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学结合”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含义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但落实到不同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细节也是不同的。本文就中药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做的教学改革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模式,深刻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需求的原则和特点,培养目标为技能型和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人才。“工学结合”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一种管理结构。因此,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意义的。如何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中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体现这种职业教育特色呢?2012年,我系成功申报市级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中药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并成为重点立项。在项目建设中,作为负责人,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建立特色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不断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依托
按照“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企业就业”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及管理模式,了解药品产业化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学生先了解企业进而愿意到企业就业。通过企业锻炼,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三年制的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学年,在相关课程中安排学生到医药企业参观,进行社会调研和认知见习;第二学年,将企业的专家和经营者请入学校开设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企业的了解;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深入企业的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加速成长过程。
目前我系药学类专业已与四川绵阳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四川赛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川安特天然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南星药业有限公司、广州赛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0余家医药类企业和公司达成此类特色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就业后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有目标
医药经济发展引起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对药学类人才数量与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一大批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了解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状况、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经我系人才培养目标问卷调查,有80.1%的单位愿意新进中药专业员工,安排从事生产岗位(包括中药饮片生产)占84.2%,质检岗位占55.6%,营销或客户服务或产品推广岗位占63.8%;85.3%的单位在选取毕业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综合能力;63.4%的单位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经我系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药学类专家共同商议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报请学校批准,最后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面向各级中药生产企业、中药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药生产、调剂、质检、经营及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依岗位定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模块。
三、共同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方向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根本依据。依据市场调查结果及《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在中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整个课程结构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对应中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中药专业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突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近期对我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发现,中药专业学生约有90%对本专业满意,但对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非常清楚的仅有1%,了解一些的为94.3%,在择业时72.7%学生认同去医药相关企业工作,而在择业时70.5%的学生更看重在企业内的个人发展空间,愿意通过在企业工作的不断努力提高收入水平。这些数据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讨论后制订出学生满意、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标准
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药类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应相应做出调整,其原则是减小理论考核成绩权重,加大企业参与考核比重。
1.制订各项考核标准。制订中药专业各课程技能训练项目及操作考核标准,压缩验证性实验项目,适当增设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并建立相关考核测试题库。学校要加大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系数(30%~50%),规定主干专业课程如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实践考核成绩单列,促使学生既重视理论的学习,又不轻视实践操作,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引导企业参与考核。要求实习企业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与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在实习手册上详细记载实习项目、实习效果并打出具体分数,总体评价实习成绩,并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3.鼓励学生参与“双证书”教育。为了药学类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并鼓励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与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践行者
在项目实施前,课题组查询了相关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案例,发现极大的一个制约在于部分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能配套,而“工学结合”需要大批“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衔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指导学生将教材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有机结合的实践者。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向教师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宣讲以及精神传达,鼓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积极提高自身业务修养,参加资格考试,获得企业相关资格认证。目前,我系大多数专业教师已获得执业药师资格证。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和各级学术团体组织的培训、进修等,拓宽与业界的交流面,开阔视野,增强业务能力。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积极进取。目前,我系专业教师已同药学企业共同申请到中药类专业创新基金项目、市级科研项目等,以科研项目的良好运行带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从企业引入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校内授课和岗位上的实习带教,使学生能紧贴一线工作岗位。通过实践,培养出一支包括校级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企业业务能手的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我校中药类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仍然感受到有以下困难:如何挑选合适的企业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平台,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仿真程度,如何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等。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实践探索,针对本校特色,挖掘多项资源,保证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推广,以达到学生快速成长、学校教学特色更新、企业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小平,陈建章,周铁文.中药专业“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9,28(04):72-74.
[2]郜振廷,赵江娜.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11(21):47-52.
关键词:中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模式,深刻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需求的原则和特点,培养目标为技能型和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人才。“工学结合”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一种管理结构。因此,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意义的。如何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中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体现这种职业教育特色呢?2012年,我系成功申报市级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中药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并成为重点立项。在项目建设中,作为负责人,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建立特色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不断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依托
按照“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企业就业”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及管理模式,了解药品产业化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学生先了解企业进而愿意到企业就业。通过企业锻炼,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三年制的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学年,在相关课程中安排学生到医药企业参观,进行社会调研和认知见习;第二学年,将企业的专家和经营者请入学校开设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企业的了解;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深入企业的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加速成长过程。
目前我系药学类专业已与四川绵阳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四川赛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川安特天然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南星药业有限公司、广州赛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0余家医药类企业和公司达成此类特色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就业后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有目标
医药经济发展引起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对药学类人才数量与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一大批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了解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状况、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经我系人才培养目标问卷调查,有80.1%的单位愿意新进中药专业员工,安排从事生产岗位(包括中药饮片生产)占84.2%,质检岗位占55.6%,营销或客户服务或产品推广岗位占63.8%;85.3%的单位在选取毕业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综合能力;63.4%的单位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经我系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药学类专家共同商议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报请学校批准,最后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面向各级中药生产企业、中药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药生产、调剂、质检、经营及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依岗位定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模块。
三、共同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方向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根本依据。依据市场调查结果及《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在中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整个课程结构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对应中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中药专业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突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近期对我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发现,中药专业学生约有90%对本专业满意,但对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非常清楚的仅有1%,了解一些的为94.3%,在择业时72.7%学生认同去医药相关企业工作,而在择业时70.5%的学生更看重在企业内的个人发展空间,愿意通过在企业工作的不断努力提高收入水平。这些数据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讨论后制订出学生满意、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标准
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药类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应相应做出调整,其原则是减小理论考核成绩权重,加大企业参与考核比重。
1.制订各项考核标准。制订中药专业各课程技能训练项目及操作考核标准,压缩验证性实验项目,适当增设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并建立相关考核测试题库。学校要加大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系数(30%~50%),规定主干专业课程如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实践考核成绩单列,促使学生既重视理论的学习,又不轻视实践操作,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引导企业参与考核。要求实习企业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与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在实习手册上详细记载实习项目、实习效果并打出具体分数,总体评价实习成绩,并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3.鼓励学生参与“双证书”教育。为了药学类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并鼓励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与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践行者
在项目实施前,课题组查询了相关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案例,发现极大的一个制约在于部分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能配套,而“工学结合”需要大批“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衔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指导学生将教材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有机结合的实践者。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向教师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宣讲以及精神传达,鼓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积极提高自身业务修养,参加资格考试,获得企业相关资格认证。目前,我系大多数专业教师已获得执业药师资格证。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和各级学术团体组织的培训、进修等,拓宽与业界的交流面,开阔视野,增强业务能力。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积极进取。目前,我系专业教师已同药学企业共同申请到中药类专业创新基金项目、市级科研项目等,以科研项目的良好运行带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从企业引入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校内授课和岗位上的实习带教,使学生能紧贴一线工作岗位。通过实践,培养出一支包括校级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企业业务能手的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我校中药类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仍然感受到有以下困难:如何挑选合适的企业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平台,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仿真程度,如何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等。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实践探索,针对本校特色,挖掘多项资源,保证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推广,以达到学生快速成长、学校教学特色更新、企业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小平,陈建章,周铁文.中药专业“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9,28(04):72-74.
[2]郜振廷,赵江娜.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11(2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