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吟诵,这一传统读书法再次被重视,使汉语的声韵美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本人偶然与吟诵相遇结缘,尝试把自己的一点收获教给学生,使学生初步感知吟诵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 吟诵 小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关于古诗的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在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是非常重视诵读、感悟和体验的。然而,在当今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学模式大都是“正音,解读,朗读,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于注重诗歌的文本分析。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呢?那就来“吟诵”吧。吟诵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读书法,也是古人创作诗文的方法。无论读书还是创作,古人总是在反复的吟哦中推敲字句,表达情感。那是因为汉字是音、形、义统一的文字,不仅仅字形具有表意功能,而且字音也是有含义的,而吟诵正是解读汉字声音含义的方式。特别是古典诗歌所涉及的节奏、韵律等都与吟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我们要让“吟诵”重新走进课堂,走进古诗教学,指引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古诗。那么,如何在小学生古诗学习中进行吟诵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轻松识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动机的构成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可以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吟诵兼具念和唱两种要素,是诗和歌的完美结合。这种形式与以往的古诗教学相比,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吟诵还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记住诗句,而且记忆历久弥新。
二、学习规则,聆听模仿
汉语是带有旋律型声调的语言,声调有升有降,吟诵正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创作方法和欣赏手段。吟诵规则也是依托汉语的旋律而形成的。如今,为了便于对“吟诵”的传承与推广,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普通话吟诵规则。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选取了以下几种吟诵规则以便于学生学习古诗吟诵。
1.平长仄短
现代汉语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汉语也有四种声调,分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人又根据字音的高低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所谓平声就是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音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里的上声、去声相同,古代的入声字分散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中。为了能够正确理解古诗,在吟诵中把握古诗所蕴含的情感,还必须记入声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入声字标出来,让学生识记,慢慢积累。
“平长仄短”的规则适合吟诵近体诗。近体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类,必须押平声韵。吟诵时,诗句的偶数位(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和诗的韵字要拖长,其余的字都不拖长。比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平声字拖长其实就是在强调或者把意义放大,有利于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2.平低仄高
近体诗中,偶数位上的平声字读得低,偶数位上的仄声字读得高,奇数位上的字音高低与后面偶数位上的字相同。字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诗句的含义。如 “千朵万朵压枝低”这句诗,当你按“平仄仄仄平平平”的格律来读时,枝头上花朵累累,压得花枝颤颤悠悠的情景如在眼前。
3.文读语音
所谓“文读”,就是吟诵时有些字要遵循古音的读法。在普通话中需要文读的情况有三种:第一,入声字必须读短音,读入声字时往往是字音刚发出就结束,只有这样读才能把入声字所蕴含的情绪表现出来;第二,韵字要尽量参照古音来读,使之押韵,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要读成“huai”;第三,有些字的读音不止一个,要根据诗的格律来确定,比如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要读第一声,否则就乱了格律,失去了韵味。
此外,还有“入短韵长”“依义行调”等规则。吟诵古诗就必然要涉及格律知识,在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步渗透。也可采用顺口溜的形式,如“平长仄短入声促,平低仄高韵拖长”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便于学生记忆。
学习吟诵规则的同时聆听众多名家的吟诵,既可以感受吟诵的丰富多彩,又可以加深理解记忆吟诵规则,因为无论哪种吟诵调,在吟诵同一首诗时所遵循的吟诵规则都是不变的。然后选择一两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吟诵调,老师示范,学生逐句学吟。当学生熟练地掌握吟诵调以后,再引导学生“套调”,做到举一反三。
三、吟出诗意,体会诗境
古诗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是通过声韵、腔音和意象表现出来的,因而掌握了吟诵规则和吟诵调还不能完全理解诗歌,吟诵还应当与以下几个方面相结合。
1.声调
声调和字义是有关系的。平声字的情绪色彩比较淡薄,属于中性字。上声的情绪色彩是细小、精密,去声的情绪是坚决、明确,入声的情绪是痛苦、决绝或者快速、轻灵。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排列,其实是情绪色彩的排列,一个比一个强烈。比如《春晓》这首诗中的“晓、鸟、少”,都是上声字。这首诗也是上声韵,表达的是婉转温柔的情绪。吟诵时韵字拖长,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鸟的喜爱和对花的珍爱,可惜第三句“夜来风雨声”的“声”是平声,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突出了风雨的无情。
2.韵母
分析韵母时要以韵腹来分辨开口音和闭口音。以“a、o、e”为韵腹的音叫开口音,以“i、u、ü” 为韵腹的音叫闭口音。开口音感觉比较开朗,闭口音感觉比较细腻。《静夜思》这首诗中运用了好多开口音,即“床、光、上、霜、望、乡”。吟诵时“光、霜、乡”三个字拖长,给人一种开阔感。但在这个开阔的空间里,只有月光和李白。所以,整首诗正是用“ang”韵的开阔来反衬诗人的孤独,从而体现了作者远离故乡,不能与亲人相见的痛苦。
3.韻
古诗的韵同样是有含义的。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韵含义各不相同。而押韵就是把一个韵的声音拖长放大,体会这个声音的含义及其内在的情绪。教学《登鹳雀楼》时引导学生说说在吟诵时拖长韵字“流、楼”的感觉,很明显,这两个字音拖长以后显得又低又长,因为“尤”韵体现的情绪是舒缓悠长,绝不会是慷慨激昂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创设各种情境,补充写作背景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使学生的吟诵更加入情入境。还可以鼓励学生套用流行歌曲、儿歌曲调甚至自创吟诵调来吟诵古诗。
吟诵使古诗从听觉上给人以声韵美。在古诗的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吟诵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责任编辑:黄大灿
关键词:古诗教学 吟诵 小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关于古诗的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在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是非常重视诵读、感悟和体验的。然而,在当今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学模式大都是“正音,解读,朗读,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于注重诗歌的文本分析。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呢?那就来“吟诵”吧。吟诵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读书法,也是古人创作诗文的方法。无论读书还是创作,古人总是在反复的吟哦中推敲字句,表达情感。那是因为汉字是音、形、义统一的文字,不仅仅字形具有表意功能,而且字音也是有含义的,而吟诵正是解读汉字声音含义的方式。特别是古典诗歌所涉及的节奏、韵律等都与吟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我们要让“吟诵”重新走进课堂,走进古诗教学,指引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古诗。那么,如何在小学生古诗学习中进行吟诵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轻松识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动机的构成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可以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吟诵兼具念和唱两种要素,是诗和歌的完美结合。这种形式与以往的古诗教学相比,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吟诵还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记住诗句,而且记忆历久弥新。
二、学习规则,聆听模仿
汉语是带有旋律型声调的语言,声调有升有降,吟诵正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创作方法和欣赏手段。吟诵规则也是依托汉语的旋律而形成的。如今,为了便于对“吟诵”的传承与推广,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普通话吟诵规则。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选取了以下几种吟诵规则以便于学生学习古诗吟诵。
1.平长仄短
现代汉语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汉语也有四种声调,分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人又根据字音的高低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所谓平声就是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音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里的上声、去声相同,古代的入声字分散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中。为了能够正确理解古诗,在吟诵中把握古诗所蕴含的情感,还必须记入声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入声字标出来,让学生识记,慢慢积累。
“平长仄短”的规则适合吟诵近体诗。近体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类,必须押平声韵。吟诵时,诗句的偶数位(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和诗的韵字要拖长,其余的字都不拖长。比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平声字拖长其实就是在强调或者把意义放大,有利于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2.平低仄高
近体诗中,偶数位上的平声字读得低,偶数位上的仄声字读得高,奇数位上的字音高低与后面偶数位上的字相同。字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诗句的含义。如 “千朵万朵压枝低”这句诗,当你按“平仄仄仄平平平”的格律来读时,枝头上花朵累累,压得花枝颤颤悠悠的情景如在眼前。
3.文读语音
所谓“文读”,就是吟诵时有些字要遵循古音的读法。在普通话中需要文读的情况有三种:第一,入声字必须读短音,读入声字时往往是字音刚发出就结束,只有这样读才能把入声字所蕴含的情绪表现出来;第二,韵字要尽量参照古音来读,使之押韵,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要读成“huai”;第三,有些字的读音不止一个,要根据诗的格律来确定,比如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要读第一声,否则就乱了格律,失去了韵味。
此外,还有“入短韵长”“依义行调”等规则。吟诵古诗就必然要涉及格律知识,在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步渗透。也可采用顺口溜的形式,如“平长仄短入声促,平低仄高韵拖长”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便于学生记忆。
学习吟诵规则的同时聆听众多名家的吟诵,既可以感受吟诵的丰富多彩,又可以加深理解记忆吟诵规则,因为无论哪种吟诵调,在吟诵同一首诗时所遵循的吟诵规则都是不变的。然后选择一两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吟诵调,老师示范,学生逐句学吟。当学生熟练地掌握吟诵调以后,再引导学生“套调”,做到举一反三。
三、吟出诗意,体会诗境
古诗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是通过声韵、腔音和意象表现出来的,因而掌握了吟诵规则和吟诵调还不能完全理解诗歌,吟诵还应当与以下几个方面相结合。
1.声调
声调和字义是有关系的。平声字的情绪色彩比较淡薄,属于中性字。上声的情绪色彩是细小、精密,去声的情绪是坚决、明确,入声的情绪是痛苦、决绝或者快速、轻灵。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排列,其实是情绪色彩的排列,一个比一个强烈。比如《春晓》这首诗中的“晓、鸟、少”,都是上声字。这首诗也是上声韵,表达的是婉转温柔的情绪。吟诵时韵字拖长,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鸟的喜爱和对花的珍爱,可惜第三句“夜来风雨声”的“声”是平声,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突出了风雨的无情。
2.韵母
分析韵母时要以韵腹来分辨开口音和闭口音。以“a、o、e”为韵腹的音叫开口音,以“i、u、ü” 为韵腹的音叫闭口音。开口音感觉比较开朗,闭口音感觉比较细腻。《静夜思》这首诗中运用了好多开口音,即“床、光、上、霜、望、乡”。吟诵时“光、霜、乡”三个字拖长,给人一种开阔感。但在这个开阔的空间里,只有月光和李白。所以,整首诗正是用“ang”韵的开阔来反衬诗人的孤独,从而体现了作者远离故乡,不能与亲人相见的痛苦。
3.韻
古诗的韵同样是有含义的。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韵含义各不相同。而押韵就是把一个韵的声音拖长放大,体会这个声音的含义及其内在的情绪。教学《登鹳雀楼》时引导学生说说在吟诵时拖长韵字“流、楼”的感觉,很明显,这两个字音拖长以后显得又低又长,因为“尤”韵体现的情绪是舒缓悠长,绝不会是慷慨激昂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创设各种情境,补充写作背景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使学生的吟诵更加入情入境。还可以鼓励学生套用流行歌曲、儿歌曲调甚至自创吟诵调来吟诵古诗。
吟诵使古诗从听觉上给人以声韵美。在古诗的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吟诵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