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报》,为语文学习安一个温暖的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082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报》,给童心安一个温暖的家,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从2005年12月至今,《童报》作为一份班报,出版40余期,约20余万字,已经陪伴了我们的三届学生,最高的一届已经上大学。在此,记录下《童报》的历程,一方面重温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另一方面也希望她的明天走得更踏实,更有力。
  ——题记
  办报初衷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堂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语文”,语文之门已经打开。虽然我们还无法像雷夫一样,打造一个第56号教室,让学生像天使一样学习,但我们仍然梦想着学生除了课堂之外,至少在语文学习上能拥有一方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而这个天地应该像当下很多城市兴建的商业综合体那样,集语文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它是开放的,又是分享的,最重要的是它是稳定的,也是长期的。由此,就有了我们与学生合办的一份报纸——《童报》。
  我们办《童报》的初衷很简单。记得在正式出版《童报》之前,我们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办报宗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反映班级动态,增进师生了解。内容:反映学生生活(以本班为主),展示学习成果。力求95%以上为原创作品。
  第一份《童报》的诞生
  有了想法,贵在行动。记得那是2005年12月初的一天,我们向学生和班主任田老师说了想办班报的设想,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响应,并表示愿意积极投稿。
  说干就干,我们与学生一起立即投入到第1期《童报》的编辑工作中。我们先用心地学习了一些儿童报纸的样式,确立了《班级快讯》《精彩定格》《小小作家》《大家来说》《我爱我班》等栏目,临时让比较能干的学生组织稿源。没几天,学生的新闻、绘画、习作相继送来。我们迅速修改稿件、翻拍绘画及学生相片、设计版面。为了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我还组织了一次“金点子”大讨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怎么办?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能够帮助其他同学,而且其中闪烁着的智慧的建议还会登上首期《童报》。真是这样,几乎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和冲动,关键是看你能不能为其搭建一个相应的平台。
  就这样,第1期八开两版的《童报》(试刊号)送到了每一位三(6)班学生的手中。学生捧着这份散发着油墨芳香,刊登着自己心声的小报,都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记得我们在简短的创刊语中这样写道:“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有了自己的报纸了。这是一片美丽的芳草地。愿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每一位同学都来这儿坐一坐、看一看!《童报》在等着你哟……”
  《童报》的精彩瞬间
  回首《童报》走过的历程,真是精彩无限。请看下面一个个鲜活的镜头:
  镜头一:组织采访大行动
  虽然是班报,但是视野不能狭隘,得让学生的目光向班级外面看。关注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的美,这是学生写好作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让《童报》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于是,我们与“主编们”一起策划了多次采访活动:
  1.采访食堂师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校食堂是个大餐厅,供应着全校师生的一日三餐,师傅们都是怎样工作的呢?《童报》的读者迫切想了解。小记者汪琪会同其他几个同学做了专访,并以《食堂师傅真辛苦》为题刊登在第2期上。其中有这样的片段:
  12月15日,我作为小记者采访了我校的食堂工作人员。一位年龄稍大的师傅正在搬大白菜,我随即采访了他。
  ……后来,又随机采访了一位女工作人员。
  记者:请问您多大年纪了?
  师傅:(像是跟我开玩笑)你猜猜看!
  记者:四十几?
  师傅:五十一了。
  记者:真看不出来。我听说你们工资并不高,您每天這样工作觉得值得吗?
  师傅:只要为你们,我愿意。
  记者:我代表同学们感谢你们!哦,那些做点心的师傅早晨几点来工作呢?
  师傅:他们啊,早啦,三四点钟就来了。
  记者:那时我们还在梦乡里呢!不耽搁您了。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采访结束时,小记者发表了这样的感言:“学校的食堂师傅每天供应着全校1700余名师生的饭菜,一日三餐,都是准点开饭,热汤、热菜、热饭,口味也很好。他们付出得真多啊!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文明用餐,爱惜每一粒粮食,以示我们对师傅们劳动的尊重!”
  2.采访交警——小眼睛关注大世界
  身在城市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跟交警打交道,但是真正了解交警情况的并不多,于是《童报》第3期便策划了对交警的采访。三(6)班人人进行采写,最后组稿刊发,这样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小记者景昊、胡媛媛等九位同学联合采写了题为《警察叔叔,向您致敬!》的采访稿,片段如下:
  12月22日,本报小记者兵分多路,在丹阳中山路、新民路等多个路口,对正在值勤的交警进行了现场或电话采访。
  ……
  记者:您一般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交警:大约10个小时,晚上还要经常夜查。
  记者:这么冷的天,整天待在外面,您受得了吗?
  交警:一年到头,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我们交警天天都得在马路上执勤,已经习惯了。
  ……
  记者: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交警:喜欢。因为它能预防交通事故,保证路面畅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尤其像你们这些小学生。
  记者:作为小学生,我们在交通安全上要注意些什么呢?
  交警:走路要靠右,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不要在马路上玩耍、打闹,注意红绿灯,希望你们能做到。
  记者:我们一定会做到的。一天工作后,您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交警:不好意思,我们警察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睡觉”。这是因为我们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回到家后就再也打不起精神了。
  ……
  小记者感言:“同学们,我们在向警察叔叔致敬的同时,要时刻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学校专门为我们编写了《安全教育100问》,我们要逐项学习,一一落实。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生活,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的生命,为家庭、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3.采访家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情……”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我让《童报》的小记者们采访家人,走进长辈过去的时光。
  我班的葛丹宁在《听外婆讲那过去的故事》中这样写道:
  记者:那时候你们天天吃什么饭呢?
  外婆:我们那时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稀饭,也没有肉吃,光吃点青菜、白菜之类的自己种的蔬菜,有时我们还吃不饱呢。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整天都只能喝点米汤,稀饭里看不到米粒,只有到过年才能吃上一点肉,而且还舍不得吃,得留下来招待客人。
  记者:哦,原来是这样,那时你们真苦。那你们住什么样的房子呀?
  外婆:我们可不像现在住的都是楼房,以前住的是用土坯搭起来的房子。
  记者:(我一听急了)婆婆,下雨时,雨水把土浸透了,那房子不是要倒塌了?
  外婆:是呀,那时就是怕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很多人家的房子在下暴雨时就会倒塌。
  ……
  小记者感言:“知道过去的苦,让我能够进一步珍惜今天的甜。”
  4.采访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月24日《丹阳日报》“教育专刊”专栏刊登了《实小三教师获省级赛课一等奖》的消息。《童报》小记者立即拟定了采访提纲,兵分三路,派出彭敏娜等小记者,对我校吴红霞、韩梦、周峰三位老师进行专访。在《童报》的第10期以《用汗水和智慧铸就金色奖杯——采访我校江苏省“和谐杯”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为题进行了全面报道。小记者们在采访后记中这样写道:“只有老师的大发展才有我们学生的大进步。我们学生也只有不断地努力汲取知识的甘霖,才能回报师恩。老师,再一次感谢你们!”
  镜头二:出版个人专辑
  《童报》的第6期为我班的戴棠安同学刊发了个人习作专辑,共刊发了《我与北京大学有个约会》等四篇原创作品,其中三篇习作后来陆续在《全国优秀作文选》等报刊发表。
  刊发个人专辑,不仅是《童报》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也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记得在这期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同学们,与大家一起编写班报,是我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春暖花开,编发咱们班戴棠安的习作专辑,也是第一次。我喜欢探索,作为语文老师,我也希望大家乐于在文字的山山水水中探幽览胜,收获梦想。说心里话,我喜欢这个小家伙,小小年纪就自觉投稿,一连公开发表了兩篇文章,真棒!小戴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真诚,富有生活情趣,着实令我感动。天道酬勤,不断地耕耘,终有一天能够享受丰收的甜蜜。我希望能为更多的同学编写习作专辑,期待中……
  后来戴棠安的妈妈告诉我们,小戴现在特别喜欢写作文,走到哪里,都要说起语文,说起老师,言语间充满着敬意。我们信小戴妈妈的话,知道小戴真正喜欢的是《童报》这个平台,喜欢的是语文这门充满着人文情怀的学科。如果说,小戴原来就有梦想,那么是《童报》给他的梦想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榜样的力量很大,身边的典型更具吸引力,更有可学性。学生读了戴棠安这期个人专辑后,纷纷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说:“只要你们有这个实力,我会帮你们实现愿望。”作为一份班报,出现这样的效果,我不禁暗自窃喜。
  镜头三:关注自身成长
  学生的成长不仅要向外看,也要注意向内看,要学会反思自己,看清自己。我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关注自己的生活,并作详细记录。彭敏娜同学便记录下了自己作为住校生的一天生活,分上、下两集刊发在了《童报》的第7、第8两期上,片段如下:
  早晨6点,随着广播中传来的音乐,我渐渐苏醒。我迅速地从被窝里出来,感到有一股凉风袭来,好冷啊!
  起床之后,我立刻整理好床铺。看,我们的床铺整理得多整齐,是不是有点儿小军人的味道?
  ……
  今天上午我最大的收获是英语默写100分。我暗自给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不知不觉中一天上午就过去了。我们的午餐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有大米饭、鸡腿、台湾小白菜、笋瓜、青椒,外加番茄鸡蛋汤。怎么样,还满意吗?
  ……
  晚上6点。我们稍做活动,回到教室上晚自习。今天Miss Li(李老师)值班辅导。李老师看到一些同学不紧不慢,就提醒我们抓紧时间写作业,然后复习英语。
  7点30分,我们迎着寒风来到温暖的大家庭——宿舍。
  8点,灯熄了。我钻进被窝,希望自己能睡个好觉,做个美梦。晚安!
  最后的感言如是说:“住校生的一天,忙碌而充实。渐渐地,我学会了自己学习,自己照顾自己,与同学友好相处。我相信,住校生活一定会给我的童年抹上一层亮丽的色彩。”
  也许有人会笑话,这不是流水账吗?是的,但这样的记录,意义深远:其一,反映了一名普通住校生一天的生活,住校生读了以后会产生共鸣,走读生和家长读了以后会对这种生活有更直观的认识;其二,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生活是写作基本功,长期训练,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其三,文字的最大功能其实就是记录、反映生活。能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就能准确地反映他人的生存状态,乃至社会的形形色色。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读一读鲁迅、郁达夫这些人的日记,很多都是这种生活记录。长期地留心自我、关注周围,就能练就一双洞察生活的“火眼金睛”,能够培植出一颗敏感的心灵,能够形成一种独立判断、辨析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像彭敏娜这样的学生,成长得非常快。她对个人和世界的认识、写作的表现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镜头四:全方位互动
  互动娱乐、互动课堂因其有大众的广泛参与而倍受关注和喜爱,一份贴近读者的报纸亦然。《童报》虽小,互动的方式却多样,互动的内容也丰富、厚实。
  1.亲子互动
  教育应当是立体的、多维的,《童报》同样也少不了家长的参与。家长参与的最好办法便是与学生互动。在《童报》的第二期我们刊发了一组“写给爸爸妈妈的话”的文章。葛丹宁说:“我要多做一点家务活,让你们轻松没烦恼。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相信我。”景昊说:“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您的心在我身上,您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妈妈,我永远感谢您!”
  我们在《童报》的第4、第13期上的 “家长寄语”专栏对此作了回应。聂柯宇的家长说:“孩子,你已经上三年级了,已经长大了。爸爸希望你每节课都能专心听讲,每次作业都能独立完成。最近你们学习《实小一日常规〈三字经〉》,你只要按上面的要求去做,我相信你会成为一名大家都喜欢的好
  学生。”
  在《童报》的第12期“实小‘鸣凤翱翔’庆‘六一’演出文字记录”这个专题中,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得到了更加直观的体现。
  “六一”前夕,由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市实验小学联合举办的 “鸣凤翱翔”庆“六一”文艺演出在丹阳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小朋友们用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来欢庆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演出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很强烈,都在第一时间从各自的视角谈了观看演出后的印象和体会,以至这期的报纸首次扩大到四版,A、B版的学生记录与C、D版的家长感言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如张天尧同学写的《鼓娃》:
  演出是在《鼓娃》欢快喜庆的音乐声中拉开帷幕的。一群美丽的学生穿着红色的民族服装,头顶红鼓,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蹈。他们的舞姿轻盈如春燕展翅,欢快似鼓点跳动,显得潇洒、优美、舒展。细长的鼓棒在他们的手中上下纷飞,犹如蝴蝶翩翩起舞,发出一阵阵响彻云霄的鼓声,真是动听极了。那红色的腰鼓被他们在空中舞得飘动、飞旋,使整个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以一个百花齐放的造型收尾。全场掌声雷鸣,我也禁不住为她们使劲鼓掌。
  这篇报道不由让读者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又何尝不被这一段段闪着灵气的文字所陶醉呢?
  家长们则从另外的视角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如毛浩吉同学的妈妈如是说:
  今天陪儿子一起看完了实验小学迎“六一”晚会,儿子显得特别兴奋和自豪,我也被小朋友们的精彩节目深深打动,很是振奋和鼓舞,为儿子在打基础的小学时代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注重素质、师资一流的学校学习而感到庆幸和高兴,对老师们平时的艰辛付出、辛勤栽培深表敬意。作为家长,看到儿子与其他孩子相比的优势与不足,深感任重而道远。儿子平时在学习上还是比较自觉和用功的,尤其喜欢看各种课外读物,这对他的日常写作和开阔眼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我看到孩子们多才多艺的表演,学校素质化教育的丰硕成果时,觉得自己在培养孩子才艺方面与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付出相比还存在差距。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仅有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在增强孩子才干、培养广泛兴趣爱好方面将多作努力,希望老师们也能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
  这样的互动是生动的、高雅的,充满人文情怀的,它让家长与学生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是一次家访、一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2.班级互动
  新课程倡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同伴互助,这也适用于学生。于是,我们大胆地让我们班的学生与一(3)班的学生结成对子,让大手牵小手,小手牵大手,彼此问候,相互关照,智慧共享,欢乐同在,共同成长。9月22日,《童报》策划的“牵手”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两个班近百名学生全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们面对面地坐着,叽叽喳喳,小脸通红,满是喜悦。相聚20分钟后,分别时都有几分不舍。周日,学生们又互通电话,《童报》第14期的A、B版全程记录了这一次活动。
  《童报》的第15期又全程报道了第二次“牵手”活动。“主编”彭敏娜同学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比上十堂课要好几十倍!这期大家的很多文字妙趣横生,
  如何欣怡同学写的《牵挂她的
  门牙》:
  ……今天中午,我们又要和一(3)班的小朋友见面了。一路上我想:我的好朋友徐诺的两颗门牙长出来了没有,是不是会写字了?总之,我想了好多……终于找到了徐诺,我和她面对面地坐了下来。她咧嘴一笑,说:“你怎么才来啊?我都快急死了!”在她笑时,我发现她的两颗门牙还没长出来,就对她说:“先别管我,管管你的门牙吧!都长了两个月了,还没长出来。”她不好意思地用手捂住了嘴巴,很快转移了话题。
  有些文字则给大家以全新的思考,如荆晶的《这个朋友真特别》:
  我今天认识了一位小朋友,叫王妍,在一(3)班,今年7岁,眼睛虽然不大,但闪闪发亮。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能说会道。她还是个口算高手呢,我问她1 1,1 3,2 3,2 6,2 5分别等于几,她稍加思考就分别报出了答案——2,4,5, 8,7。我暗自算了一下,再回忆了她刚才说的,我不禁发出赞叹:“你的口算能力真强呀!”可小王妍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个没什么的,我还会两位数加兩位数呢。”我不相信,就又出了几道题 :23 25, 20 20, 40 40, 80 80。她稍微用手比划了几下就脱口而出:48, 40,80, 160。
  ……
  她除了数学好,美术也不错。我为什么说她美术好呢,因为我请她帮我画了一幅画。她二话没说,就在我的本子上专心致志地画了起来,小脸也一下子变得严肃沉默起来。我等了一会儿,她就画好了。画上有鱼、水草,还有湛蓝的大海,栩栩如生!一年级的小朋友就能画出这么美丽的画,真是不可思议。交了这样一个特别的朋友,我真幸运!
  也正是这段文字,让我这个策划者将原来的“大手牵小手”活动改成了“牵手”活动。通过这篇文字我意识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手、小手之别。大手能牵小手,小手也能牵大手,这样的活动是彼此温暖,相互关照,智慧共生,欢乐同在,共同成长。   “牵手”活动以来,我们便把《童报》也分发给了一(3)班的学生。虽然他们还没有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认识诉诸文字的能力,但是由《童报》发起的“牵手”活动已经影响了他们,而且还会一直影响下去,让他们也不断地关注生活,分享友情,直到他们也能像我们班的学生一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诉诸文字。
  3.三方联动
  家长会——《童报》唱主角。12月6日,我们举行了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我们立即想到了《童报》。首先要引导学生们敞开心扉,向家长吐露心声。《童报》在最短的时间内分四版分别以《家长,请听我说》《家,讲爱的地方》《相亲相爱一家人》《家:温暖的港湾》为标题刊发了全班同学的心声。
  当这期《童报》下发后,每位家长都读得十分认真。有的家长一回到家便拿出《童报》与学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有的家长则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当,并予以纠正。
  考虑到一些因素,某同学以匿名的形式在文中这样写道: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呀!不是我不知道您的辛苦,可您对我太苛刻了,每天如果我的作业写得很快,您都要我去检查,叫我复习、预习,不给我一点儿自由的时间,我若不从,您就打我、踢我,我就暗自下决心再也不把作业写那么快。您总是不理解我,不知道您想要什么,100分?我很赞成《童话大王》里的一句话,100分会让1岁变成100岁。另外我爱看课外书,可您啥时候给我留过看课外书的时间啊!妈妈呀,给我一点自由吧,请想想您的小时候吧!
  家长会一结束,一位妈妈就找到我们,问这段文字是不是她的孩子写的。我们反问,你说呢?这位妈妈便自我反省起来。不仅如此,从那位学生后来的反馈看,她妈妈真的改变了先前的做法,给了她一些自由的时空。
  可以说,这期《童报》既是家长、学校、学生的一次立体互动,也是最深刻、最触及心灵的一次互动。
  尾声
  大家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当。似乎生活处处皆可学得语言、习得文字。其实不然,有时候处处皆是的背后恰恰是处处皆非。就像一个人说“四海为家”时,就意味着他居无定所,无家可归,还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今的语文学习也存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学生读了不少,练了不少,可是语文能力却总不见提高。我认为,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一切的读、这一切的练都是盲目的,被动的,学生只是机械地操作,无奈地实践,缺乏主观能动性,缺少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由此,我们想到每个人的家。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因为是自己的,所以下班回到家,哪怕再累也要收拾一番;哪怕生活再艰难,也要尽量把它装扮得温馨一些,舒适一点。学生如果在语文学习上也能有这么一个家,那么,他们就会自主地去建设它,自觉地去美化它。更重要的是,在建设美化的过程中,再苦也心甘情愿,再累也觉得甜美。我们认为,我们班办的《童报》正日渐逼迫我们的这种追求。
  自《童报》创办以来,学生们真的在与之共成长。这期间,所有学生都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我们班学生先后有几十篇习作刊发在《全国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作文》《丹阳日报》等报刊或在市以上征文活动中获奖,第一届学生还以《童报》的文章为基础出版了18万字的作文集《我们正成长》。更加可喜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自觉关注班级动态、日常生活,喜欢上了语文课,并及时诉诸文字,我的邮箱里也经常能够收到学生的电子来稿。总之,在深入实施“开放语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進程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个性展示、理性思考、探究学习提供一个空间、一个恒久的平台,这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和应尽的责任。看着学生在这个空间、这个平台上聆听拔节的声音,享受探索的惊喜,体味成长的快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岂不快哉!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像《童报》这样恒久的平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更加凸显张力,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篇都是优秀文化,其语言含蓄凝练,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陶冶,更能启迪思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
初识张敬义老师是在2010年10月,那时我们正承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0)示范性项目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其间邀请他为学员开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方面的讲座。培训班结束时,学员们纷纷说像张老师这样的草根学者才真正懂一线教学。后来,张老师成了我们培训班的必请专家,也是最受学员欢迎的专家之一。  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追求,在我看来,可以用“大道至简”来形容。众所周知,在当下从事语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15年仲夏,那是我与梦想的第一次遇见。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我踏入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与可敬的前辈恩师遇见,与家长学生遇见,与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遇见,与更好的自己遇见。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就这样,时间的年轮缓缓流转,在我的身后留下一段段珍贵的记忆……  勤勉实干——从校内走向校外  一入职我便被分配教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刚毕业的我还是个大孩
一、研发缘起:“四个基于”的思考  记者:吴老师,近年来贵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的研发与实施”,您是怎么想到研发这样一个课程项目的呢?  吴建英:在今天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网络无极限、母语被弱化的时代,如何唤醒沉睡的民族语言经典?如何引领中国的儿童发现母语之美,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找到回“家”之路?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们研发这个课程项目,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基于母语教
【设计初想】  《蜗牛的奖杯》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讲述了原本擅于飞行的蜗牛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但也因此自我沉醉,不再练习飞行技术,从而导致翅膀的退化,结果丧失了飞行能力。最终,蜗牛的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勉强地从壳里伸出头慢慢爬行的故事。  在实施具体教学计划之前,我努力挖掘文本中的字词理解、句式训练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取向等阅读训练点,深入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
近日,工作室举办了一场“聚焦统编教材”的专题培训活动,工作室骨干黄健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这是一节有魅力的课堂,充满了童真童趣。黄老师注意朗读的指导、言语的学用,切切实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现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正确解读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这篇文章是从小虫子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感受生活的,整篇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充满了童趣。  黄老师能够抓
当下,关于阅读教学最时髦的说法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等等,而一直以来被老师们视为座右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则备受冷落。于是,在很多阅读课上,我们看到“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的热闹场面,看到教师以“尊重”的名义修饰自己的“不作为”,看到师生在一读便知的内容上流连忘返。殊不知,教师对学
个别差異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活动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幼儿园的幼儿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幼儿入园前生活环境、受教育情况更是参差不齐,个性凸显的幼儿也越来越多。只有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以此为依据来实施教育,才能使每个不同的幼儿更快更好地成长。  正确认识和接受幼儿的个别差异  正确对待每个孩子的不足甚至错
约瑟夫·A·雷林在《实践性学习》中指出:“实践性学习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来源于生活一线的实际经验;学生的学也能直接应用于生活,并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道德与法制”在本质上属于实践性课程,如忽略这一本质,学习过程极易变成“纸上谈兵”,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最直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知识变成了记忆“考点”,这就违背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中关于“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编者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是对人的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培养活动。学校教育需要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为其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先哲一语中的,深刻阐述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寻求着促进教育返璞归真的有效路径。机缘巧合,他们在追溯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实际,凝练出“焕发生命活力,师生共同发展,为每个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