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尺度,是人类文明的凝聚与升华。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情感教育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现代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坦言:“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教育意义重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语文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在教学中合理渗透情感教育,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切实收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一、注重朗读,以情感人
  语言是人类感情的结晶,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朗读环节,使学生陶醉其中,深刻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每一个语文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既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又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从语言文字入手,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而成功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作品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高度赞颂延安的巨变,并展望延安的未来,其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抒发了心中对延安的眷恋。我在执教《回延安》一课时,紧密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首先进行范读,初步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既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情感,又通过分组和个人的朗诵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诵中逐步感悟作品蕴含的细腻情感。
  二、创设情境,导之入情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情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由于文本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增强了艺术效果,所以,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师合理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走出心灵“围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文学语言是一门情感化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书面再现,是作者的情感领域和价值体系。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师只有通过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美妙境界,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实践证明“入境动情化”的新课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譬如,我在执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的导入时,就用感人肺腑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亲生的子女、没有肃穆的坟墓、没有留下半点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与诗人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可谓情注课中,蓬荜生辉。类似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能让课堂生成一层薄薄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欣赏佳作的体验上,从而荡起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教学效果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三、心灵相约,陶冶情操
  心里灵相约是人间最美妙的时光,假如教师能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跨越三千年,纵横五万里,那就能达到情感教育的巅峰。正如著名英国作家王尔德曾所言:“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里的“完成”比喻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双向交互的功效;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其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有助于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当他们带着无限期待踏进作品空间时,就会达到心灵相约的理想境界,恰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学生天真烂漫的心灵。
  苏轼是北宋大文豪,其作品《水调歌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该词意境深邃,想象绮丽,现实与幻想融合为一体,作者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膜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作品开篇中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遐想,可见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自己的抑郁之情。词的下阕作者为了思念弟子而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接着笔锋陡然一转,真切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词人此时开阔的胸襟,使学生也随之激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结尾让学生为之震撼,从而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他文献
一、几组图形的揭示  图1-15个人的身高比例图 图1-24个变形金刚的比例  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拿出来第一张图片(如图1-1所示),询问学生,这5个人身高不同,他们的身体比例是否相同呢,根据身旁的比例尺,学生们很显然地看到了,他们的身高虽然不同,但是身体比例分配很相似。于是,教师又拿出了第二张图片(如图1-2所示),提出第二个问题,这4个变形金刚小人身体比例大小相同吗。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了小
期刊
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重分析讲解,轻意境鉴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熏陶。甚至把诗歌的每一细节都贴上标签,求同轻异,不仅使学生难以领会古典诗词应有的美感,而且抹煞学生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读出诗词味  《墨子 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语又云:“书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的定位应基于对“盲点”的诊疗之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当基于对普遍经验的考量之上,阅读教学的开拓应基于对现实意义的挖掘之上。惟有如此,才能将阅读的教与学引向深入,促进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问题意识、实证精神的养成;才能令 “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的问题于活跃思维、启迪智慧、锤炼思想的过程中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藕与莼菜》是叶圣陶老先生近而立之年刊于北京《晨报》(1921年版)上的一
期刊
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以教学目标为方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差异,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学生在知识结构、反应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
期刊
口语表达作为社会交际的重要途径, 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甚至事业的成败。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意思、主张表达出来,才能说服别人,让人们“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加强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为此,本文试对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与探讨。  一、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1. 中学生口
期刊
语文教学过程中,首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能创设出一个灵动的课堂。不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粗浅解读,流于表面;曲解误读,误导学生;脱离文本,忽视重点等。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一、文本解读的误区  (一)“仅仅是封建教
期刊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把每一节课上好,上活,上出新异。但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上出好课,成为教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常听教师埋怨:现在真不知怎样上课了。没有课件,没有太多的花样,即为课堂死板,没有创新精神;用了课件,弄了花样,又说课堂太虚,太浮……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每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优质课评比,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课,我认为大体应该具备以下标准:  一、新——就是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
期刊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正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学习英语不仅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对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升有益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将重点放在答题技巧、写作模版、句子意义和语法分析等方面,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融合,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在不同的场合与人进行跨文化沟通交际的能力。 
期刊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特定领域中有的陈述性知识组块有组织的内在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图式。因为图式是学习者从类似事件的多次经验中抽取出共同元素,所以对类似事件拥有越来越多的经验时,学习者对这一事件的图式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详尽。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使它为课堂教学服务,而多媒体正是语文教学“导”与“学”的良好润滑剂。  一、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的教学实践  多媒体通过创设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编排好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都是通过精心挑选并与并语文教材文本紧密相关的。语文教材中插图的教学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学生阅读教材最为直接的图像资料和信息来源。通过插图获得文本知识与信息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插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版式的活泼性。插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