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字词
(一) 重要的实词
1. 《曹刿论战》:肉食者、间、鄙、牺牲、加、信、福、狱、鼓、靡、伏
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昳丽、窥、孰与、孰、私、蔽、面刺、谤讥、门庭若市、期年
3. 《〈孟子〉二章》:苟得、辟、蹴、万钟、加、所识穷乏者、得、乡、士、苦、劳、饿、空乏、拂、动心忍性、曾益、不能、过、衡、喻
4. 《愚公移山》:河阳、惩、汉阴、献疑、箕畚、惠、穷匮、苦、感、负
5. 《出师表》:崩殂、秋、开张、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遗、裨补阙漏、痛恨、布衣、躬耕、闻达、卑鄙、猥自枉屈、感激、驱驰、庶竭驽钝、效、慢、咎、咨诹、涕
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挂罥、衾、彻、见
(二) 常见的虚词
以:(1) 何以战 (2) 必以分人 (3)必以信 (4) 自以为不如
(5) 以君之力 (6) 亡以应 (7) 以塞忠谏之路 (8) 是以
之:(1) 肉食者谋之 (2) 小大之狱 (3) 忠之属也 (4) 故逐之
(5) 吾妻之美我 (6) 王之蔽 (7) 告之于帝
其:(1) 其乡人 (2) 惧其不已 (3) 其如土石何
焉:(1) 又何间焉 (2) 惧有伏焉 (3) 且焉置土石 (4) 无陇断焉
二、 文学常识
(一) 《曹刿论战》
1. 中国史书体例
(1) 编年体史书: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2) 纪传体史书: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3) 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中的上乘之作。
2. 《左传》相关资料
(1) 作者简介:一般认为,《左传》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作品中较多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了儒家思想,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是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2) 作品内容: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3) 作品思想: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体现“民本”的儒家思想。
(4) 历史地位: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
(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2. 邹忌:战国时期齐人,任宰相。齐王:齐威王。
3.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
4.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三) 《〈孟子〉二章》
1. 《孟子》一书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在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2. 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想要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施行的机会。
3. 中心论点分别是:舍生取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愚公移山》
1.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2.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五) 《出师表》
1.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2. 写作背景: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公元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
(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是杜诗中的典范,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2.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8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公元761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 重要的实词
1. 《曹刿论战》:肉食者、间、鄙、牺牲、加、信、福、狱、鼓、靡、伏
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昳丽、窥、孰与、孰、私、蔽、面刺、谤讥、门庭若市、期年
3. 《〈孟子〉二章》:苟得、辟、蹴、万钟、加、所识穷乏者、得、乡、士、苦、劳、饿、空乏、拂、动心忍性、曾益、不能、过、衡、喻
4. 《愚公移山》:河阳、惩、汉阴、献疑、箕畚、惠、穷匮、苦、感、负
5. 《出师表》:崩殂、秋、开张、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遗、裨补阙漏、痛恨、布衣、躬耕、闻达、卑鄙、猥自枉屈、感激、驱驰、庶竭驽钝、效、慢、咎、咨诹、涕
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挂罥、衾、彻、见
(二) 常见的虚词
以:(1) 何以战 (2) 必以分人 (3)必以信 (4) 自以为不如
(5) 以君之力 (6) 亡以应 (7) 以塞忠谏之路 (8) 是以
之:(1) 肉食者谋之 (2) 小大之狱 (3) 忠之属也 (4) 故逐之
(5) 吾妻之美我 (6) 王之蔽 (7) 告之于帝
其:(1) 其乡人 (2) 惧其不已 (3) 其如土石何
焉:(1) 又何间焉 (2) 惧有伏焉 (3) 且焉置土石 (4) 无陇断焉
二、 文学常识
(一) 《曹刿论战》
1. 中国史书体例
(1) 编年体史书: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2) 纪传体史书: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3) 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中的上乘之作。
2. 《左传》相关资料
(1) 作者简介:一般认为,《左传》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作品中较多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了儒家思想,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是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2) 作品内容: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3) 作品思想: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体现“民本”的儒家思想。
(4) 历史地位: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
(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2. 邹忌:战国时期齐人,任宰相。齐王:齐威王。
3.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
4.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三) 《〈孟子〉二章》
1. 《孟子》一书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在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2. 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想要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施行的机会。
3. 中心论点分别是:舍生取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愚公移山》
1.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2.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五) 《出师表》
1.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2. 写作背景: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公元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
(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是杜诗中的典范,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2.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8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公元761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