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脊髓损伤患者,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体内:男性在直肠内,女性为阴道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记录24h排尿次数、溢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连续治疗8周后,10例患者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力、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盆底肌电刺激;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躯体的运动和(或)感觉功能损害,往往也会造成逼尿肌与括约肌功能异常以及协同异常等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生存质量。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神经源性膀胱可造成反复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严重者可以造成肾积水、肾衰竭,是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1]。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治疗有多种方法,取得的效果不同,本文应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例在我科住院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57岁,平均36.3岁;病程1~6个月,平均2.1个月;损伤平面在颈段6例,上胸段3例,下胸段1例;主要表现为排尿无力、尿潴留、溢尿或残留尿等。
1.2 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男性或未婚女性)和仰卧位(已婚女性),治疗部位常规消毒,把治疗棒放入患者肛门(男性或未婚女性)或者阴道(已婚女性)内5~7cm。开启电刺激强度调节按钮,从小到大逐渐调节刺激强度,最大电流25hz;对SCI存在肛门感觉清楚的患者,注意询问患者感受,直至最大耐受量。治疗时间:1次/日,20min/次,5次/周,连续8周,刺激频率25Hz;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连续进行。记录治疗前1周、治疗8周后1周的排尿日记,内容包括:排尿方式、24h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24h尿失禁次数和残余尿量,计算平均值。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由我院泌尿外科尿流动力学检查室的同一名医生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连续治疗8周,10例患者的排尿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可以自行排尿;4例继续间歇导尿:1次/天:1例,2次/天:1例,4~5次/天:2例。治疗前后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力、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脊髓损伤破坏了排尿中枢的神经通路,高级排尿中枢不能正常控制,造成逼尿肌和括约肌无力、亢进以及二者之间协同功能失调,形成神经源性膀胱。目前关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很多,但是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方法有很多,目前包括膀胱训练、电刺激、手术以及药物等治疗方法[2]。
由于电刺激治疗的无创性和操作简便,近年国内外较多应用于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目前,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尿失禁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国内外关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电刺激治疗有很多报道,但是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就治疗时间方面,毕霞等研究选取7天为一观察周期[3],冯碧珍等研究选取治疗时间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疗效[4],杨幸华等研究选取8周为一观察周期[5]。本实验考虑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经济承担能力,选取8周为观察周期。目前国内研究大部分以问卷调查形式或者记录排尿日志形式完成。本实验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指标较为客观,治疗前后均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而且由同一名医生完成。
本研究选取盆底肌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10例患者经治疗后残余尿量、24小时漏尿次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患者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力、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明显改善,结果同国内外多数研究结果一致,患者的排尿功能明显提高,生存质量也随之改善。由于实验选取样本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再研究。
参考文献
[1]燕铁斌,伍少玲,郭友华等.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286-288.
[2] 张有春,蒋本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758-760.
[3]毕霞,王雪强,孙丹等.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06-209.
[4]冯碧珍,解东风.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干扰电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4):54-55.
[5] 杨幸华,燕铁斌,彭树秀等.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15-718.
【关键词】盆底肌电刺激;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躯体的运动和(或)感觉功能损害,往往也会造成逼尿肌与括约肌功能异常以及协同异常等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生存质量。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神经源性膀胱可造成反复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严重者可以造成肾积水、肾衰竭,是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1]。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治疗有多种方法,取得的效果不同,本文应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例在我科住院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57岁,平均36.3岁;病程1~6个月,平均2.1个月;损伤平面在颈段6例,上胸段3例,下胸段1例;主要表现为排尿无力、尿潴留、溢尿或残留尿等。
1.2 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男性或未婚女性)和仰卧位(已婚女性),治疗部位常规消毒,把治疗棒放入患者肛门(男性或未婚女性)或者阴道(已婚女性)内5~7cm。开启电刺激强度调节按钮,从小到大逐渐调节刺激强度,最大电流25hz;对SCI存在肛门感觉清楚的患者,注意询问患者感受,直至最大耐受量。治疗时间:1次/日,20min/次,5次/周,连续8周,刺激频率25Hz;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连续进行。记录治疗前1周、治疗8周后1周的排尿日记,内容包括:排尿方式、24h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24h尿失禁次数和残余尿量,计算平均值。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由我院泌尿外科尿流动力学检查室的同一名医生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连续治疗8周,10例患者的排尿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可以自行排尿;4例继续间歇导尿:1次/天:1例,2次/天:1例,4~5次/天:2例。治疗前后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力、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脊髓损伤破坏了排尿中枢的神经通路,高级排尿中枢不能正常控制,造成逼尿肌和括约肌无力、亢进以及二者之间协同功能失调,形成神经源性膀胱。目前关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很多,但是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方法有很多,目前包括膀胱训练、电刺激、手术以及药物等治疗方法[2]。
由于电刺激治疗的无创性和操作简便,近年国内外较多应用于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目前,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尿失禁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国内外关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电刺激治疗有很多报道,但是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就治疗时间方面,毕霞等研究选取7天为一观察周期[3],冯碧珍等研究选取治疗时间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疗效[4],杨幸华等研究选取8周为一观察周期[5]。本实验考虑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经济承担能力,选取8周为观察周期。目前国内研究大部分以问卷调查形式或者记录排尿日志形式完成。本实验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指标较为客观,治疗前后均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而且由同一名医生完成。
本研究选取盆底肌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10例患者经治疗后残余尿量、24小时漏尿次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患者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力、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明显改善,结果同国内外多数研究结果一致,患者的排尿功能明显提高,生存质量也随之改善。由于实验选取样本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再研究。
参考文献
[1]燕铁斌,伍少玲,郭友华等.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286-288.
[2] 张有春,蒋本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758-760.
[3]毕霞,王雪强,孙丹等.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06-209.
[4]冯碧珍,解东风.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干扰电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4):54-55.
[5] 杨幸华,燕铁斌,彭树秀等.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