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我怎么教”,而往往忽略了“我教什么”。教师的教远胜于学生的学。不论是对学习内容的确定,还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都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样的课堂在教学中漠视了“人”的心理需求及幸福体验,没有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本应该充满生命活力、思维碰撞的地方体验应有的学习方式,得到语言素养的提升以及感受到学科的核心价值。
直到在聆听了上海市教研员薛峰老师的《目标练习教学》后,我犹如醍醐灌顶,深深地反思着自己的课堂究竟在教什么。这里的练习主要指与课文阅读理解和写话相关的课后练习。其实,教材编写中那些课后的配套练习就能为我们指明教学的方向。平时,我们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目标的精度不够,可测性不强。但是部编版二年级教材则在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有了非常清晰的目标。上册有7个阅读单元,大体围绕“大自然的秘密”“儿童生活”“家乡”“思维方法”等人文主题编排,随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有:“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借助提示,复述课”。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要素,这种双线交织的单元结构,使得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得教学更加有章可循。下面就以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第一单元的单元练习目标就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而“复述”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不同年段对复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本课例中就是能借助图片复述。因此,第二题的复述题和第三題的动词造句参照练习目标则就是需要重点掌握的。有了这样的依据,我就可以把4个习题分为重点教学和常规教学。这些练习往往就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抓手,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因此,部编版教材可以通过课后和配套练习,从中梳理出语文教学要素(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依据学段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进而倒推得出教学目标。
巧借练习系统,搭建语用支架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知识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学重点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学难点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怎样让学生突破难点,彰显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又能兼顾它的工具性呢?我采用如下“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
一读课文,提取信息 第1道书后练习是:分角色朗读。有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总是为读而读,读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老师自己显得都很茫然。在朗读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厘清人物、事件及人物所包含的情感等。于是,在朗读中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人?
它们分别是怎么说的?(告诉小蝌蚪什么)
小蝌蚪最终找到妈妈了吗?(结果怎么样)
上述内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提取文中显性信息的能力,也许他们的信息还找不全面,但这正是学生从“散乱”的信息到“整合”信息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学习过程。
二读课文,转化表达 小蝌蚪一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有什么变化,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出示第一节,指导学生根据标点“,”,读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引导学生想象:逗号就像是句子中的小蝌蚪,大脑袋、黑身子,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老师边介绍边在黑板上板画。请3个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边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边在黑板上板画。(为下面让学生上黑板画小蝌蚪的演变过程做铺垫)
过渡:聪明的小朋友都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就会变成“青蛙”。那它们是怎样一点点变成青蛙的呢?请你到课文中去找找相关的语句。
1.学生划一划;
2.交流反馈;
3.发现总结:这些答案都藏在课文第2、3、4节的开头第一句中。
同时出示这3组句子,让学生发现共同点。
学生交流:三组句子开头“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都是一样的,后面的内容就发生变化了。于是,请学生来旁白,分别找3个小朋友上黑板画出小蝌蚪一天天的变化。(一个画长出后腿、一个画长出前腿、一个画尾巴变短)借助板画,让学生来练习说一说“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学生练习说话:小蝌蚪大脑袋、黑身子,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再引导学生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先……接着……然后……最后……”来简洁地说一说。
三读课文,分别复述 读每一部分。根据单幅插图,分别复述每一部分内容,降低学生复述时的心理障碍。最后看着板书将相关内容连起来复述。复述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以贯之的训练内容:一二年级要求以看图复述,三年级练习详细复述,四年级练习简要复述,五年级练习创造性复述。在二年级,本册部编版教材将复述训练提高到如此高度,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本课在复述的时候要留给孩子一些图片提示等,或者将课文细化为很多小问题,然后再把这些小问题连接起来去复述。通过一个小小的复述练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提取有效信息,对内容进行整理、加工,最后规范、连贯地表达出来,既训练了表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从分散到联结的学习经历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我们的练习系统正从“重内容理解,轻语言表达”,转变为“紧扣语用,向烦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说拜拜”。 利用课后练习,开展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学生没有书面回家作业的当下,如何通过布置的口头作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在设计练习评价表时,评价的指向应该是习惯和态度。同时,教师可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家校配合,夯实习惯的养成训练。
根据《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练习评价为例作具体说明。
练习目标 一是分角色朗讀课文,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二是能借助插图,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说清楚,说完整。三是说话时,能做到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适中。
练习要求 一是能把课文大声朗读给爸爸妈妈听。二是看看课文插图,试着借助插图,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练习评价 我设计关于《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等评价表,供评价者参考,此表既可以让学生看清自己的学力水平,又可以让多元的评价对象参与评价。评价表的观测点分为:兴趣、习惯、作业成果(朗读课文和口语表达)。每个评价内容分为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评价主体有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学生等。
评价主体的设置? 一是学生自评:打破传统教师评价的单一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作业的评价,目的是为了从小养成学生要检查作业的习惯,逐步形成自知、自制、自控的能力。二是家长评价: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合力,培养家长对子女作业的责任感,增进亲子感情。三是老师评价:及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各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四是同伴评价:利用同伴评价,让学生们在生生互评过程中根据评价标准取长补短,发现和捕捉他人作业中的闪光点,再反思自己的作业态度及自己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低年段不可以留书面回家作业,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图画类作业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口头回家作业的一种补充形式,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快乐;形象直观的图案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完成这份图画作业后,孩子将作业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实则就是孩子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一个过程,加深课堂内容理解的同时又增进了亲子互动,一举两得。
真实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课堂中,我追求的不是“教得充分”,而是致力于“学生是否学得充分、练得充分”。只有学生学得充分了,课后做起练习来,他们也才能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黄渡小学)
直到在聆听了上海市教研员薛峰老师的《目标练习教学》后,我犹如醍醐灌顶,深深地反思着自己的课堂究竟在教什么。这里的练习主要指与课文阅读理解和写话相关的课后练习。其实,教材编写中那些课后的配套练习就能为我们指明教学的方向。平时,我们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目标的精度不够,可测性不强。但是部编版二年级教材则在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有了非常清晰的目标。上册有7个阅读单元,大体围绕“大自然的秘密”“儿童生活”“家乡”“思维方法”等人文主题编排,随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有:“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借助提示,复述课”。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要素,这种双线交织的单元结构,使得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得教学更加有章可循。下面就以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第一单元的单元练习目标就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而“复述”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不同年段对复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本课例中就是能借助图片复述。因此,第二题的复述题和第三題的动词造句参照练习目标则就是需要重点掌握的。有了这样的依据,我就可以把4个习题分为重点教学和常规教学。这些练习往往就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抓手,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因此,部编版教材可以通过课后和配套练习,从中梳理出语文教学要素(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依据学段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进而倒推得出教学目标。
巧借练习系统,搭建语用支架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知识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学重点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学难点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怎样让学生突破难点,彰显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又能兼顾它的工具性呢?我采用如下“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
一读课文,提取信息 第1道书后练习是:分角色朗读。有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总是为读而读,读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老师自己显得都很茫然。在朗读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厘清人物、事件及人物所包含的情感等。于是,在朗读中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人?
它们分别是怎么说的?(告诉小蝌蚪什么)
小蝌蚪最终找到妈妈了吗?(结果怎么样)
上述内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提取文中显性信息的能力,也许他们的信息还找不全面,但这正是学生从“散乱”的信息到“整合”信息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学习过程。
二读课文,转化表达 小蝌蚪一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有什么变化,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出示第一节,指导学生根据标点“,”,读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引导学生想象:逗号就像是句子中的小蝌蚪,大脑袋、黑身子,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老师边介绍边在黑板上板画。请3个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边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边在黑板上板画。(为下面让学生上黑板画小蝌蚪的演变过程做铺垫)
过渡:聪明的小朋友都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就会变成“青蛙”。那它们是怎样一点点变成青蛙的呢?请你到课文中去找找相关的语句。
1.学生划一划;
2.交流反馈;
3.发现总结:这些答案都藏在课文第2、3、4节的开头第一句中。
同时出示这3组句子,让学生发现共同点。
学生交流:三组句子开头“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都是一样的,后面的内容就发生变化了。于是,请学生来旁白,分别找3个小朋友上黑板画出小蝌蚪一天天的变化。(一个画长出后腿、一个画长出前腿、一个画尾巴变短)借助板画,让学生来练习说一说“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学生练习说话:小蝌蚪大脑袋、黑身子,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再引导学生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先……接着……然后……最后……”来简洁地说一说。
三读课文,分别复述 读每一部分。根据单幅插图,分别复述每一部分内容,降低学生复述时的心理障碍。最后看着板书将相关内容连起来复述。复述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以贯之的训练内容:一二年级要求以看图复述,三年级练习详细复述,四年级练习简要复述,五年级练习创造性复述。在二年级,本册部编版教材将复述训练提高到如此高度,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本课在复述的时候要留给孩子一些图片提示等,或者将课文细化为很多小问题,然后再把这些小问题连接起来去复述。通过一个小小的复述练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提取有效信息,对内容进行整理、加工,最后规范、连贯地表达出来,既训练了表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从分散到联结的学习经历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我们的练习系统正从“重内容理解,轻语言表达”,转变为“紧扣语用,向烦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说拜拜”。 利用课后练习,开展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学生没有书面回家作业的当下,如何通过布置的口头作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在设计练习评价表时,评价的指向应该是习惯和态度。同时,教师可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家校配合,夯实习惯的养成训练。
根据《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练习评价为例作具体说明。
练习目标 一是分角色朗讀课文,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二是能借助插图,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说清楚,说完整。三是说话时,能做到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适中。
练习要求 一是能把课文大声朗读给爸爸妈妈听。二是看看课文插图,试着借助插图,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练习评价 我设计关于《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等评价表,供评价者参考,此表既可以让学生看清自己的学力水平,又可以让多元的评价对象参与评价。评价表的观测点分为:兴趣、习惯、作业成果(朗读课文和口语表达)。每个评价内容分为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评价主体有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学生等。
评价主体的设置? 一是学生自评:打破传统教师评价的单一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作业的评价,目的是为了从小养成学生要检查作业的习惯,逐步形成自知、自制、自控的能力。二是家长评价: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合力,培养家长对子女作业的责任感,增进亲子感情。三是老师评价:及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各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四是同伴评价:利用同伴评价,让学生们在生生互评过程中根据评价标准取长补短,发现和捕捉他人作业中的闪光点,再反思自己的作业态度及自己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低年段不可以留书面回家作业,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图画类作业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口头回家作业的一种补充形式,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快乐;形象直观的图案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完成这份图画作业后,孩子将作业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实则就是孩子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一个过程,加深课堂内容理解的同时又增进了亲子互动,一举两得。
真实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课堂中,我追求的不是“教得充分”,而是致力于“学生是否学得充分、练得充分”。只有学生学得充分了,课后做起练习来,他们也才能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黄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