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课程国际化包括外语训练、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发展過程和“学科普遍化”——学科的全球适应性的推广与验证过程。这一观点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历史发展,从跨文化、跨国界的研究等几方面论述了“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对课程国际化内涵的解读要注重以下方面:(1)课程国际化有着深刻宏大的社会背景;(2)课程国际化是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弘扬和彰显;(3)课程国际化是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反映和体现;(4)课程国际化不仅是促进知识共享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化价值观上实现互补的重要手段;(5)课程国际化是课程主要要素的国际化;(6)课程国际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7)课程国际化是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流动,这一过程中存在三种发展态势:课程引进和输出并重、以课程引进为主、以课程输出为主;(8)课程国际化是一个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概念,它将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深化而淡出历史舞台。
摘自《江苏高教》2011年第二期王若梅《解析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
关于项目课程视野中的教师课程能力
(1)教师课程能力诉求:从课程执行走向课程运作。首先,教师是项目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体;其次,教师是项目课程实施的指引者;再次,教师是项目课程评价的导评员。(2)教师课程能力目标:从要素能力走向行动能力。对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课程能力目标是有分歧的,原因是存在两种不同的能力分析范式——要素范式和行动范式,两种范式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获得真实的能力表现,而行动是课程运行中最需要的能力。(3)教师课程能力形态:从单一执行力走向多元创造力。课程的单一执行力容易导致课程开发表面化、课程实施形式化等问题;课程的多元创造力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运用多种方法、途径、资源的能力,二是在多个环节上运用课程的能力,三是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注重创造力发挥的能力。(4)教师课程能力形成:从能力迁移走向能力生长。有效的能力形成机制需要对能力迁移范式进行反思,需要构建课程能力生长范式,需要提供课程理念指导、课程开发任务、经费支持、课程开发优惠措施等条件。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一期刘磊《项目课程视野中教师课程能力解析》
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八大关键词
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关键词一:落实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关键词二:体制改革;关键词三:自主办学;关键词四:质量提升。差异发展、特色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关键词五:反贫困责任;关键词六:职业教育共同体;关键词七:示范院校建设;关键词八:顶层设计。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三期马庆发《“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八大关键词》
关于高职院校升格的政策学分析
(1)理性模式——高职院校升格论的立论基础。理性模式可以促进教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使决策符合经济原则,这也是部分学者热衷于高职院校升格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决策者所面对的种种教育问题充满不确定性,而人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理性化的要求,这也极大地限制了该模式的应用。(2)渐进模式——高职院校升格“封杀令”的决策来源。采用渐进模式具有补救性质,适用于解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不高这一现实与具体的问题,且避免了理性模式陷入社会共同目标、共同价值漩涡的危险,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的现实选择。(3)规范最佳模式——未来高职院校升格可能的决策框架。规范最佳模式基于对现行政策的检查和评估,吸收了渐进模式的优点,又吸收了理性模式的操作性方法,这就保证了方案的相对最佳化,该模式包含了渐进模式、理性模式以及系统模式的合理成分,成为更富有实用价值的模式之一,也为将来我国高职院校升格提供了可能的决策框架。(4)规范最佳模式下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升格的政策构想:一是现有职教政策与未来高职院校升格政策的无缝对接;二是高职院校升格政策的科学预期;三是高职院校升格方案的决策过程——预期支付与排序。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八期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升格的政策学分析》
关于职业教育哲学研究
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是职业教育哲学基础研究:不同的学科取向。主要包括技术学取向,社会学取向,职业学取向,人学取向。二是职业教育哲学思潮研究:不同的流派导向。主要包括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哲学,建构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新职业主义哲学思潮,大职业教育主义哲学思潮,终身职业教育哲学思潮,其他职业教育哲学思潮。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1)多元哲学观的并存。多元哲学观的存在为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为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对人性关怀的彰显。对人性关怀的彰显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哲学研究已经超脱了原有的基于纯理性主义思想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体的完美人格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后台。(3)本土历史追溯与国别横向引介相结合。职业教育哲学的研究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处于国际的视野中,才能达到完整性的研究以及对实践的科学指导。(4)原生哲学观与演化哲学观并存。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为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而借鉴临近学科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为取得学科的独立性而建立自己的原生哲学观。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三期陈鹏《20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综述》
关于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区别
(1)基本属性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具有此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即职业性,社会性、大众性、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从属”属性;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2)定位和目标有所不同。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而专业学位教育的开展,改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只依赖于职业教育的局面,因而更加丰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3)结构和层次不同。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专业学位教育目前主要有学士、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三个类型。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处于不同的层次,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教育,其地位和在人们心中的认同度是要低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这也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努力谋求与普通教育等值的原因所在。(4)法制化程度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道路;而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没有相应的法规出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地位,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中予以规定,是当前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摘自《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一期苏杰《论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
(逸公辑)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课程国际化包括外语训练、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发展過程和“学科普遍化”——学科的全球适应性的推广与验证过程。这一观点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历史发展,从跨文化、跨国界的研究等几方面论述了“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对课程国际化内涵的解读要注重以下方面:(1)课程国际化有着深刻宏大的社会背景;(2)课程国际化是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弘扬和彰显;(3)课程国际化是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反映和体现;(4)课程国际化不仅是促进知识共享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化价值观上实现互补的重要手段;(5)课程国际化是课程主要要素的国际化;(6)课程国际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7)课程国际化是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流动,这一过程中存在三种发展态势:课程引进和输出并重、以课程引进为主、以课程输出为主;(8)课程国际化是一个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概念,它将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深化而淡出历史舞台。
摘自《江苏高教》2011年第二期王若梅《解析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
关于项目课程视野中的教师课程能力
(1)教师课程能力诉求:从课程执行走向课程运作。首先,教师是项目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体;其次,教师是项目课程实施的指引者;再次,教师是项目课程评价的导评员。(2)教师课程能力目标:从要素能力走向行动能力。对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课程能力目标是有分歧的,原因是存在两种不同的能力分析范式——要素范式和行动范式,两种范式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获得真实的能力表现,而行动是课程运行中最需要的能力。(3)教师课程能力形态:从单一执行力走向多元创造力。课程的单一执行力容易导致课程开发表面化、课程实施形式化等问题;课程的多元创造力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运用多种方法、途径、资源的能力,二是在多个环节上运用课程的能力,三是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注重创造力发挥的能力。(4)教师课程能力形成:从能力迁移走向能力生长。有效的能力形成机制需要对能力迁移范式进行反思,需要构建课程能力生长范式,需要提供课程理念指导、课程开发任务、经费支持、课程开发优惠措施等条件。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一期刘磊《项目课程视野中教师课程能力解析》
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八大关键词
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关键词一:落实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关键词二:体制改革;关键词三:自主办学;关键词四:质量提升。差异发展、特色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关键词五:反贫困责任;关键词六:职业教育共同体;关键词七:示范院校建设;关键词八:顶层设计。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三期马庆发《“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八大关键词》
关于高职院校升格的政策学分析
(1)理性模式——高职院校升格论的立论基础。理性模式可以促进教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使决策符合经济原则,这也是部分学者热衷于高职院校升格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决策者所面对的种种教育问题充满不确定性,而人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理性化的要求,这也极大地限制了该模式的应用。(2)渐进模式——高职院校升格“封杀令”的决策来源。采用渐进模式具有补救性质,适用于解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不高这一现实与具体的问题,且避免了理性模式陷入社会共同目标、共同价值漩涡的危险,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的现实选择。(3)规范最佳模式——未来高职院校升格可能的决策框架。规范最佳模式基于对现行政策的检查和评估,吸收了渐进模式的优点,又吸收了理性模式的操作性方法,这就保证了方案的相对最佳化,该模式包含了渐进模式、理性模式以及系统模式的合理成分,成为更富有实用价值的模式之一,也为将来我国高职院校升格提供了可能的决策框架。(4)规范最佳模式下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升格的政策构想:一是现有职教政策与未来高职院校升格政策的无缝对接;二是高职院校升格政策的科学预期;三是高职院校升格方案的决策过程——预期支付与排序。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八期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升格的政策学分析》
关于职业教育哲学研究
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是职业教育哲学基础研究:不同的学科取向。主要包括技术学取向,社会学取向,职业学取向,人学取向。二是职业教育哲学思潮研究:不同的流派导向。主要包括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哲学,建构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新职业主义哲学思潮,大职业教育主义哲学思潮,终身职业教育哲学思潮,其他职业教育哲学思潮。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1)多元哲学观的并存。多元哲学观的存在为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为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对人性关怀的彰显。对人性关怀的彰显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哲学研究已经超脱了原有的基于纯理性主义思想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体的完美人格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后台。(3)本土历史追溯与国别横向引介相结合。职业教育哲学的研究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处于国际的视野中,才能达到完整性的研究以及对实践的科学指导。(4)原生哲学观与演化哲学观并存。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为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而借鉴临近学科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为取得学科的独立性而建立自己的原生哲学观。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三期陈鹏《20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综述》
关于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区别
(1)基本属性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具有此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即职业性,社会性、大众性、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从属”属性;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2)定位和目标有所不同。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而专业学位教育的开展,改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只依赖于职业教育的局面,因而更加丰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3)结构和层次不同。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专业学位教育目前主要有学士、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三个类型。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处于不同的层次,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教育,其地位和在人们心中的认同度是要低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这也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努力谋求与普通教育等值的原因所在。(4)法制化程度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道路;而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没有相应的法规出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地位,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中予以规定,是当前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摘自《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一期苏杰《论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
(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