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的使者纵马而来,2006年的中考已经过去,2007年的中考又即将拉开维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面对中考,考生们打算如何从容应对呢?笔者对最近两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阅读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说明文阅读是每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重头棒,占着十分可观的分数分量。然而不幸的是:考生对此类试题的得分普遍不高。经调查研究发现:考生在解这类题的时候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归纳起来,失误有二:
一、带着问题找答案
许多考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有关的语句,以此来判断选择。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是节约了时间,而实际不但不能节约反而浪费了时间,试想,看一题在文中找一次答案,看一题再在文中找一次答案,看了所有的题不知把阅读文章多看了多少遍,这样能不浪费时间吗?再说,答案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有可能看到前面的不见后面的,这样就会使问题回答的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是很可惜的。
二、解题跟着感觉走
有些同学可能有这种感觉:选择项摘抄原文较多的就容易倾向于认同,摘抄少的就倾向于否定;选择项中能从原文找到某些词语的倾向于认同,找不到的就倾向于否定等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感觉”,要记住,有原文词句的选择项不一定正确,没有原文词句的选择项也不一定错误。
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上述问题,那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之后我们才可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阅读题。
解题方法技巧点拨:(附200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说明文试题“病毒的自述”点拨)
病毒的自述
我们家族的名称是“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因此,人们谈病毒色变。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啊!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么不雅的名称。
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由来的。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有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用没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第一次结识了我们。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等,其罪魁祸首也是我们,把我们称做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我们家庭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很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到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们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反戈一击,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都已被用来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它们在婴儿出生以后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哩!
事实说明我们可以为人类服务。当然,现在我们服务得很不够,我们家族有些成员还在危害人类。譬如,新成员SARS病毒给人类带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人类对我们的研究还不充分。我们相信人类会更深入地探索我们的奥秘,使我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下列信息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研究烟草花叶病,将致病的微粒命名为“病毒”。
B、病毒分为有害病毒和有益病毒,即使是有害病毒,有时也能人类服务。
C、“噬菌体”病毒是一种能够钻到细菌体内,进而繁殖,并使细菌死亡的病毒。
D、“肠道腐生病毒”是婴儿出生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并始终呆在那儿的有益病毒。
2、“人類就是这样第一次结识了我们”中的“结识”不能改为“认识”,为什么?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病毒和细菌在构造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5、你读了这篇文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题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指出“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里的意义和作用”。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是“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回归整体”。
第一题是考查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属于整体感知。我们带着相关信息在文中进行局部探究,用排除法可一次性排除A、B、C三项,至于D项在相关的“肠道腐生病毒”信息中,我们读到“其中有些是有益的”时,便能揣摩出言下之意“其中有些是无益的”。至此,我们确定了D项与原文相关信息不一致。
第二题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运用,重点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题思路为:1思考“结识”和“认识”的原本含义,比较词义不同之处。2结合“结识”所在的语境,考虑它在文章中具体意思。3按题干顺序回答问题,即“结识”不能改为“认识”。因为文中“结识”说明人类仅仅刚接触病毒,还没有全面清楚的了解,这与文意不符。答题若不能结合语境来回答,只得一半分。
第三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阅读形式归于局部探究。考生只读第三段,即可解决问题。本段最明显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还有一个说明方法是作诠释,考生也能看出来。
第四题考查对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考生进行局部探究,考生只要顺利完成第三题,那么本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文章第三段回答病毒和细菌在构造上的不同点,只要把握关键字句阅读,就能够用文中话回答:没有细胞结构。在阅读答题时,尽量使用或压缩原文中语言来回答,提高正确率和得分率。
第五题是个开放性的试题,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把握,开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语言概括力以及组织能力。要回答好本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均可,如:1探明病毒的奥秘,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2面对困难,我们应处变不惊,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依靠科学的力量战胜困难等等。
[训练]
现在,我们再一次阅读《病毒的自述》一文,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文中相关内容,概括人类给病毒命名的理由。
2、第四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一、带着问题找答案
许多考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有关的语句,以此来判断选择。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是节约了时间,而实际不但不能节约反而浪费了时间,试想,看一题在文中找一次答案,看一题再在文中找一次答案,看了所有的题不知把阅读文章多看了多少遍,这样能不浪费时间吗?再说,答案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有可能看到前面的不见后面的,这样就会使问题回答的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是很可惜的。
二、解题跟着感觉走
有些同学可能有这种感觉:选择项摘抄原文较多的就容易倾向于认同,摘抄少的就倾向于否定;选择项中能从原文找到某些词语的倾向于认同,找不到的就倾向于否定等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感觉”,要记住,有原文词句的选择项不一定正确,没有原文词句的选择项也不一定错误。
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上述问题,那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之后我们才可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阅读题。
解题方法技巧点拨:(附200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说明文试题“病毒的自述”点拨)
病毒的自述
我们家族的名称是“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因此,人们谈病毒色变。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啊!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么不雅的名称。
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由来的。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有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用没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第一次结识了我们。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等,其罪魁祸首也是我们,把我们称做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我们家庭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很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到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们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反戈一击,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都已被用来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它们在婴儿出生以后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哩!
事实说明我们可以为人类服务。当然,现在我们服务得很不够,我们家族有些成员还在危害人类。譬如,新成员SARS病毒给人类带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人类对我们的研究还不充分。我们相信人类会更深入地探索我们的奥秘,使我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下列信息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研究烟草花叶病,将致病的微粒命名为“病毒”。
B、病毒分为有害病毒和有益病毒,即使是有害病毒,有时也能人类服务。
C、“噬菌体”病毒是一种能够钻到细菌体内,进而繁殖,并使细菌死亡的病毒。
D、“肠道腐生病毒”是婴儿出生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并始终呆在那儿的有益病毒。
2、“人類就是这样第一次结识了我们”中的“结识”不能改为“认识”,为什么?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病毒和细菌在构造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5、你读了这篇文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题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指出“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里的意义和作用”。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是“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回归整体”。
第一题是考查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属于整体感知。我们带着相关信息在文中进行局部探究,用排除法可一次性排除A、B、C三项,至于D项在相关的“肠道腐生病毒”信息中,我们读到“其中有些是有益的”时,便能揣摩出言下之意“其中有些是无益的”。至此,我们确定了D项与原文相关信息不一致。
第二题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运用,重点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题思路为:1思考“结识”和“认识”的原本含义,比较词义不同之处。2结合“结识”所在的语境,考虑它在文章中具体意思。3按题干顺序回答问题,即“结识”不能改为“认识”。因为文中“结识”说明人类仅仅刚接触病毒,还没有全面清楚的了解,这与文意不符。答题若不能结合语境来回答,只得一半分。
第三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阅读形式归于局部探究。考生只读第三段,即可解决问题。本段最明显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还有一个说明方法是作诠释,考生也能看出来。
第四题考查对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考生进行局部探究,考生只要顺利完成第三题,那么本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文章第三段回答病毒和细菌在构造上的不同点,只要把握关键字句阅读,就能够用文中话回答:没有细胞结构。在阅读答题时,尽量使用或压缩原文中语言来回答,提高正确率和得分率。
第五题是个开放性的试题,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把握,开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语言概括力以及组织能力。要回答好本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均可,如:1探明病毒的奥秘,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2面对困难,我们应处变不惊,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依靠科学的力量战胜困难等等。
[训练]
现在,我们再一次阅读《病毒的自述》一文,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文中相关内容,概括人类给病毒命名的理由。
2、第四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