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生活中提高数学应用机会
数学具有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了解数学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应用的机会。
1.在游戏中让学生意犹未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学习完“约数与倍数”后,我让学生做“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学生的座位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就可以走出教室。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新颖有趣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也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布置一些习题或作业,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2.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完“面积与面积单位”后,我让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协作下测量一块地砖(或地板)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再求出铺满整个房间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或地板)。“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这类实践作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孩子们都乐此不疲。
3.在调查中让学生兴趣高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调查性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调查者。例如,在学习完“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第一,个人喜好方面的问题。如喜爱的玩具、小动物、花草,爱吃的水果、蔬菜,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卡通人物,喜爱的运动项目,爱喝的饮料等。第二,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如某次数学考试各人得分、运动会各班获奖情况等。这样的课外调查,蕴含了鲜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踏上了“做数学”之旅。
二、写好数学情趣日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为让学生只要有话就有地方可说,我们把“数学日记”作为一个创作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身边观察到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新的公式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产生的想法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在学完“认识米、厘米”后,我布置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上各部位的长度,并以“我身上的尺子”为题写一则数学日记。这个题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原来我们身上还藏着许多尺子啊!
三、尝试小专题研究
小专题研究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小学能够开展的数学小专题研究是十分广泛的,像“测量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理财窍门”“喷水池的设计”“植物园里的数学问题”“乘车的学问”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数学知识的范围,适时适度地开展学生喜爱的数学小专题研究活动,使学生通过“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成果展示”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过程,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让学生参与数学设计
通过办数学小报刊可改变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实践中可让学生分组出刊或独立出刊,刊名和栏目都让学生自订,教师协助出谋划策。学生自编的小报刊名称别致,如《数学乐园》《数学王国》《数学天地》《从小爱科学》《小不点数学报》《数学小灵通》等;栏目繁多,如“数学医院”“请你攻擂”“教你一招”等,还有的请老师、同学做“特约撰稿人”。
在课堂的拓展延伸中还可以开设数学信箱、数学园地,或者开展数学图形、图案设计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责任编辑:刘 林
数学具有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了解数学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应用的机会。
1.在游戏中让学生意犹未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学习完“约数与倍数”后,我让学生做“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学生的座位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就可以走出教室。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新颖有趣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也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布置一些习题或作业,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2.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完“面积与面积单位”后,我让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协作下测量一块地砖(或地板)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再求出铺满整个房间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或地板)。“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这类实践作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孩子们都乐此不疲。
3.在调查中让学生兴趣高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调查性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调查者。例如,在学习完“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第一,个人喜好方面的问题。如喜爱的玩具、小动物、花草,爱吃的水果、蔬菜,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卡通人物,喜爱的运动项目,爱喝的饮料等。第二,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如某次数学考试各人得分、运动会各班获奖情况等。这样的课外调查,蕴含了鲜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踏上了“做数学”之旅。
二、写好数学情趣日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为让学生只要有话就有地方可说,我们把“数学日记”作为一个创作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身边观察到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新的公式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产生的想法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在学完“认识米、厘米”后,我布置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上各部位的长度,并以“我身上的尺子”为题写一则数学日记。这个题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原来我们身上还藏着许多尺子啊!
三、尝试小专题研究
小专题研究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小学能够开展的数学小专题研究是十分广泛的,像“测量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理财窍门”“喷水池的设计”“植物园里的数学问题”“乘车的学问”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数学知识的范围,适时适度地开展学生喜爱的数学小专题研究活动,使学生通过“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成果展示”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过程,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让学生参与数学设计
通过办数学小报刊可改变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实践中可让学生分组出刊或独立出刊,刊名和栏目都让学生自订,教师协助出谋划策。学生自编的小报刊名称别致,如《数学乐园》《数学王国》《数学天地》《从小爱科学》《小不点数学报》《数学小灵通》等;栏目繁多,如“数学医院”“请你攻擂”“教你一招”等,还有的请老师、同学做“特约撰稿人”。
在课堂的拓展延伸中还可以开设数学信箱、数学园地,或者开展数学图形、图案设计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