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当地的基本气候,坡陡地薄是当地农村的主要耕地资源。玉米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之一。提高旱地玉米的生产力和减轻阶段性干旱损失,是当地农民长期致力的工作,他们改造和改善农田耕地水环境,使之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改进和改良玉米品种和玉米种植技术,使之适应当地农田不良的水环境。
关键词:旱作农业;栽培措施;技术;玉米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1 水土保持技术
水土保持技术主要是挖沟、垒坝、修梯田等措施,改变地面形状,通過预防耕地地面雨水流失,增加耕层土壤水分吸收。
坡地水平等高线耕作又称横坡耕作或等高种植,一般在坡度小于5°的坡地上实行,所有耕作措施都沿着水平等高线进行,通过逐年向坡下翻土,可使坡地逐渐变平,从而在较为平坦的土地上耕作种植。坡地横向沟垄种植:在坡面上沿着横向线开犁,形成沟和垄,一条垄相当于一个小土坝,一条沟相当于一个小水库,形成沟坝,减少土地表面雨水和土壤流失。修建梯田种植:通过把坡地修建成梯田形式,改变了坡地地形,阻止地面水分流失,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达到改土、蓄水、保墒作用。根据梯田的断面形式,一般可分为水平梯田、顺坡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和削坡复式梯田5种。
2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多年重复的耕作、播种会使土壤形成坚实的犁底层,既妨碍作物根系的伸延,又影响水分渗入。秋后、播种前开展深耕,可有效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活土层,使土壤中的水分、肥力、气流、热量等因素更加协调发展,对旱地的抗旱增产有重要作用。耕后土壤表面高低不平,土壤间空隙大,土壤跑墒严重,所以要及时耙耱,特别在春天土壤刚解冻时开展顶凌耙耱,能够有效保住土壤中冬天集聚的雨雪水分,保墒效果最好。对土地镇压主要是在刚深耕翻的土地上,通过耕翻,使土壤变得疏松,土壤间空隙增大,土壤底层的墒情容易流失,通过镇压,使得土壤间隙变小,从而保住土中水分,提起土壤底层墒。为了提墒保苗也可以在播前或播后进行。
3 粉碎秸秆还田技术
通过粉碎秸秆还田,不仅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土壤温度也有提高,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更好的促进了作物根系的吸收活动。
玉米立杆收获后,一边割秸秆一边硬茬顺垄覆盖67cm,空67cm,下一排根茬压住上一排的梢,在秸秆交接处和每隔1m的秸秆上要适当压些土,以免被风刮移。第2年春天在未覆盖秸秆的空行内耕作、施肥、播种,生长期内在未覆盖的空行内中耕、追肥、培土。玉米收获后,不耕翻,不去茬,将玉米整株顺垄割倒或用机械压倒,均匀铺在地面,形成全覆盖。第2年播前把播种行内的秸秆清理到垄背上,在大田中形成半覆盖,在空出的行内播种。玉米摘穗后将秸秆切成5~8cm长,均匀地撒在玉米行间。第2年春天播前把播种行内的秸秆搂到垄背上,形成半覆盖,在空出的行内播种。在使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时,秸秆还田必须具备秸秆腐解的环境因素,必须配合施用有机肥,必须掌握翻压秸秆的时间和数量,必须保证秸秆粉碎的质量。
4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在开展玉米地膜覆盖后,耕地地温和土壤墒情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和增加,因而相对的增加了当地气候的有效积温,这样就形成在同一个玉米种植区内,有较高产量的玉米中晚熟品种取代了产量较低的中熟或中早熟品种;使原来只能种植玉米特早熟品种的地区,更换为早熟品种;在一些高寒山区原来就不能种植玉米的地区,也可以种植特早熟品种的玉米。在旱地利用冬春雨雪的基础上,适时顶凌耙耱,在进行地膜覆盖前尽量保住土壤中原来集聚的水分,精细整地。因在当地春季风多风大,水分蒸发量很大,所以开春要趁土壤墒情好时,先精细整地铺膜覆盖,等到适期再播种,这样能更好的保墒保全苗。在旱地玉米生产中,掌握适宜的播期很重要,既要考虑墒情适时早播,也要注意地温变化和晚霜影响,通常膜下地温稳定在10~12℃即可播种。种植密度应在露地栽培密度基础上每667m2增加300~500株左右为宜。地膜覆盖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也为杂草生长营造了有利条件,虽然地膜对有些杂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还有些杂草比露地生长更为旺盛。为了减少杂草对地膜的破坏,对养分和水分的无谓消耗,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在铺膜前处理土壤、揭膜后立即除草培土。覆膜玉米底肥充足,特别是通过地膜延长了土壤水分稳定期,苗期生长健壮,故追肥应推迟到大喇叭口期,结合降雨进行,供开花灌浆期使用,这样既可防止前期徒长,又避免后期早衰和贪青晚熟。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主要在4~6月份,到玉米生长后期,覆膜的作用逐渐减弱,为了更多接纳后期雨水,防止地表径流,提高粒重,并减少废膜在田间的残留,提倡在大喇叭口期即开始封垄期接膜。旱地要特别注意结合降水调节接膜时间。
关键词:旱作农业;栽培措施;技术;玉米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1 水土保持技术
水土保持技术主要是挖沟、垒坝、修梯田等措施,改变地面形状,通過预防耕地地面雨水流失,增加耕层土壤水分吸收。
坡地水平等高线耕作又称横坡耕作或等高种植,一般在坡度小于5°的坡地上实行,所有耕作措施都沿着水平等高线进行,通过逐年向坡下翻土,可使坡地逐渐变平,从而在较为平坦的土地上耕作种植。坡地横向沟垄种植:在坡面上沿着横向线开犁,形成沟和垄,一条垄相当于一个小土坝,一条沟相当于一个小水库,形成沟坝,减少土地表面雨水和土壤流失。修建梯田种植:通过把坡地修建成梯田形式,改变了坡地地形,阻止地面水分流失,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达到改土、蓄水、保墒作用。根据梯田的断面形式,一般可分为水平梯田、顺坡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和削坡复式梯田5种。
2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多年重复的耕作、播种会使土壤形成坚实的犁底层,既妨碍作物根系的伸延,又影响水分渗入。秋后、播种前开展深耕,可有效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活土层,使土壤中的水分、肥力、气流、热量等因素更加协调发展,对旱地的抗旱增产有重要作用。耕后土壤表面高低不平,土壤间空隙大,土壤跑墒严重,所以要及时耙耱,特别在春天土壤刚解冻时开展顶凌耙耱,能够有效保住土壤中冬天集聚的雨雪水分,保墒效果最好。对土地镇压主要是在刚深耕翻的土地上,通过耕翻,使土壤变得疏松,土壤间空隙增大,土壤底层的墒情容易流失,通过镇压,使得土壤间隙变小,从而保住土中水分,提起土壤底层墒。为了提墒保苗也可以在播前或播后进行。
3 粉碎秸秆还田技术
通过粉碎秸秆还田,不仅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土壤温度也有提高,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更好的促进了作物根系的吸收活动。
玉米立杆收获后,一边割秸秆一边硬茬顺垄覆盖67cm,空67cm,下一排根茬压住上一排的梢,在秸秆交接处和每隔1m的秸秆上要适当压些土,以免被风刮移。第2年春天在未覆盖秸秆的空行内耕作、施肥、播种,生长期内在未覆盖的空行内中耕、追肥、培土。玉米收获后,不耕翻,不去茬,将玉米整株顺垄割倒或用机械压倒,均匀铺在地面,形成全覆盖。第2年播前把播种行内的秸秆清理到垄背上,在大田中形成半覆盖,在空出的行内播种。玉米摘穗后将秸秆切成5~8cm长,均匀地撒在玉米行间。第2年春天播前把播种行内的秸秆搂到垄背上,形成半覆盖,在空出的行内播种。在使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时,秸秆还田必须具备秸秆腐解的环境因素,必须配合施用有机肥,必须掌握翻压秸秆的时间和数量,必须保证秸秆粉碎的质量。
4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在开展玉米地膜覆盖后,耕地地温和土壤墒情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和增加,因而相对的增加了当地气候的有效积温,这样就形成在同一个玉米种植区内,有较高产量的玉米中晚熟品种取代了产量较低的中熟或中早熟品种;使原来只能种植玉米特早熟品种的地区,更换为早熟品种;在一些高寒山区原来就不能种植玉米的地区,也可以种植特早熟品种的玉米。在旱地利用冬春雨雪的基础上,适时顶凌耙耱,在进行地膜覆盖前尽量保住土壤中原来集聚的水分,精细整地。因在当地春季风多风大,水分蒸发量很大,所以开春要趁土壤墒情好时,先精细整地铺膜覆盖,等到适期再播种,这样能更好的保墒保全苗。在旱地玉米生产中,掌握适宜的播期很重要,既要考虑墒情适时早播,也要注意地温变化和晚霜影响,通常膜下地温稳定在10~12℃即可播种。种植密度应在露地栽培密度基础上每667m2增加300~500株左右为宜。地膜覆盖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也为杂草生长营造了有利条件,虽然地膜对有些杂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还有些杂草比露地生长更为旺盛。为了减少杂草对地膜的破坏,对养分和水分的无谓消耗,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在铺膜前处理土壤、揭膜后立即除草培土。覆膜玉米底肥充足,特别是通过地膜延长了土壤水分稳定期,苗期生长健壮,故追肥应推迟到大喇叭口期,结合降雨进行,供开花灌浆期使用,这样既可防止前期徒长,又避免后期早衰和贪青晚熟。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主要在4~6月份,到玉米生长后期,覆膜的作用逐渐减弱,为了更多接纳后期雨水,防止地表径流,提高粒重,并减少废膜在田间的残留,提倡在大喇叭口期即开始封垄期接膜。旱地要特别注意结合降水调节接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