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墨纸砚是中國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从书法到绘画,笔墨纸砚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一、“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的说法产生于南北朝时期。从宋朝之后,“文房四宝”便成为特指,主要指的就是湖笔(浙江省湖州出产的毛笔)、徽墨(安徽省徽州出产的墨条)、宣纸(安徽省宣州出产的宣纸)、端砚(古端州出产的砚台),文房四宝的发展也促进了书法创作的发展。
湖笔的产地是浙江省湖州吴兴县的善琏镇,一般的湖笔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以及紫毫四大类,再按照不同绘画或者写作的要求细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和小楷四种大小。由于选毛考究,工艺精细,且具有尖、齐、圆、健等特点,因此湖笔深受书法大家和国画画手的喜爱。湖笔最大的特征是其笔锋即便在蘸墨之后依旧维持尖形,但是若铺开的话却是内外之毛整齐而无长短毛。
徽墨制作已经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由于当时主要产地来源于古代徽州府而得名。徽墨的品类繁多,包括漆烟、松烟、全烟、净烟、加香等。高品质的徽墨需要数十种珍贵的材料按照既定比例进行调制,因此徽墨有着“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成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也是不少书画家的爱用品,再加上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的名画或者书法作品,使得徽墨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之外又多了一层艺术收藏价值。
造纸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现今所说的宣纸原产地位于安徽省泾县境内,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将宣纸作为上贡的贡品,即便是现在安徽泾县的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也多次获得金奖,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销路。宣纸的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在历代文人墨客、书法绘画大家中也享有盛誉。
端砚的得名来源于产地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唐朝初期,此地居民主要依靠采砚石以及生产端砚来谋生。这里有江水流经,又有峡谷,出产多种多样的制砚岩石,加上在端砚制作过程中肇庆独有的美术艺术雕刻,使得数千年来端砚都受到文人墨客以及王侯将相的喜爱,从宋朝开始端砚正式进入贡品的行列。端砚石质幼嫩,且坚固、细密,即便是在冬日研磨也不会结冰,加上从开采、整璞、设计、雕刻……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的细心打磨。由于本身石质的原因不能进行机械操作,端砚从开采到雕刻都是由手工完成的。
二、笔墨纸砚的制作与书法创作
东汉蔡邕所著的《九势八字诀》中提到过:“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就是指代毛笔由于所用的毫毛不同,所以产生的弹力略有差别,因此写出来的字也会千变万化。
制作毛笔一般使用动物毛,以软硬程度划分,一般是分为硬毫、软毫以及兼毫。其中硬毫多是以紫毫或者狼毫为主,有时候也由鼠毫、猪鬃毛或者山马毛等制作而成;软毫一般取材于羊毫、鸡毫;兼毫就是将软毫和硬毫掺杂起来一起使用。
在书法的演化过程中,清代以前多数书法家使用硬毫毛笔,不过宋代期间也有不少书法家使用兼毫或者软毫进行书法创作,如苏轼和黄庭坚。而在清朝嘉庆年之后,书法的书写主要以羊毫这种软毫毛笔为主,尤其是碑派的书法家也多使用软毫,硬毫的使用逐渐减少。
毛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只有具备“四德”,才能在运笔的过程中聚拢散开、张弛有度。在毛笔的使用过程中,书法中有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的说法。如果要书写瘦金且形如锥子画沙的字,则可以使用一分笔的方式,其中代表可以参见褚遂良和薛稷;如果要写出圆润始终、有一定力度的字体,可以采用二分笔的方式,其中代表可以参见柳公权和赵孟頫;如果要写出深厚雄健、气势磅礴的字体,则可以直接使用三分笔,其中代表可以参见颜真卿和苏东坡。
如果单就字体书写选择合用的毛笔,要写婉转而柔中带刚的篆隶可以使用羊毫;要写比较写意的行草可以使用硬毫或者兼毫;而要写楷书,则可以根据书写者本身运笔的方式选择软毫或者兼毫。
不过究其根本,毛笔作为书写的工具并没有必须遵从的行文规定,许多书法家在选择毛笔时还是以自己的偏好为基准。王羲之挥毫泼墨,写下千古绝章《兰亭集序》,使用的是鼠须笔;苏东坡在书法创作中习惯使用鸡毫,其丰润厚重的笔触还被后世讥为“墨猪”;弘一法师写字只用羊毫,锋颖较软,导致行笔缓慢。
说到墨与书法创作之间的关系,相传五代时期李延珪制墨非常有名,他在墨料之中添加了草药和漆,使得墨汁更加细密,书写更为流畅,李后主十分喜爱这种墨汁,并赐予国姓,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李墨”。
隋唐、两晋、六朝时人们都非常喜欢使用浓墨,而宋代的苏轼更是喜欢用浓墨的代表人物。苏轼自评说:“喜其墨气湛湛如小儿眼。”他的作品往往墨沉黑亮,这也是因为他喜好使用浓墨所致。
再说到纸张,其是书法家挥毫泼墨的载体。一般书法创作所用到的纸张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熟宣三种。一般情况下生宣洇墨较快,能够使笔墨在书写过程中产生出氤氲的质感,因此适用于较为写意的书法类型,草书和行书大多以生宣为主要的书写载体。熟宣和半熟宣纸是在生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而得。熟宣渲染性弱,因此便于写小楷或者其他小字,能够突出笔锋的精细,而半熟宣则适宜写较大的字,且不论何种书法字体都较为适宜。
最后说到砚台,砚台有四大名砚,除了上面提到的端砚,还有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其他三种较为著名的砚台。其中,以端砚和歙砚更为出名和常见,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砚台石质细腻,发墨均匀,古代文人尤为喜爱这两种砚台,相传南唐李后主被囚,还要携带一方青绿晕石奇砚,甚至相传《虞美人》就是由这方砚台之墨创作的。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寄情于一方小小的砚台,而现代书写的革命导致成品墨汁大量产出,砚台的实用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但是即便剔除了它的实用功能,砚台在审美价值上还是值得研究和收藏的。
(安康学院)
一、“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的说法产生于南北朝时期。从宋朝之后,“文房四宝”便成为特指,主要指的就是湖笔(浙江省湖州出产的毛笔)、徽墨(安徽省徽州出产的墨条)、宣纸(安徽省宣州出产的宣纸)、端砚(古端州出产的砚台),文房四宝的发展也促进了书法创作的发展。
湖笔的产地是浙江省湖州吴兴县的善琏镇,一般的湖笔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以及紫毫四大类,再按照不同绘画或者写作的要求细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和小楷四种大小。由于选毛考究,工艺精细,且具有尖、齐、圆、健等特点,因此湖笔深受书法大家和国画画手的喜爱。湖笔最大的特征是其笔锋即便在蘸墨之后依旧维持尖形,但是若铺开的话却是内外之毛整齐而无长短毛。
徽墨制作已经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由于当时主要产地来源于古代徽州府而得名。徽墨的品类繁多,包括漆烟、松烟、全烟、净烟、加香等。高品质的徽墨需要数十种珍贵的材料按照既定比例进行调制,因此徽墨有着“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成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也是不少书画家的爱用品,再加上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的名画或者书法作品,使得徽墨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之外又多了一层艺术收藏价值。
造纸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现今所说的宣纸原产地位于安徽省泾县境内,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将宣纸作为上贡的贡品,即便是现在安徽泾县的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也多次获得金奖,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销路。宣纸的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在历代文人墨客、书法绘画大家中也享有盛誉。
端砚的得名来源于产地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唐朝初期,此地居民主要依靠采砚石以及生产端砚来谋生。这里有江水流经,又有峡谷,出产多种多样的制砚岩石,加上在端砚制作过程中肇庆独有的美术艺术雕刻,使得数千年来端砚都受到文人墨客以及王侯将相的喜爱,从宋朝开始端砚正式进入贡品的行列。端砚石质幼嫩,且坚固、细密,即便是在冬日研磨也不会结冰,加上从开采、整璞、设计、雕刻……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的细心打磨。由于本身石质的原因不能进行机械操作,端砚从开采到雕刻都是由手工完成的。
二、笔墨纸砚的制作与书法创作
东汉蔡邕所著的《九势八字诀》中提到过:“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就是指代毛笔由于所用的毫毛不同,所以产生的弹力略有差别,因此写出来的字也会千变万化。
制作毛笔一般使用动物毛,以软硬程度划分,一般是分为硬毫、软毫以及兼毫。其中硬毫多是以紫毫或者狼毫为主,有时候也由鼠毫、猪鬃毛或者山马毛等制作而成;软毫一般取材于羊毫、鸡毫;兼毫就是将软毫和硬毫掺杂起来一起使用。
在书法的演化过程中,清代以前多数书法家使用硬毫毛笔,不过宋代期间也有不少书法家使用兼毫或者软毫进行书法创作,如苏轼和黄庭坚。而在清朝嘉庆年之后,书法的书写主要以羊毫这种软毫毛笔为主,尤其是碑派的书法家也多使用软毫,硬毫的使用逐渐减少。
毛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只有具备“四德”,才能在运笔的过程中聚拢散开、张弛有度。在毛笔的使用过程中,书法中有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的说法。如果要书写瘦金且形如锥子画沙的字,则可以使用一分笔的方式,其中代表可以参见褚遂良和薛稷;如果要写出圆润始终、有一定力度的字体,可以采用二分笔的方式,其中代表可以参见柳公权和赵孟頫;如果要写出深厚雄健、气势磅礴的字体,则可以直接使用三分笔,其中代表可以参见颜真卿和苏东坡。
如果单就字体书写选择合用的毛笔,要写婉转而柔中带刚的篆隶可以使用羊毫;要写比较写意的行草可以使用硬毫或者兼毫;而要写楷书,则可以根据书写者本身运笔的方式选择软毫或者兼毫。
不过究其根本,毛笔作为书写的工具并没有必须遵从的行文规定,许多书法家在选择毛笔时还是以自己的偏好为基准。王羲之挥毫泼墨,写下千古绝章《兰亭集序》,使用的是鼠须笔;苏东坡在书法创作中习惯使用鸡毫,其丰润厚重的笔触还被后世讥为“墨猪”;弘一法师写字只用羊毫,锋颖较软,导致行笔缓慢。
说到墨与书法创作之间的关系,相传五代时期李延珪制墨非常有名,他在墨料之中添加了草药和漆,使得墨汁更加细密,书写更为流畅,李后主十分喜爱这种墨汁,并赐予国姓,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李墨”。
隋唐、两晋、六朝时人们都非常喜欢使用浓墨,而宋代的苏轼更是喜欢用浓墨的代表人物。苏轼自评说:“喜其墨气湛湛如小儿眼。”他的作品往往墨沉黑亮,这也是因为他喜好使用浓墨所致。
再说到纸张,其是书法家挥毫泼墨的载体。一般书法创作所用到的纸张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熟宣三种。一般情况下生宣洇墨较快,能够使笔墨在书写过程中产生出氤氲的质感,因此适用于较为写意的书法类型,草书和行书大多以生宣为主要的书写载体。熟宣和半熟宣纸是在生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而得。熟宣渲染性弱,因此便于写小楷或者其他小字,能够突出笔锋的精细,而半熟宣则适宜写较大的字,且不论何种书法字体都较为适宜。
最后说到砚台,砚台有四大名砚,除了上面提到的端砚,还有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其他三种较为著名的砚台。其中,以端砚和歙砚更为出名和常见,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砚台石质细腻,发墨均匀,古代文人尤为喜爱这两种砚台,相传南唐李后主被囚,还要携带一方青绿晕石奇砚,甚至相传《虞美人》就是由这方砚台之墨创作的。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寄情于一方小小的砚台,而现代书写的革命导致成品墨汁大量产出,砚台的实用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但是即便剔除了它的实用功能,砚台在审美价值上还是值得研究和收藏的。
(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