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博物馆藏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可以在收藏文物、展示藏品、文化研究以及公众教育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于新时期充分发挥其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加强内部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宽文化影响范围;提高活动组织能力,发挥文化教育职能;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质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 传统文化 信息化
博物馆藏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博物馆要将这些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精心保存起来,但保护并不是唯一目的,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是现代社会对博物馆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关于博物馆的话题不断登上“热搜”,例如“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伴随考古新发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河南卫视春晚推出的舞蹈《唐宫夜宴》,让网友体会了一次“博物馆奇妙夜”;第三季《国家宝藏》的播出让观众品尝了一次文化盛宴……这些围绕博物馆藏品而展开的文化创意活动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一、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担负着保护文物、展示藏品、研究文化、教育公众等职责。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诸多积极作用。
第一,博物馆在收藏文物的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收藏和保护文物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产生并流传下来许多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文化价值的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实体,是后人了解前人文化成就的线索。然而,这些遗产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十分脆弱,只有通过特殊的手段进行抢救和保护,才能停止或减缓对其造成的破坏,将其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灿烂的传统文化。例如2021年备受世界瞩目的三星堆遗址又发现了新文物,工作人员从6个祭祀坑中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34件及残破文物碎片近2000件。这些文物有些已经十分残破,为了重现文物的真容,三星堆博物馆拟成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馆,其中包括文物储藏室、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类修复室、象牙修复室等,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而这些文物保护和修复最新成果也会第一时间向公众展示。可见,只有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和收藏,才能让传统文化借助载体继续传承,使后续的展览、研究、教育等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博物馆在展示藏品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博物馆在展览文物、展示藏品的过程中为民众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让民众能够通过文物、藏品一窥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灿烂和厚重。[1]例如博物馆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为公众呈现不同类型的藏品,让参观者感受不同时间段的文化发展特点,了解文化呈现的多种形式。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展示文物的重要形式,例如2020年三星堆博物馆通过提升改造后,展示出土文物394件(套),类别包括陶器、玉石器、金器、青铜器等,并通过制作三维动画反映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详细演示三星堆古城规模、城市规划格局以及营建过程等。整个展览通过纵向贯通和横向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古蜀历史及三星堆古蜀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人们通过展览能够认识到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绵延和厚重。
第三,博物馆在文化研究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阐述者,一件一件孤立的文物最终串起了一部长长的传统文化发展史。但是,要想从文物中还原历史,并为公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发展成果,则需要对文物进行细致科学的研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博物馆的文化研究工作能够让后人一窥传统文化发展的一角,摸清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寻找文化的根源,从而提升其对文化的认同感。[2]例如,我国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关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的记载,但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像、金杖、面具以及各种象牙、瓷器却彰显了这里曾经有过一段灿烂的文明,而如何让这些文物“开口说话”,为后人讲述他们的文明发展历程,则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研究成果的展示,公众能够了解到古蜀文明的起源,了解古蜀文明每个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等,从而形成相对系统的文化研究成果,让这一曾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明重新焕发光彩。
第四,博物馆在发挥教育作用的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2021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博物馆要发挥教育功能,“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为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促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必然会影响文化传承的效果。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了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使其盲目追求所谓“时尚”的西方文化。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宝库,丰富的馆藏资源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接触文物,并在文化熏陶中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二、博物馆做好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策略
目前,大众文化层次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博物馆服务能力和文物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博物馆应该把握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向,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将厚重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一,明确职能定位,加强内部管理。《意见》要求博物馆应明确职能定位,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升服务效能。基于此,博物馆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做好藏品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加强对文化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同时拓展藏品入藏渠道,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有计划地推进重点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完善日常管理规范,为公众提供优质文物。二是加强科技支撑,积极推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文物的研究,打造研究型博物馆。三是优化展陈管理,立足馆藏資源,组织开展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等工作,让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四是组织教育活动,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为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第二,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宽文化影响范围。《意见》中要求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博物馆应积极转型,从保护、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等角度出发,创新文化呈现形式,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例如,三星堆博物馆积极采用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馆内的基本陈列及展示的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并在此基础上制作虚拟展示、体验型数字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实地展示等渠道进行推广。[3]这对于提升博物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三星堆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提高活动组织能力,发挥文化教育职能。博物馆应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与各级学校的沟通合作,定期开展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营造文化熏陶氛围。比如可以根据考古发掘新成果,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利用实景演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沉浸其中,体验文化的趣味。博物馆应配合学校的参观活动,组织讲解员进行宣讲,学生在参观中对馆藏文物产生浓厚兴趣后,可以积极踊跃地与讲解员交流,近距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和魅力。此外,博物馆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主题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学生体验非遗技术,让学生亲自领略非遗文化魅力,真切地感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质服务。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职能履行情况的优劣。因此,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博物馆应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中,博物馆应通过制订培养计划,组织研究项目,积极征询工作人员意见,调整岗位安排等措施,激发人才潜力;积极建立和实施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人才效能;加强创新培养,激发博物馆人才的创新思维,利用活动策划展现人才的创新創意,促进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4]
三、结语
总之,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宝库,其中藏品是后人了解、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在运行管理中要坚持公益化属性,明确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职能,提升服务能力,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孙月.新时期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110-112.
[2]丁晓玲.博物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228-229+256.
[3]关晓磊.博物馆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名作欣赏,2020(14):101-102.
[4]黎帅.民办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要场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4):4
8-51.
(作者简介:王欣平,女,本科,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讲解)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博物馆 传统文化 信息化
博物馆藏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博物馆要将这些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精心保存起来,但保护并不是唯一目的,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是现代社会对博物馆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关于博物馆的话题不断登上“热搜”,例如“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伴随考古新发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河南卫视春晚推出的舞蹈《唐宫夜宴》,让网友体会了一次“博物馆奇妙夜”;第三季《国家宝藏》的播出让观众品尝了一次文化盛宴……这些围绕博物馆藏品而展开的文化创意活动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一、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担负着保护文物、展示藏品、研究文化、教育公众等职责。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诸多积极作用。
第一,博物馆在收藏文物的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收藏和保护文物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产生并流传下来许多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文化价值的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实体,是后人了解前人文化成就的线索。然而,这些遗产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十分脆弱,只有通过特殊的手段进行抢救和保护,才能停止或减缓对其造成的破坏,将其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灿烂的传统文化。例如2021年备受世界瞩目的三星堆遗址又发现了新文物,工作人员从6个祭祀坑中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34件及残破文物碎片近2000件。这些文物有些已经十分残破,为了重现文物的真容,三星堆博物馆拟成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馆,其中包括文物储藏室、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类修复室、象牙修复室等,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而这些文物保护和修复最新成果也会第一时间向公众展示。可见,只有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和收藏,才能让传统文化借助载体继续传承,使后续的展览、研究、教育等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博物馆在展示藏品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博物馆在展览文物、展示藏品的过程中为民众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让民众能够通过文物、藏品一窥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灿烂和厚重。[1]例如博物馆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为公众呈现不同类型的藏品,让参观者感受不同时间段的文化发展特点,了解文化呈现的多种形式。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展示文物的重要形式,例如2020年三星堆博物馆通过提升改造后,展示出土文物394件(套),类别包括陶器、玉石器、金器、青铜器等,并通过制作三维动画反映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详细演示三星堆古城规模、城市规划格局以及营建过程等。整个展览通过纵向贯通和横向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古蜀历史及三星堆古蜀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人们通过展览能够认识到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绵延和厚重。
第三,博物馆在文化研究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阐述者,一件一件孤立的文物最终串起了一部长长的传统文化发展史。但是,要想从文物中还原历史,并为公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发展成果,则需要对文物进行细致科学的研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博物馆的文化研究工作能够让后人一窥传统文化发展的一角,摸清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寻找文化的根源,从而提升其对文化的认同感。[2]例如,我国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关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的记载,但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像、金杖、面具以及各种象牙、瓷器却彰显了这里曾经有过一段灿烂的文明,而如何让这些文物“开口说话”,为后人讲述他们的文明发展历程,则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研究成果的展示,公众能够了解到古蜀文明的起源,了解古蜀文明每个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等,从而形成相对系统的文化研究成果,让这一曾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明重新焕发光彩。
第四,博物馆在发挥教育作用的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2021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博物馆要发挥教育功能,“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为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促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必然会影响文化传承的效果。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了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使其盲目追求所谓“时尚”的西方文化。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宝库,丰富的馆藏资源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接触文物,并在文化熏陶中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二、博物馆做好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策略
目前,大众文化层次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博物馆服务能力和文物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博物馆应该把握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向,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将厚重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一,明确职能定位,加强内部管理。《意见》要求博物馆应明确职能定位,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升服务效能。基于此,博物馆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做好藏品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加强对文化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同时拓展藏品入藏渠道,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有计划地推进重点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完善日常管理规范,为公众提供优质文物。二是加强科技支撑,积极推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文物的研究,打造研究型博物馆。三是优化展陈管理,立足馆藏資源,组织开展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等工作,让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四是组织教育活动,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为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第二,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宽文化影响范围。《意见》中要求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博物馆应积极转型,从保护、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等角度出发,创新文化呈现形式,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例如,三星堆博物馆积极采用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馆内的基本陈列及展示的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并在此基础上制作虚拟展示、体验型数字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实地展示等渠道进行推广。[3]这对于提升博物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三星堆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提高活动组织能力,发挥文化教育职能。博物馆应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与各级学校的沟通合作,定期开展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营造文化熏陶氛围。比如可以根据考古发掘新成果,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利用实景演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沉浸其中,体验文化的趣味。博物馆应配合学校的参观活动,组织讲解员进行宣讲,学生在参观中对馆藏文物产生浓厚兴趣后,可以积极踊跃地与讲解员交流,近距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和魅力。此外,博物馆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主题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学生体验非遗技术,让学生亲自领略非遗文化魅力,真切地感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质服务。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职能履行情况的优劣。因此,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博物馆应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中,博物馆应通过制订培养计划,组织研究项目,积极征询工作人员意见,调整岗位安排等措施,激发人才潜力;积极建立和实施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人才效能;加强创新培养,激发博物馆人才的创新思维,利用活动策划展现人才的创新創意,促进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4]
三、结语
总之,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宝库,其中藏品是后人了解、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在运行管理中要坚持公益化属性,明确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职能,提升服务能力,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孙月.新时期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110-112.
[2]丁晓玲.博物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228-229+256.
[3]关晓磊.博物馆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名作欣赏,2020(14):101-102.
[4]黎帅.民办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要场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4):4
8-51.
(作者简介:王欣平,女,本科,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讲解)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