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社会力量;公共图书馆建设;供需问题;公共物品外部性;相关利益者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168 — 03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指出,政府、社会、市场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公共图书馆让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创建共享的社会环境,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建设中由于适当竞争的缺乏,常会导致公共物品使用效率低、“政府失灵”、公共政策失效等问题。所以,保障公共建设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实现公共资源高效配置以及明晰公共物品与私人收益性之间的关系等,是提升公共政策针对性,实现公共政策高效用的重要前提,重中之重是解决公共图书馆构建中的供需问题。
政府依然负主体责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不是消弱政府主体责任,而是在保证公共文化发展可持续性的同时,满足用户对多层次、多样、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途径创新。公共图书馆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不可分割性是表示不能阻止其他个人对应付费物品的免费享受以及获得相应的收益。其中不可分割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搭便车。即收益指标缺失导致供给方的收费无法进行,出现免费使用公共物品的现象;二是偏好显示有错误。就是消费者个体真实偏好需求不能被研究偏好的成果所显示,从而让公共物品生产者无法确定消费者的需求。基于公共物品这种不可分割性的属性,降低了生产、消费、使用者的私人收益。那么,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而言,结合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可知,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具备与传统方式建设的图书馆同样的公共物品属性,并没有干扰到用户使用公共图书馆的个体利益。
《公共图书馆法》为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途径、鼓励措施、法律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不完全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的一种属性特征。私人收益是指主体消费物品时带来的及时收益(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外部性与私人收益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共图书馆外部性为正,让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出现,个人使用此公共物品的原因就会被削弱。第二,公共图书馆外部性为负,个人使用该公共物品的成本价格就会很高。由此可见,不论公共物品外部性处于正负何种状态,个人利益与其总是存在矛盾,也正是这种冲突的存在,使得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可行性。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如果这种冲突在经济体的制度安排下表现出来,公共物品的私人使用、管理、消费、供给等都会受到制约。比如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为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的供给,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这种行为在给这类社会群體带来私人收益的同时,也让其他社会用户得到收益,产生了正外部性。如果这种“搭便车”现象在实践中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冲突性就会立刻表现出来。但是对于社会群体而言,伴随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多,则意味着整个社会群体的需求可以从更多渠道得到满足,这种冲突是一定意义上的多方获益,并且传统形式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压力将逐渐得到缓解。同时更多类似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也会更进一步地得到完善与提升,政府制定的相关公共政策,也会更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价值。
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其与私人收益的相关性对于论证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公共服务领域,机构间协调不足、服务碎片化以及供需失衡等问题,促使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间互动新秩序的产生〔1〕。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供需问题中具有相关利益关系的主体组合主要有以下6种:政府与用户、用户与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与政府、用户与社会力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不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是在保障政策、建设资源、服务类型等方面存在区别,具体是在问题的表现形式、侧重点等方面进行类比分析。
3.1政府与用户
政府与用户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广全民阅读等宏观政策环境的营造。提高用户参与全民阅读的意识,明确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在解决如何让民众爱上阅读、如何帮助民众学会阅读、如何弱化外界因素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影响,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等,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政策指导,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制定的政策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宏观保障,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得核心。
3.2用户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于用户,用户又是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体。因此用户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现代化、多样化、层次化等;另一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对于用户参与到公共服务与管理中的需求。随着现代移动终端技术的应用以及用户对于读屏的倾向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内容、方式与用户需求之间呈现出动态变化,公共图书馆对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对接能力的提升是缓解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的关键部分,是对于部分地方政府将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地方形象工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当做是“面子工程”,对公众真实需求置之不理等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
因此公共图书馆与用户的另一个主要供需问题是用户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关注程度以及参与程度,用户是否具备较高意愿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以及对公共图书馆的日常管理的关注程度等,是体现用户主动参与公共服务的标志。用户以极大的积极性主动到公共图书馆服务,履行公民义务、行使监督权力等,也是公共图书馆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3.3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
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有:举办私立图书馆、参加捐赠图书馆、参与合作举办图书馆、独立承接或参与运营管理图书馆和志愿服务等形式〔2〕。如何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应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全部运行过程,从此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当中。社会力量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捐赠资金、自助活动或项目、提供设施或产品、运营管理等。其中,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等,就能够为社会力量参与有关建设提供一定的机会。比如资助活动,是指社会力量在向公共图书馆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冠名、宣传企业等形式,资助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社会活动,社会力量可借此提升自身形象等。公共图书馆定期开展有关推动阅读推广工作或者其他相关公益性的活动,正是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提供平台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共赢发展,满足双方需求,继而达到均衡供需问题的目标。
3.4社会力量与政府
《公共图书馆法》表明“鼓励和支持”是政府让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基本政策。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健康运行则需要中央及政府制定各种政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方针及政府部门需要服务的具体内容。因此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可期待性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措施的需求。比如期待进一步地制定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政策、出台政策指导、扶持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有关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向公共图书馆提供捐赠等〔3〕。
3.5用户与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资源主要包括物力、人力、财力。用户作为社会力量的根本部分,用户的参与力度影响着整体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程度。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多为自愿、自筹经费。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并具有较强的意愿投身于公共文化行业,是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持续动力,也是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多元的文化背景、过硬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
3.6政府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主要是依靠政府〔3〕。公共图书馆对于政策保障的需求以及对多元主体格局形成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是政府与公共图书馆之间供需问题的重要体现。政府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是政府助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体现。政府加强政策保障,是满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对于良好氛围的需求,也是满足公共图书馆长期持续发展的政策需求。公共图书馆服务主要需求是在改革发展中需要配套的、科学的、完备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闲置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并且很大程度是因为公共图书馆供给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导致,所以如何扩大用户的有效供给,形成多元供给格局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但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尚未转型完善,多元化供给格局还未全面形成,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
公共图书馆开馆过程中,社会化管理是公共图书馆运行中呈现出的一种趋势性需求。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与其私人收益的相关性正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正外部收益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让社会力量这个行为现象伴随建设行为而发生,其中具有利益相关主体间供需问题的解决,使得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这一行为措施具有正外部收益特征,对于政府的职能、公民价值取向、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以及长期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4.1政府职能转型
伴随政府有效供给的扩大,就意味着多元供给模式的成熟,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主体也呈现出由“单一”逐渐向“多元”的转变。政府角色逐渐转换为有限政府,政府不再过多参与直接供给需求,而是將职能转向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方面〔3〕。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对于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压力的缓解,是通过确立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地位的合理性,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合作,达到社会力量与政府行为的行为归依。借助政府职能的转型,调整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供给结构,满足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供给与需求的“双到位”,提升主体的配给能力是关键。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主要是通过促进多元供给主体格局的构建,达到推动政府更大力度关注政策制定角色转变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指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参与环境。
4.2明晰公民价值取向
公共价值是以保障公共权益、达到公众满意为依据,不仅关注产出,还关注输出的结果,具有提升和被创造的积极属性〔4〕。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提升公共价值。公共图书馆是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社会教育、传播公益性文化信息以及科学知识的平台,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全民阅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要手段。在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时要明晰公民价值取向,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以及综合素养。
4.3拓展经费渠道
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设施”属性,没有规定公共图书馆的举办者必须是政府,因此以社会纳入到公共图书馆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公共图书馆实际运行来看,存在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成功实践〔5〕。我国《图书馆法》中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指导、政策支持、优惠措施等,是将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将政府、市场、社会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新思路,有利于构建协调式合作关系。社会力量在获得政府政策优惠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拓展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的渠道,有利于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局面的形成。
4.4创新融合新技术
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核心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公众需求的改变,使得公共图书馆需要向民众提供更加全面化、专业化、精确化、个性化的服务,以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对图书馆建设模式的丰富,也是为民众提供不同主题的图书馆的重要举措。比如临安市图书馆采取“平台 资源”模式,合作创办新型分馆;与民宿结合,创建“书香民宿”;结合部队、教育机构、文体机构、专业学校等场所,创办各具特色的分馆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创新融合新技术,在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在促进多元供给格局形成同时,助力政府角色变换,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其与私人收益的相关性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其存在的效用价值进行认证。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供需问题,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关键部分,在正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正外部收益时,需要不断完善具体政策措施,方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政策需求,从而达到促进公共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海虹,王彩云.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与路径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8,(01):102-108.
〔2〕王显成.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法律保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4):91-94.
〔3〕闫毅,杨玉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方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02):22-25.
〔4〕何艳玲.“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9,(06):65-68.
〔5〕王译晗,陆和建,开源.2007-201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7,(06):71-76.
〔责任编辑:杨 赫〕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168 — 03
1引言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指出,政府、社会、市场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公共图书馆让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创建共享的社会环境,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建设中由于适当竞争的缺乏,常会导致公共物品使用效率低、“政府失灵”、公共政策失效等问题。所以,保障公共建设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实现公共资源高效配置以及明晰公共物品与私人收益性之间的关系等,是提升公共政策针对性,实现公共政策高效用的重要前提,重中之重是解决公共图书馆构建中的供需问题。
2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价值分析
政府依然负主体责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不是消弱政府主体责任,而是在保证公共文化发展可持续性的同时,满足用户对多层次、多样、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途径创新。公共图书馆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不可分割性是表示不能阻止其他个人对应付费物品的免费享受以及获得相应的收益。其中不可分割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搭便车。即收益指标缺失导致供给方的收费无法进行,出现免费使用公共物品的现象;二是偏好显示有错误。就是消费者个体真实偏好需求不能被研究偏好的成果所显示,从而让公共物品生产者无法确定消费者的需求。基于公共物品这种不可分割性的属性,降低了生产、消费、使用者的私人收益。那么,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而言,结合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可知,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具备与传统方式建设的图书馆同样的公共物品属性,并没有干扰到用户使用公共图书馆的个体利益。
《公共图书馆法》为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途径、鼓励措施、法律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不完全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的一种属性特征。私人收益是指主体消费物品时带来的及时收益(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外部性与私人收益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共图书馆外部性为正,让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出现,个人使用此公共物品的原因就会被削弱。第二,公共图书馆外部性为负,个人使用该公共物品的成本价格就会很高。由此可见,不论公共物品外部性处于正负何种状态,个人利益与其总是存在矛盾,也正是这种冲突的存在,使得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可行性。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如果这种冲突在经济体的制度安排下表现出来,公共物品的私人使用、管理、消费、供给等都会受到制约。比如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为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的供给,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这种行为在给这类社会群體带来私人收益的同时,也让其他社会用户得到收益,产生了正外部性。如果这种“搭便车”现象在实践中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冲突性就会立刻表现出来。但是对于社会群体而言,伴随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多,则意味着整个社会群体的需求可以从更多渠道得到满足,这种冲突是一定意义上的多方获益,并且传统形式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压力将逐渐得到缓解。同时更多类似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也会更进一步地得到完善与提升,政府制定的相关公共政策,也会更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价值。
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其与私人收益的相关性对于论证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供需问题
在公共服务领域,机构间协调不足、服务碎片化以及供需失衡等问题,促使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间互动新秩序的产生〔1〕。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供需问题中具有相关利益关系的主体组合主要有以下6种:政府与用户、用户与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与政府、用户与社会力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不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是在保障政策、建设资源、服务类型等方面存在区别,具体是在问题的表现形式、侧重点等方面进行类比分析。
3.1政府与用户
政府与用户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广全民阅读等宏观政策环境的营造。提高用户参与全民阅读的意识,明确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在解决如何让民众爱上阅读、如何帮助民众学会阅读、如何弱化外界因素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影响,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等,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政策指导,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制定的政策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宏观保障,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得核心。
3.2用户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于用户,用户又是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体。因此用户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现代化、多样化、层次化等;另一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对于用户参与到公共服务与管理中的需求。随着现代移动终端技术的应用以及用户对于读屏的倾向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内容、方式与用户需求之间呈现出动态变化,公共图书馆对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对接能力的提升是缓解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的关键部分,是对于部分地方政府将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地方形象工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当做是“面子工程”,对公众真实需求置之不理等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
因此公共图书馆与用户的另一个主要供需问题是用户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关注程度以及参与程度,用户是否具备较高意愿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以及对公共图书馆的日常管理的关注程度等,是体现用户主动参与公共服务的标志。用户以极大的积极性主动到公共图书馆服务,履行公民义务、行使监督权力等,也是公共图书馆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3.3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
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有:举办私立图书馆、参加捐赠图书馆、参与合作举办图书馆、独立承接或参与运营管理图书馆和志愿服务等形式〔2〕。如何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应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全部运行过程,从此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当中。社会力量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捐赠资金、自助活动或项目、提供设施或产品、运营管理等。其中,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等,就能够为社会力量参与有关建设提供一定的机会。比如资助活动,是指社会力量在向公共图书馆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冠名、宣传企业等形式,资助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社会活动,社会力量可借此提升自身形象等。公共图书馆定期开展有关推动阅读推广工作或者其他相关公益性的活动,正是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提供平台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共赢发展,满足双方需求,继而达到均衡供需问题的目标。
3.4社会力量与政府
《公共图书馆法》表明“鼓励和支持”是政府让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基本政策。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健康运行则需要中央及政府制定各种政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方针及政府部门需要服务的具体内容。因此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供需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可期待性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措施的需求。比如期待进一步地制定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政策、出台政策指导、扶持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有关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向公共图书馆提供捐赠等〔3〕。
3.5用户与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资源主要包括物力、人力、财力。用户作为社会力量的根本部分,用户的参与力度影响着整体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程度。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多为自愿、自筹经费。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并具有较强的意愿投身于公共文化行业,是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持续动力,也是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多元的文化背景、过硬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
3.6政府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主要是依靠政府〔3〕。公共图书馆对于政策保障的需求以及对多元主体格局形成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是政府与公共图书馆之间供需问题的重要体现。政府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是政府助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体现。政府加强政策保障,是满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对于良好氛围的需求,也是满足公共图书馆长期持续发展的政策需求。公共图书馆服务主要需求是在改革发展中需要配套的、科学的、完备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闲置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并且很大程度是因为公共图书馆供给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导致,所以如何扩大用户的有效供给,形成多元供给格局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但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尚未转型完善,多元化供给格局还未全面形成,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
4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正外部收益
公共图书馆开馆过程中,社会化管理是公共图书馆运行中呈现出的一种趋势性需求。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与其私人收益的相关性正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正外部收益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让社会力量这个行为现象伴随建设行为而发生,其中具有利益相关主体间供需问题的解决,使得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这一行为措施具有正外部收益特征,对于政府的职能、公民价值取向、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以及长期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4.1政府职能转型
伴随政府有效供给的扩大,就意味着多元供给模式的成熟,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主体也呈现出由“单一”逐渐向“多元”的转变。政府角色逐渐转换为有限政府,政府不再过多参与直接供给需求,而是將职能转向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方面〔3〕。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对于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压力的缓解,是通过确立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地位的合理性,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合作,达到社会力量与政府行为的行为归依。借助政府职能的转型,调整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供给结构,满足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供给与需求的“双到位”,提升主体的配给能力是关键。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主要是通过促进多元供给主体格局的构建,达到推动政府更大力度关注政策制定角色转变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指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参与环境。
4.2明晰公民价值取向
公共价值是以保障公共权益、达到公众满意为依据,不仅关注产出,还关注输出的结果,具有提升和被创造的积极属性〔4〕。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提升公共价值。公共图书馆是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社会教育、传播公益性文化信息以及科学知识的平台,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全民阅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要手段。在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时要明晰公民价值取向,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以及综合素养。
4.3拓展经费渠道
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设施”属性,没有规定公共图书馆的举办者必须是政府,因此以社会纳入到公共图书馆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公共图书馆实际运行来看,存在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成功实践〔5〕。我国《图书馆法》中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指导、政策支持、优惠措施等,是将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将政府、市场、社会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新思路,有利于构建协调式合作关系。社会力量在获得政府政策优惠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拓展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的渠道,有利于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局面的形成。
4.4创新融合新技术
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核心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公众需求的改变,使得公共图书馆需要向民众提供更加全面化、专业化、精确化、个性化的服务,以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对图书馆建设模式的丰富,也是为民众提供不同主题的图书馆的重要举措。比如临安市图书馆采取“平台 资源”模式,合作创办新型分馆;与民宿结合,创建“书香民宿”;结合部队、教育机构、文体机构、专业学校等场所,创办各具特色的分馆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创新融合新技术,在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
5结论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在促进多元供给格局形成同时,助力政府角色变换,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其与私人收益的相关性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其存在的效用价值进行认证。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供需问题,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关键部分,在正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正外部收益时,需要不断完善具体政策措施,方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政策需求,从而达到促进公共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海虹,王彩云.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与路径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8,(01):102-108.
〔2〕王显成.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法律保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4):91-94.
〔3〕闫毅,杨玉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方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02):22-25.
〔4〕何艳玲.“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9,(06):65-68.
〔5〕王译晗,陆和建,开源.2007-201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7,(06):71-76.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