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利用口语表达,将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语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传递数字信息的工具,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媒介。孔子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语文教师应注意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形象性
所谓语言的形象性,即运用语言把事物的形状和事物的情景描绘出来。描摹具有绘声绘色的效果,它具备了语言视觉里的色彩和明暗,感觉里的软硬粗细,听觉里的响亮、沉都等,这种形象性语言都会使人听后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将文章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通俗易懂,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鲁迅先生在讲课时,他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用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像鲁迅先生学习,有时一个例子、一个比喻,就能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具体、深刻。
二、语言的优美性
在教学《三峡》时,作者描写三峡的山的语言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描写三峡的水的语言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秋冬之时,则素湍绿流,飞泉瀑布,飞濑其间”“至于晴初霜旦,淋寒涧啸,高猿长鸣,哀转久绝”。学生读到这样富有韵律感的语言时,很自然会透过这朗朗上口的语言,心中涌现出一种热爱秀美江山的感情。由此可见,语言的优美性非常重要。
推而广之,教师的语言也应是优美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注意节奏与重音,有音乐之韵律美,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觉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就会洋溢着无比的喜悦之情。”这个导语既形象生动,又达到了优美的境界,它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给学生以启迪,字句铿锵,长短句交替使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的优美还体现在精简美与情绪美上。精简美主要体现在口头禅上,语言应除去“这个、那个、嗯、这么、那么”之类的口头禅。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求谦和,避免生硬、粗重、冷淡,“请”“谢谢”“对不起”“很好”这些语言应常常挂在教师嘴边。这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营造愉悦、和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取语文知识。
三、语言的情感性
古罗马奥古斯多时期的诗人贺拉斯主张“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感情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转化能力。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破坏手足情的憎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神情悲愤地说:“扼杀兄弟骨肉之情,是多么悲哀的事。”这样一席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这首诗奠定情感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学生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灵、形成信念的终点。所以说,“情”字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也走进了课堂,但是教学语言在任何时代都起着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发思路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在教学过程,让教学语言具有音律美,达到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就能如泉水般滋润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这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
一、语言的形象性
所谓语言的形象性,即运用语言把事物的形状和事物的情景描绘出来。描摹具有绘声绘色的效果,它具备了语言视觉里的色彩和明暗,感觉里的软硬粗细,听觉里的响亮、沉都等,这种形象性语言都会使人听后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将文章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通俗易懂,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鲁迅先生在讲课时,他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用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像鲁迅先生学习,有时一个例子、一个比喻,就能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具体、深刻。
二、语言的优美性
在教学《三峡》时,作者描写三峡的山的语言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描写三峡的水的语言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秋冬之时,则素湍绿流,飞泉瀑布,飞濑其间”“至于晴初霜旦,淋寒涧啸,高猿长鸣,哀转久绝”。学生读到这样富有韵律感的语言时,很自然会透过这朗朗上口的语言,心中涌现出一种热爱秀美江山的感情。由此可见,语言的优美性非常重要。
推而广之,教师的语言也应是优美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注意节奏与重音,有音乐之韵律美,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觉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就会洋溢着无比的喜悦之情。”这个导语既形象生动,又达到了优美的境界,它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给学生以启迪,字句铿锵,长短句交替使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的优美还体现在精简美与情绪美上。精简美主要体现在口头禅上,语言应除去“这个、那个、嗯、这么、那么”之类的口头禅。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求谦和,避免生硬、粗重、冷淡,“请”“谢谢”“对不起”“很好”这些语言应常常挂在教师嘴边。这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营造愉悦、和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取语文知识。
三、语言的情感性
古罗马奥古斯多时期的诗人贺拉斯主张“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感情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转化能力。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破坏手足情的憎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神情悲愤地说:“扼杀兄弟骨肉之情,是多么悲哀的事。”这样一席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这首诗奠定情感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学生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灵、形成信念的终点。所以说,“情”字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也走进了课堂,但是教学语言在任何时代都起着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发思路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在教学过程,让教学语言具有音律美,达到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就能如泉水般滋润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这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