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他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新世纪里,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人的创新能力更显重要。因此,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努力创设良好环境,积极探究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幼儿的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比较脆弱,对于成人的关注十分敏感。往往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就要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允许幼儿自由创造并得到鼓励,形成一种民主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促使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探索。
1.创设理解、宽容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创造性意识的萌芽
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究行为受其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不遵守集体规则,例如,在一次“认识磁铁”的活动中,大部分小朋友都在认真观察、摆弄。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还不时到同伴桌上去“捣乱”,搞得其他小朋友大声嚷嚷、纷纷报告。我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亲切地询问他:“你在干什么呀,讲给我听听好吗?”他回答说:“老师,我刚才到洗手间去用磁铁吸毛巾、水管、瓷砖了。还有晨检牌、积木,我想看看它们能不能被吸住。”他顿了顿。看我仍在微笑着听他“发表意见”,不由得兴奋起来,“老师,我还发现,我的磁铁能吸住陈果身上的纽扣呢,还有符昊的磁铁也被我吸过来了。”我当即肯定了他的这一探究行为,并鼓励他继续去发现,同时,也启发他要和同伴友好地进行协调交往。再如,有幼儿把保温桶里的茶水倒出来浇花,把沙子撒进金鱼缸,诸如此类的行为,并非都是“蓄意捣乱”,作为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宽容之心去看待其思维和行为,面对这些有创新意识的尝试,即使是有缺点的、是失败的,也应通过帮助启发,给予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切不可简单地下结论,从而在言语、行为上不自觉地压抑孩子创造性意识的萌芽。
2.创设鼓励、支持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心情轻松、愉悦,无紧张感、压抑感,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的兴趣。比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用胶粒、积塑拼搭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只用胶粒搭了一根长长的直线,就坐在那儿面露难色,无从下手了。我连忙走过去对他说:“你搭的是金箍棒嗎?真能干!”他马上高兴起来,大声说:“对呀。”我说:“金箍棒会变呢,我们一起来把它变成别的东西好吗?”我边说边在直线上端添了两块胶粒,他见了兴奋地说:“啊!变成宝剑了。”我鼓励他:“你也来变变看”,在我期待的目光中,他消除了自卑感,一会儿把直线变成“飞机”,一会儿又变成“手枪”“长城”……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支持,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创新的兴趣和勇气。
二、在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眼睛、嘴巴、时间与空间),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做,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有助于萌发他们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己去探究、发现,以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如在“认识沉浮”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一盆水、积木塑料玩具、小瓷器、铁钉、小石子、泡沫等,让幼儿自由操作,摆弄、观察沉浮现象,并建议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如何使小木棒沉入水中?”幼儿怀着浓厚的兴趣反复探究,终于发现:“把木棒一端粘上橡皮泥或捆上一枚铁钉,就会在水中站起来;而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让孩子自己考虑如何做,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探究心理。当然这种创造教育在幼儿园的各科教学中都得到体现,如体育活动中的一物多玩、语言活动中的续编故事,美术活动中的添画、主题画,音乐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在熟悉的曲调中填词等,都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形式。
三、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发掘幼儿创造潜能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特别是要发挥游戏活动的特殊功能,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如户外游戏活动时,我有意识地组织幼儿“一物多玩”,想出沙包、绳、球、布袋等器械的多种有趣玩法;在智力游戏中,安排一些创造力训练活动,如图形添画,设疑提问,设想各种答案等;在结构游戏中让幼儿自由拼搭、摆弄;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让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有趣的游戏情节、动作等。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开发了幼儿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潜能,而且激发了幼儿参与创造的意识和兴趣,形成了一种喜欢探索、好求异创新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3~6岁的幼儿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大胆,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也只有教师具有这种意识,才能在一日活动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幼儿的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比较脆弱,对于成人的关注十分敏感。往往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就要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允许幼儿自由创造并得到鼓励,形成一种民主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促使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探索。
1.创设理解、宽容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创造性意识的萌芽
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究行为受其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不遵守集体规则,例如,在一次“认识磁铁”的活动中,大部分小朋友都在认真观察、摆弄。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还不时到同伴桌上去“捣乱”,搞得其他小朋友大声嚷嚷、纷纷报告。我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亲切地询问他:“你在干什么呀,讲给我听听好吗?”他回答说:“老师,我刚才到洗手间去用磁铁吸毛巾、水管、瓷砖了。还有晨检牌、积木,我想看看它们能不能被吸住。”他顿了顿。看我仍在微笑着听他“发表意见”,不由得兴奋起来,“老师,我还发现,我的磁铁能吸住陈果身上的纽扣呢,还有符昊的磁铁也被我吸过来了。”我当即肯定了他的这一探究行为,并鼓励他继续去发现,同时,也启发他要和同伴友好地进行协调交往。再如,有幼儿把保温桶里的茶水倒出来浇花,把沙子撒进金鱼缸,诸如此类的行为,并非都是“蓄意捣乱”,作为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宽容之心去看待其思维和行为,面对这些有创新意识的尝试,即使是有缺点的、是失败的,也应通过帮助启发,给予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切不可简单地下结论,从而在言语、行为上不自觉地压抑孩子创造性意识的萌芽。
2.创设鼓励、支持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心情轻松、愉悦,无紧张感、压抑感,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的兴趣。比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用胶粒、积塑拼搭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只用胶粒搭了一根长长的直线,就坐在那儿面露难色,无从下手了。我连忙走过去对他说:“你搭的是金箍棒嗎?真能干!”他马上高兴起来,大声说:“对呀。”我说:“金箍棒会变呢,我们一起来把它变成别的东西好吗?”我边说边在直线上端添了两块胶粒,他见了兴奋地说:“啊!变成宝剑了。”我鼓励他:“你也来变变看”,在我期待的目光中,他消除了自卑感,一会儿把直线变成“飞机”,一会儿又变成“手枪”“长城”……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支持,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创新的兴趣和勇气。
二、在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眼睛、嘴巴、时间与空间),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做,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有助于萌发他们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己去探究、发现,以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如在“认识沉浮”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一盆水、积木塑料玩具、小瓷器、铁钉、小石子、泡沫等,让幼儿自由操作,摆弄、观察沉浮现象,并建议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如何使小木棒沉入水中?”幼儿怀着浓厚的兴趣反复探究,终于发现:“把木棒一端粘上橡皮泥或捆上一枚铁钉,就会在水中站起来;而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让孩子自己考虑如何做,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探究心理。当然这种创造教育在幼儿园的各科教学中都得到体现,如体育活动中的一物多玩、语言活动中的续编故事,美术活动中的添画、主题画,音乐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在熟悉的曲调中填词等,都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形式。
三、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发掘幼儿创造潜能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特别是要发挥游戏活动的特殊功能,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如户外游戏活动时,我有意识地组织幼儿“一物多玩”,想出沙包、绳、球、布袋等器械的多种有趣玩法;在智力游戏中,安排一些创造力训练活动,如图形添画,设疑提问,设想各种答案等;在结构游戏中让幼儿自由拼搭、摆弄;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让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有趣的游戏情节、动作等。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开发了幼儿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潜能,而且激发了幼儿参与创造的意识和兴趣,形成了一种喜欢探索、好求异创新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3~6岁的幼儿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大胆,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也只有教师具有这种意识,才能在一日活动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