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一切始于世博会”,觉得这话有点“过”:怎么可能是“一切”呢?
观赏了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介绍上海世博会的特展之后,我喜欢上了这条标语。因为,它陈述了事实,且富幽默感。
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159年来,世博会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名人故事。就拿1893年“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来说,1893年,正值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因此把芝加哥世博会命名为“哥伦布纪念博览会”。
不仅这次芝加哥的盛会,历届世博会都有很强的历史感。
今天的人们,喜欢读书的,谁不知道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她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座小城中。可怜的小海伦,来到世上只享受了19个月的“好时光”——看得见阳光、听得到声音的日子。1882年2月,一场大病险些夺去她的生命。世界突然黑暗下来,而且寂静无声。她变成一个盲聋女孩。靠着自己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老师沙利文女士的帮助下,海伦·凯勒成长为作家和教育家。1933年1月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她的蜚声世界的名作。
海伦·凯勒与世界博览会的故事,知道的人可能比较少。1893年夏天,13岁的海伦·凯勒,跟随大人物贝尔(当时人们认定他是电话发明人)和沙利文参观芝加哥博览会。海伦对贝尔十分尊敬。在她的《我的人生故事》一书的首页上写着:“谨将此书献给亚历山大·格雷厄坶·贝尔。是他教会了聋者说话,并使有听力的耳朵能够在落基山听到从大西洋来的讲话。”
世博会总裁希金博特姆破例允许她触摸展品,这使海伦兴奋异常。她回忆道:“我以无法满足的急切心情,用手指领会博览会的壮丽。”在《我的人生故事》第15章中,她用了一半的篇幅记述她在博览会3个星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海伦·凯勒不是又盲又聋么?怎么还有所见、所闻?她是这样描述的:
“每一天我都在想象中做环绕世界的旅行,看到(请注意,她写的是‘看到’)来自地球最边远的地方的奇妙事物——发明的奇迹,工业和技巧的珍品,以及真的在我手指尖下通过的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这就是海伦·凯勒版的“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个13岁的盲聋女孩,竟然在世博会上看到、听到、触摸到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今天的人们,谁不熟悉柯达胶卷和相机?1893年,柯达进入世博会。靓丽的柯达公司小姐,身着黄色套装在会场上为游人服务,格外引人注目。“柯达”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原来,这家公司的创办人伊斯曼注意到,相机按动快门的一刹那,发出“咯哒”的声响,1888年就把自己的公司取名“KODAK”了。经历了100年的辉煌,如今,柯达胶卷与相机遇到了数码相机的冲击。当下它正在数字化浪潮中艰苦地奋斗呢!
今天的人们,谁不知道爱迪生的发明故事?早期的电灯,也是从世博会走向世界。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首次采用爱迪生公司生产的真空电灯和充氮电灯,为展会进行照明。从1876年到1893年,爱迪生在世博会总共参展7次。如今,LED异军突起,有人预测,人类将与爱迪生说“拜拜”!
今天的人们,谁不愿意乘“摩天轮”到空中兜一圈9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上,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要数“菲尔斯大转轮”了。这个大轮子,直径有250英尺,宽度有30英尺,可以同时乘载1440人。来参观博览会的人,谁不想坐上“摩天轮”观光一番,从那时开始,难以计数的摩天轮在世界各地矗立起来。人们旋转着、升腾着、观览着、欢笑着,把美景和美意永留心中。
我们再说另外两届世博会上发生的小故事。
今天的人们,谁不爱听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9你可能不知道,这首作品的流行,还与世博会有关呢。那是1867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约翰·施特劳斯在世博会上首演《蓝色的多瑙河》。从此,全人类都认为多瑙河是蓝色的。事实上,一年365天,这条河没有一天是蓝色的。一首曲子,改变了全人类对一条河的色彩印象,艺术的力量何其巨大!
今天的人们,谁不喜欢观赏雕塑《思想者》?著名的法国雕塑家罗丹生于1840年,卒于1917年。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60岁的罗丹将自己的作品送来参展,总数还真不少——150件!在那年的世博会引起轰动的,就有《思想者》。我猜想,在这110年里,《思想者》吸引众多的“粉丝”变成了“思想者”。
从世博会走向世界,走进历史的,有胶卷、相机、电灯、大转轮,更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缘起于世博会)、《蓝色的多瑙河》、《思想者》。科学、艺术与人文携手,就是完整的人类文化,就是所谓“一切”。科学、艺术与人文携手,书写着159年的故事:“一切始于世博会”。
首都博物馆的特展有三块展板,将三个世纪的历史作了诗意的概括:“地球被发现”始于15世纪:地球是圆的,“日心”是对的。“人性被发现”始于16世纪:人本同尊贵,身心同发展。“科学被发现”始于17世纪:自然有规律,知识有力量。我以为,不妨增加一块展板——“世博会被发现”始于19世纪。
去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是去探寻未来的起点:找出那些将永留记忆、永载史册的新事物,续写一个故事:“一切始于世博会”。
(责任编辑 刘俊)
观赏了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介绍上海世博会的特展之后,我喜欢上了这条标语。因为,它陈述了事实,且富幽默感。
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159年来,世博会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名人故事。就拿1893年“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来说,1893年,正值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因此把芝加哥世博会命名为“哥伦布纪念博览会”。
不仅这次芝加哥的盛会,历届世博会都有很强的历史感。
今天的人们,喜欢读书的,谁不知道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她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座小城中。可怜的小海伦,来到世上只享受了19个月的“好时光”——看得见阳光、听得到声音的日子。1882年2月,一场大病险些夺去她的生命。世界突然黑暗下来,而且寂静无声。她变成一个盲聋女孩。靠着自己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老师沙利文女士的帮助下,海伦·凯勒成长为作家和教育家。1933年1月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她的蜚声世界的名作。
海伦·凯勒与世界博览会的故事,知道的人可能比较少。1893年夏天,13岁的海伦·凯勒,跟随大人物贝尔(当时人们认定他是电话发明人)和沙利文参观芝加哥博览会。海伦对贝尔十分尊敬。在她的《我的人生故事》一书的首页上写着:“谨将此书献给亚历山大·格雷厄坶·贝尔。是他教会了聋者说话,并使有听力的耳朵能够在落基山听到从大西洋来的讲话。”
世博会总裁希金博特姆破例允许她触摸展品,这使海伦兴奋异常。她回忆道:“我以无法满足的急切心情,用手指领会博览会的壮丽。”在《我的人生故事》第15章中,她用了一半的篇幅记述她在博览会3个星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海伦·凯勒不是又盲又聋么?怎么还有所见、所闻?她是这样描述的:
“每一天我都在想象中做环绕世界的旅行,看到(请注意,她写的是‘看到’)来自地球最边远的地方的奇妙事物——发明的奇迹,工业和技巧的珍品,以及真的在我手指尖下通过的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这就是海伦·凯勒版的“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个13岁的盲聋女孩,竟然在世博会上看到、听到、触摸到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今天的人们,谁不熟悉柯达胶卷和相机?1893年,柯达进入世博会。靓丽的柯达公司小姐,身着黄色套装在会场上为游人服务,格外引人注目。“柯达”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原来,这家公司的创办人伊斯曼注意到,相机按动快门的一刹那,发出“咯哒”的声响,1888年就把自己的公司取名“KODAK”了。经历了100年的辉煌,如今,柯达胶卷与相机遇到了数码相机的冲击。当下它正在数字化浪潮中艰苦地奋斗呢!
今天的人们,谁不知道爱迪生的发明故事?早期的电灯,也是从世博会走向世界。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首次采用爱迪生公司生产的真空电灯和充氮电灯,为展会进行照明。从1876年到1893年,爱迪生在世博会总共参展7次。如今,LED异军突起,有人预测,人类将与爱迪生说“拜拜”!
今天的人们,谁不愿意乘“摩天轮”到空中兜一圈9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上,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要数“菲尔斯大转轮”了。这个大轮子,直径有250英尺,宽度有30英尺,可以同时乘载1440人。来参观博览会的人,谁不想坐上“摩天轮”观光一番,从那时开始,难以计数的摩天轮在世界各地矗立起来。人们旋转着、升腾着、观览着、欢笑着,把美景和美意永留心中。
我们再说另外两届世博会上发生的小故事。
今天的人们,谁不爱听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9你可能不知道,这首作品的流行,还与世博会有关呢。那是1867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约翰·施特劳斯在世博会上首演《蓝色的多瑙河》。从此,全人类都认为多瑙河是蓝色的。事实上,一年365天,这条河没有一天是蓝色的。一首曲子,改变了全人类对一条河的色彩印象,艺术的力量何其巨大!
今天的人们,谁不喜欢观赏雕塑《思想者》?著名的法国雕塑家罗丹生于1840年,卒于1917年。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60岁的罗丹将自己的作品送来参展,总数还真不少——150件!在那年的世博会引起轰动的,就有《思想者》。我猜想,在这110年里,《思想者》吸引众多的“粉丝”变成了“思想者”。
从世博会走向世界,走进历史的,有胶卷、相机、电灯、大转轮,更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缘起于世博会)、《蓝色的多瑙河》、《思想者》。科学、艺术与人文携手,就是完整的人类文化,就是所谓“一切”。科学、艺术与人文携手,书写着159年的故事:“一切始于世博会”。
首都博物馆的特展有三块展板,将三个世纪的历史作了诗意的概括:“地球被发现”始于15世纪:地球是圆的,“日心”是对的。“人性被发现”始于16世纪:人本同尊贵,身心同发展。“科学被发现”始于17世纪:自然有规律,知识有力量。我以为,不妨增加一块展板——“世博会被发现”始于19世纪。
去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是去探寻未来的起点:找出那些将永留记忆、永载史册的新事物,续写一个故事:“一切始于世博会”。
(责任编辑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