内已经形成的架构和经验,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创新的内容一方面要向深化专业知识的核心层面拓展,比如纳税代理、财政支出评估、公共产业投资及其运营管理、公共服务项目预算等课程都有考虑的必要。另一方面,需要在拓展专业的支持性课程上进行研究,这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密切相连。以研究型为目标的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本校的优质资源,加大力度开设必要的研究课程,如宪政经济学、收入分配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等,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保持相关课程学习的连贯性。而对于一般性的以教学为主的院校来说,则需要更多考虑满足于学生就业能力要求的财务会计、金融保险等关联度较密切的课程设计,并强化素质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教材建设
近年来,财政学专业教材建设获得了很大发展,不少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各种独立课程的教材,如财政学和基础理论教材,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成套教材问世。应该说,这些教材的出版,为我国财政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也体现了财政学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从建设特色专业的角度看,财政学许多课程的教材距离真正有自己特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教材需要分层建设。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课程的深度也会有差别。在研究型大学中,课程的难度、教材的深度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尤其是要在经济学与财政学课程的对接方面下大功夫。经济学课程在财政学专业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除市场经济理论之外,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更为普遍的是开设宏观、微观经济学,且课时量较大。但是,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的原理如何在财政学课程中应用,形成前后相连的课程链条,尚未取得明显的突破,两类密切联系的课程存在着较严重的两层皮现象。在一般省属大学中,教材的内容应该突出实践性。如果将重点大学的教材直接拿过来提供给自己的学生,虽然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对部分学生的考研提供支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忽视了他们未来的就业需求,与自身的目标定位是相悖的。 2)教材建设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在每一类层次的教育中,使用权威性的教材都是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方式下,这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教材还不多见。财政学领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学校中,应该把教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好的教材比一部好的著作更加重要,因为教材是学生的必读书目,是学习的直接依据,而著作是可以选择的。建设自己的教材,应该服从于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4]。特别是在一般省属大学中,不能为了追求学术层次而增大教材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经过参与教师的共同讨论,统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将这些理念和方式与教材内容衔接起来,成为指导教师讲授教材的行为准则。同时,为了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权威性,有必要对教材规划进行更加广泛的专家论证,充分吸收别人的有益经验。甚至可以聘请校外权威专家担任教材的主编或者实质性的顾问工作。考虑到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税收领域的理论日益丰富,财税制度及政策内容更加多样化,一部好的教材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以保持教材旺盛的生命力。
4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双语课程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由教育部提倡的本科教学改革内容之一。从实际推进的程度看,效果并不理想。特色专业的建设,不应将双语课教学匆忙纳入自己的规划,同样是需要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如果说重点高校从师资到学生的素质都有能力接受双语教学方式的话,完全可以大力提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包括专业语言的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般省属大学,客观地分析,师资条件基本还不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限制。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财政领域,尽管在实践中财政制度体系正在沿着公共财政的思路向前发展,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教育内容,包括财政学基础理论,都是以中国自己的财税制度和政策框架为基础进行阐释的。在教学语言上,还不存在中文和英文共同运用的平台,两者之间并不能进行课堂上的直接替代过程。在这样的层次中,第一位的是要坚持用中文为学生讲清楚每一门课程内容,不切实际地拔高,只会降低实际的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5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无论是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水平教材的编写,都有赖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和对学科专业发展的理解与感悟。
就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来说,要使教师队伍能够在本科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教师团队成员应在学术交流方面有充分的保证,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较开阔的专业发展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储备。经过长期的建设,我国财政学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建立起来,部分学校集聚了一批很有实力的教师,在财政理论和财政制度改革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思想和建议,在学科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师资队伍的优势在这些重点高校特色专业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作为一般省属大学来讲,有必要加强与重点大学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派出教师学习深造、教学观摩以及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不同的方式,提高本校师资队伍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第二,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应进行必要的创新探索。财政学是应用性科学,但是,受整个教育体制封闭性的束缚,各个学校基本上是关起门来办教育。教师熟悉书本知识,而远离财政运行管理实践。这不仅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衔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承担特色专业建设任务的院校,应该鼓励学校专任教师与财税实际部门工作者共建财政学特色专业。这种共建不是虚的,而是要开展有组织、有目标、有规划的务实性工作。目前,财政部门的干部素质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许多人不仅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而且非常注重提升理论素养。如河北省财政厅近年来的博士数量在全省所有厅局中名列前茅,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着本省乃至全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如果能够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借力于这些专家型的干部参与特色专业的建设,无论对于学生专业理论的理解,还是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将带来新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7.
[2]洪世梅,方星.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J].高教发展预评估,2006,(3):27-31.
[3]蒙丽珍.加强财政学科建设:促进理论创新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5-39.
[4]屈晓阳.加强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2011,(4):28-31.
[关键词] 财政学;特色专业;目标定位;要素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8-03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建设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意义的概念[1]。它不仅包括专业设计的方向和培养目标,也涉及到课程、师资、教材、教学等多项内容。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于1972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40个年头。2009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进一步推动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本文拟结合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与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经验,从各相关方面谈一些看法。
1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
作为特色专业,如何定位发展目标是首要的问题。既然是有特色的,就需要与别的同类专业有所区别[2]。在这一点上,不仅是财政学专业,其他所有特色专业都应如此。所谓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应该与学校自身的层次具有密切关系。就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学校的层次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方向。我国的财政学教育,在各类经济学科中具有办学历史较长的特点,从统计资料看,该专业不仅在许多985院校和211院校中开设,同时也在大量的一般院校中开设。前者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和一批实力雄厚的财经大学,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985、211院校,代表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尖层次,理应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更多地体现为创新研究能力,以培养高规格的合格毕业生为职责,而且,长期的办学历史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聚合,也给了它们承担这种任务的能力。而对于大量的省属院校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他们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自身的资源能力,还是生源质量的限制,都决定了他们与重点高校的显著区别。因此,财政特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当中,形成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合理定位。如果降低重点高校的定位,或者将一般院校的定位向重点高校看齐,其结果都是错误的。
在财政学特色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上,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自身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实,这也是一个涉及所有财政学专业的共性问题。作为特色专业立项改革的院校,可以利用国家提供的条件支持,在这方面率先进行尝试突破,为其他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财政学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毋庸讳言,我国财政学专业教育近年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毕业生真正能够从事和所学专业相一致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少。财税行政部门要求进入该领域的人必须参加考试,获得相应的进入资格。尽管我国财税部门的公务员队伍需要继续补充优秀专业人才,但是,每年能够补充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与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在考试中未必都能够达到优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水准,他们还要面对非专业学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一样,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他领域的就业竞争。但是,这毕竟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是有距离的,以至于在某些银行等金融机构招人时,财政学专业往往会被排斥在外。因此,无论哪类院校办出有特色的财政学专业,如能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将功不可没。
2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志[3]。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含量,与课程体系具有直接的关系。在河北大学财政学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个为各校所共同接受的共识性核心课程。诸如财政学、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等都属于这类课程。作为特色专业改革的课程体系,既要坚持和吸收业内已经形成的架构和经验,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创新的内容一方面要向深化专业知识的核心层面拓展,比如纳税代理、财政支出评估、公共产业投资及其运营管理、公共服务项目预算等课程都有考虑的必要。另一方面,需要在拓展专业的支持性课程上进行研究,这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密切相连。以研究型为目标的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本校的优质资源,加大力度开设必要的研究课程,如宪政经济学、收入分配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等,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保持相关课程学习的连贯性。而对于一般性的以教学为主的院校来说,则需要更多考虑满足于学生就业能力要求的财务会计、金融保险等关联度较密切的课程设计,并强化素质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教材建设
近年来,财政学专业教材建设获得了很大发展,不少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各种独立课程的教材,如财政学和基础理论教材,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成套教材问世。应该说,这些教材的出版,为我国财政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也体现了财政学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从建设特色专业的角度看,财政学许多课程的教材距离真正有自己特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教材需要分层建设。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课程的深度也会有差别。在研究型大学中,课程的难度、教材的深度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尤其是要在经济学与财政学课程的对接方面下大功夫。经济学课程在财政学专业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除市场经济理论之外,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更为普遍的是开设宏观、微观经济学,且课时量较大。但是,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的原理如何在财政学课程中应用,形成前后相连的课程链条,尚未取得明显的突破,两类密切联系的课程存在着较严重的两层皮现象。在一般省属大学中,教材的内容应该突出实践性。如果将重点大学的教材直接拿过来提供给自己的学生,虽然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对部分学生的考研提供支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忽视了他们未来的就业需求,与自身的目标定位是相悖的。 2)教材建设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在每一类层次的教育中,使用权威性的教材都是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方式下,这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教材还不多见。财政学领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学校中,应该把教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好的教材比一部好的著作更加重要,因为教材是学生的必读书目,是学习的直接依据,而著作是可以选择的。建设自己的教材,应该服从于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4]。特别是在一般省属大学中,不能为了追求学术层次而增大教材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经过参与教师的共同讨论,统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将这些理念和方式与教材内容衔接起来,成为指导教师讲授教材的行为准则。同时,为了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权威性,有必要对教材规划进行更加广泛的专家论证,充分吸收别人的有益经验。甚至可以聘请校外权威专家担任教材的主编或者实质性的顾问工作。考虑到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税收领域的理论日益丰富,财税制度及政策内容更加多样化,一部好的教材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以保持教材旺盛的生命力。
4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双语课程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由教育部提倡的本科教学改革内容之一。从实际推进的程度看,效果并不理想。特色专业的建设,不应将双语课教学匆忙纳入自己的规划,同样是需要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如果说重点高校从师资到学生的素质都有能力接受双语教学方式的话,完全可以大力提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包括专业语言的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般省属大学,客观地分析,师资条件基本还不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限制。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财政领域,尽管在实践中财政制度体系正在沿着公共财政的思路向前发展,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教育内容,包括财政学基础理论,都是以中国自己的财税制度和政策框架为基础进行阐释的。在教学语言上,还不存在中文和英文共同运用的平台,两者之间并不能进行课堂上的直接替代过程。在这样的层次中,第一位的是要坚持用中文为学生讲清楚每一门课程内容,不切实际地拔高,只会降低实际的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5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无论是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水平教材的编写,都有赖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和对学科专业发展的理解与感悟。
就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来说,要使教师队伍能够在本科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教师团队成员应在学术交流方面有充分的保证,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较开阔的专业发展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储备。经过长期的建设,我国财政学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建立起来,部分学校集聚了一批很有实力的教师,在财政理论和财政制度改革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思想和建议,在学科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师资队伍的优势在这些重点高校特色专业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作为一般省属大学来讲,有必要加强与重点大学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派出教师学习深造、教学观摩以及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不同的方式,提高本校师资队伍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第二,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应进行必要的创新探索。财政学是应用性科学,但是,受整个教育体制封闭性的束缚,各个学校基本上是关起门来办教育。教师熟悉书本知识,而远离财政运行管理实践。这不仅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衔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承担特色专业建设任务的院校,应该鼓励学校专任教师与财税实际部门工作者共建财政学特色专业。这种共建不是虚的,而是要开展有组织、有目标、有规划的务实性工作。目前,财政部门的干部素质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许多人不仅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而且非常注重提升理论素养。如河北省财政厅近年来的博士数量在全省所有厅局中名列前茅,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着本省乃至全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如果能够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借力于这些专家型的干部参与特色专业的建设,无论对于学生专业理论的理解,还是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将带来新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7.
[2]洪世梅,方星.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J].高教发展预评估,2006,(3):27-31.
[3]蒙丽珍.加强财政学科建设:促进理论创新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5-39.
[4]屈晓阳.加强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2011,(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