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还是日本制造》一文,介绍日本如何重建“世界工厂”地位。日本的做法,对于正在努力迈向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业来说不无参考价值。
日本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真正消化吸收后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再加上自己特有的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等因素,使其制造业产品一度横扫全球市场,罕遇对手,成为继英、美之后的“世界工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人开始将制造业生产大规模向海外转移,而自己却在国内大肆炒房地产、炒股票。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仅金融、房地产行业受重挫,制造业也逐步黯然失色,整个经济一下陷入长达十多年的不景气之中。
近期的种种迹象显示,日本经济终于踏上了较为坚实的复苏之路。在日本经济复苏过程中,问题成山的金融等行业并无多大起色,担当主力的还是制造业。按照《经济学家》文章的分析,目前日本制造业企业既面临欧、美同业的竞争,也遇到韩国的专门技术和亚洲低工资成本的挑战。但日本制造业最大的劣势还是劳动力成本要比亚洲国家高20至30倍。日本为重建“世界工厂”,一方面继续向海外转移低成本、大批量的生产;另一方面尽量把技术先进、工艺复杂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留在本土进行,以防止技术扩散。例如,在政府干预下,今年初NEC未把等离子显示器生产业务转移到海外,而是出售给国内竞争对手先锋公司。据日本政府官员透露,目前正在处理十多宗类似的技术转让案件。
为重建“世界工厂”,日本企业还投巨资,综合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和工艺,开发新产品。例如,佳能和理光将精密机械、制造调色墨水的先进化学工艺及维修技能集于一身开发新产品;丰田公司正致力于开发油—电混合发动机系统;小松公司则把全球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用于自己新开发的工程车辆上。佳能公司的生产42%是在海外进行的,但按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投资中的80%将放在国内,开设更先进的数码像机厂、研发中心等。
日本重建“世界工厂”地位的努力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振兴模具制造业。模具制作是制造业的基础,这是日本的强项,美国的航天项目中都要使用日本人制作的模具。
在日本制造业逐步失色的这十多年间,正是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迅速崛起的时期。毋庸讳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不无关系。《经济学家》文章在分析日本如何重振制造业时,也多处明言日本正是要对付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制造业也要密切关注这一动向,迎接这种新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要承认现实、承认差距,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积极吸引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但更重要的是,要真的下力气,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工艺水平,把那些忙着上项目、上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劲头拿出一些来,用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上。
日本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真正消化吸收后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再加上自己特有的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等因素,使其制造业产品一度横扫全球市场,罕遇对手,成为继英、美之后的“世界工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人开始将制造业生产大规模向海外转移,而自己却在国内大肆炒房地产、炒股票。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仅金融、房地产行业受重挫,制造业也逐步黯然失色,整个经济一下陷入长达十多年的不景气之中。
近期的种种迹象显示,日本经济终于踏上了较为坚实的复苏之路。在日本经济复苏过程中,问题成山的金融等行业并无多大起色,担当主力的还是制造业。按照《经济学家》文章的分析,目前日本制造业企业既面临欧、美同业的竞争,也遇到韩国的专门技术和亚洲低工资成本的挑战。但日本制造业最大的劣势还是劳动力成本要比亚洲国家高20至30倍。日本为重建“世界工厂”,一方面继续向海外转移低成本、大批量的生产;另一方面尽量把技术先进、工艺复杂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留在本土进行,以防止技术扩散。例如,在政府干预下,今年初NEC未把等离子显示器生产业务转移到海外,而是出售给国内竞争对手先锋公司。据日本政府官员透露,目前正在处理十多宗类似的技术转让案件。
为重建“世界工厂”,日本企业还投巨资,综合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和工艺,开发新产品。例如,佳能和理光将精密机械、制造调色墨水的先进化学工艺及维修技能集于一身开发新产品;丰田公司正致力于开发油—电混合发动机系统;小松公司则把全球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用于自己新开发的工程车辆上。佳能公司的生产42%是在海外进行的,但按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投资中的80%将放在国内,开设更先进的数码像机厂、研发中心等。
日本重建“世界工厂”地位的努力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振兴模具制造业。模具制作是制造业的基础,这是日本的强项,美国的航天项目中都要使用日本人制作的模具。
在日本制造业逐步失色的这十多年间,正是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迅速崛起的时期。毋庸讳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不无关系。《经济学家》文章在分析日本如何重振制造业时,也多处明言日本正是要对付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制造业也要密切关注这一动向,迎接这种新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要承认现实、承认差距,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积极吸引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但更重要的是,要真的下力气,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工艺水平,把那些忙着上项目、上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劲头拿出一些来,用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