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体会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更加关注每个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这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教师预设的问题流于表面,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对于如何预设有效的问题我自己有如下体会:
  一、课堂提问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际上由于问题不鲜明突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更加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整个知识产生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课堂教学时会失去学习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变成恶性循环。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二、课堂不光要重提问,更要重视提问后学生的反馈
  有些时候上课之前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产生联想,从而更加能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三、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再進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出y=︱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可能学生就有些困难。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從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85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活力,给予学生机会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X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蔓延,英语课程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分析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原有的授课方式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弥补英语教学中的缺陷,实现个体差异的合理对待,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保持积极的情绪,快乐地学习。通过目标分层、内容分层以及作业分层等方式达到优化教学的最终目的,能让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分层是为了让学生达到无
随着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微信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信息获取与交流的主要手段,而微信自身具有的传播特性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课堂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于Flash的交互式课件,不仅可以通过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的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的便利,还能给学生带来独一无二
摘 要:在精神文化的养成过程中,文学作品的品读成为最重要也是关注度最高的一项内容。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均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特点,每一个国家的文学内容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文章重点分析的就是日本文学作品《且听风吟》,主要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以此为我国文学作品未来的发展做出良好的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且听风吟》;语言特色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逐渐走入了初中的教育教学。具体到初中物理学科中,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物理教学紧密整合,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个新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因此,本文立足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及必要性,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用寻找理论支撑。  关键词:现代
教材第84页有这样一道练习:  把12段同样长的绳子连成环状,拉直点B到点C之间的5段绳子,然后在点A处将绳子拉紧,则∠BAC为直角.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初读问题时,觉得不可思议,用一根绳子怎么能一定得到直角呢?后来仔细看看条件,发现原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3、4、5,从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证明∠BAC为直角. 数学真是奇妙!  老师在点评时,却说这个应用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掌
目的:探究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试验时间范围选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该时间范围内选取8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治疗,
潘美  较之历史典籍而言,民间所形成的口碑,影响是要大得多的,这从史书《三国志》较之小说《三国演义》就可清楚见出了。  人若一朝被说坏了,尤其在民间,要想为他恢复名誉,恐怕也是一件难事,比如这潘美置身《杨家将》,也就成了潘仁美,无论评书还是戏剧,都是一个丑恶的坏人,虽然事实并非这样。  潘美,字仲询(925—991),大名人(今河北邯郸魏县)。少年倜傥,感觉后汉(947—950)运祚将终,大丈夫应
期刊
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河南省经济腾飞、中部崛起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该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层次低、结构趋同,集群效应
技术领域rn本发明属于水泥混凝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泥混凝土的外加剂.rn背景技术rn缓凝剂是用来延长水泥混凝土凝结时间,而不致破坏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