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绩效工资实施以来,各方纷纷出台了绩效管理的实施对策:先是上级拿出了草案,如各省出台了“绩效管理实施指导意见”,接着各地方根据“意见”,结合本地方实际,拟出“绩效管理实施计划”,最后各校依据校情,再细化出“绩效管理实施标准”等。
本人作为一线老师,已“沐浴”在“绩效”里几近半年。这期间,我不仅看到了“绩效”带来的诸多积极变化,也见识了因“绩效”而生出的些许“负面”效应。细细想来,只要执行者善于用心,其实都可以避免的。
班级管理“绩效”有负面。毋庸置疑,“绩效”提高了班主任,特别是小学班主任的积极性。原先每月10多元的班主任费一下子提高了每月100余元,班主任一下子成了香饽饽,由原来商量着哄着干到现在抢着争着干。当然,班主任的责任感也明显增强,学校安排些事明显完成得“麻利”了很多。
可问题还是来了。由于“绩效”只体现在“班主任”身上,一下子把其他科任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归零”了,因此,原先那种对班级合作管理的景象开始“鲜见”起来——遇着责任心强的科任老师,可能仍会一如既往地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一旦遇到“较真”的科任老师,就可能这样说了:“班主任费我一分钱使不到,你班主任拿了那么多钱,管理班级那都是你的责任,与我无关!”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些“绩效”前绝不会看到的景象:某生出事了,哭哭啼啼地来找班主任,一时找不到,便找科任老师,“去去,再去找班主任,这事不归我管!”学校组织某项活动,班主任因事请假,校长安排科任老师管管,老师阴着脸推说:“我没拿一分钱,凭什么要我负责?”校长哑然不语……
如何改进呢?——各校能否协调一下,让班主任分一小杯羹给科任老师不就得了!毕竟班级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
课时分担“绩效”有负面。近年来,由于生源大幅下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源下滑得厉害,而教师数相对稳定,于是,许多学校出现了大量富余人员。以某村小为例,在职教师35人,8个教学班,除语数外20余位老师外,其余15人分担音体美等学科。“绩效”施行后,语数外老师顿感压力增大——今天不是业务检查,明天就是安排会课,后天说不定就是质量抽测。你要是业务上去了,课也上得八九不离十,质量抽测还算满意就罢了。遇到业务能力有限,课也上不了的,业务抽测更让人沮丧的老师,“牢骚”就多起来:“凭什么那么多人不带主科,非把我放在火上烤,再怎么说,下一学年也不带主科!”于是,每每开学后分配课时,许多前一年因“绩效”而“吃过亏”的老师,或自感业务较弱的老师,或想避开“绩效”享清闲的老师,纷纷托关系找门子不带主科。结果,许多学科不能理想地分下去,那些自愿分担“主科”的老师不必说,那些不自愿“摊到”“主科”的老师可能老有一块心病,心里总是惶惶的——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可能只怕落了个被“绩效”得“头破血流”的结果。
要解开这个结,我觉得有一招可化解——让大班变小班。除少部分专业科(音体美)专职老师外,给其余人等搭个舞台,让他们个个直面“绩效”的检验吧!
校长执行“绩效”有负面。先说一个发生在“绩效”期间有关校长“绩效”的冷笑话给大家听听。
为了对各校中层人员进行“绩效”,上级要求所属各校上报中层管理人员(要求到年级组长)名单。某校校长怕“肥水”流进“老师的田里”,授意这样上报:副校长某某兼年级组组长兼数学组组长;某某主任兼语文组组长兼作文兴趣小组组长……结果被上级领导狠尅了一顿:“‘绩效’又不是搞‘福利’,就算是搞‘福利’,也不应该就你领导组几个人,拿回去规矩地填报。”看,校长拿“绩效”当领导组“奖金”了,简直视“绩效”儿戏一般。
校长应是“绩效”的坚定执行者。每一个校长都应“吃透”“绩效”所透出的内涵,并怀着虔诚的心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任何浮躁地对待“绩效”,都是对“绩效”的亵渎,与“绩效”的初衷相悖。
囿于“绩效”是新生事物,施用得当,必将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大裨益,这肯定也是“绩效”提出者的初衷;反之,施用不当,带来的说不定是一些负面效应,那是大家所极不愿见的。
本人作为一线老师,已“沐浴”在“绩效”里几近半年。这期间,我不仅看到了“绩效”带来的诸多积极变化,也见识了因“绩效”而生出的些许“负面”效应。细细想来,只要执行者善于用心,其实都可以避免的。
班级管理“绩效”有负面。毋庸置疑,“绩效”提高了班主任,特别是小学班主任的积极性。原先每月10多元的班主任费一下子提高了每月100余元,班主任一下子成了香饽饽,由原来商量着哄着干到现在抢着争着干。当然,班主任的责任感也明显增强,学校安排些事明显完成得“麻利”了很多。
可问题还是来了。由于“绩效”只体现在“班主任”身上,一下子把其他科任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归零”了,因此,原先那种对班级合作管理的景象开始“鲜见”起来——遇着责任心强的科任老师,可能仍会一如既往地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一旦遇到“较真”的科任老师,就可能这样说了:“班主任费我一分钱使不到,你班主任拿了那么多钱,管理班级那都是你的责任,与我无关!”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些“绩效”前绝不会看到的景象:某生出事了,哭哭啼啼地来找班主任,一时找不到,便找科任老师,“去去,再去找班主任,这事不归我管!”学校组织某项活动,班主任因事请假,校长安排科任老师管管,老师阴着脸推说:“我没拿一分钱,凭什么要我负责?”校长哑然不语……
如何改进呢?——各校能否协调一下,让班主任分一小杯羹给科任老师不就得了!毕竟班级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
课时分担“绩效”有负面。近年来,由于生源大幅下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源下滑得厉害,而教师数相对稳定,于是,许多学校出现了大量富余人员。以某村小为例,在职教师35人,8个教学班,除语数外20余位老师外,其余15人分担音体美等学科。“绩效”施行后,语数外老师顿感压力增大——今天不是业务检查,明天就是安排会课,后天说不定就是质量抽测。你要是业务上去了,课也上得八九不离十,质量抽测还算满意就罢了。遇到业务能力有限,课也上不了的,业务抽测更让人沮丧的老师,“牢骚”就多起来:“凭什么那么多人不带主科,非把我放在火上烤,再怎么说,下一学年也不带主科!”于是,每每开学后分配课时,许多前一年因“绩效”而“吃过亏”的老师,或自感业务较弱的老师,或想避开“绩效”享清闲的老师,纷纷托关系找门子不带主科。结果,许多学科不能理想地分下去,那些自愿分担“主科”的老师不必说,那些不自愿“摊到”“主科”的老师可能老有一块心病,心里总是惶惶的——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可能只怕落了个被“绩效”得“头破血流”的结果。
要解开这个结,我觉得有一招可化解——让大班变小班。除少部分专业科(音体美)专职老师外,给其余人等搭个舞台,让他们个个直面“绩效”的检验吧!
校长执行“绩效”有负面。先说一个发生在“绩效”期间有关校长“绩效”的冷笑话给大家听听。
为了对各校中层人员进行“绩效”,上级要求所属各校上报中层管理人员(要求到年级组长)名单。某校校长怕“肥水”流进“老师的田里”,授意这样上报:副校长某某兼年级组组长兼数学组组长;某某主任兼语文组组长兼作文兴趣小组组长……结果被上级领导狠尅了一顿:“‘绩效’又不是搞‘福利’,就算是搞‘福利’,也不应该就你领导组几个人,拿回去规矩地填报。”看,校长拿“绩效”当领导组“奖金”了,简直视“绩效”儿戏一般。
校长应是“绩效”的坚定执行者。每一个校长都应“吃透”“绩效”所透出的内涵,并怀着虔诚的心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任何浮躁地对待“绩效”,都是对“绩效”的亵渎,与“绩效”的初衷相悖。
囿于“绩效”是新生事物,施用得当,必将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大裨益,这肯定也是“绩效”提出者的初衷;反之,施用不当,带来的说不定是一些负面效应,那是大家所极不愿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