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高中数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高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对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新形势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使之能更适应我国教育现状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或加强探究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1]。
1高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1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原则
高中数学内容非常的多,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想比较成功的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先进行课题的筛选。在探究式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失去了往下探究的信心;也不能太过简单,使学生太容易得出结果,从而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在选定课题后,教师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合理创设问题的情景,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用问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数学的学习常常是伴随着问题解决而进行的。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提出方式等必须保持合理性,顺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较好的承接。
1.2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一般来说,“主体”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这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成分等;二是指在关系、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在教学的主、客体的问题上,“主体”指上述涵义中的第二种。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参与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对象,从学的层面说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具有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意识到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单单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积极地参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才能在参与、交往、沟通中获得全面发展 [2]。
1.3师生交流的民主性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是知识上的“权威”。学生更多的是倾听老师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较少有提出质疑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比如民主的教学氛围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让学生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与提问。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学生既要多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容许学生出现漏洞与问题,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要简单的予以否定,应指导学生认真地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愉快中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更好地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2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
2.1 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或数学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产生相应的数学问题意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与探求问题的愿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2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能力,设计有梯度的、合理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的数学活动是分层进行的,这种层次性依次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等活动积累事实材料(数学化的过程);第二,由积累的材料抽象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并在这些概念和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地建立理论(数学的再发现过程);第三,应用理论(实践活动或更高级的抽象活动)。数学活动的三个层次具有内在联系性。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发展,呈现出螺旋递进的特征。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遵循数学活动的规律,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出发,设计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2.3 加强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数学探究活动的进行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观察一实验一猜想一论证一反思”几个步骤进行,数学实验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数学实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教育条件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实验的开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运用己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数学实验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实验的整合我们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概念、性质不容易理解,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工具,开展数学实验或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成课件,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学生能从动态的演示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对象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
3结论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习惯的培养,这些方面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宁连华.基于数学探究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6一47.
[2]辛继湘.探究教学的精神内涵[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37一39.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新形势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使之能更适应我国教育现状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或加强探究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1]。
1高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1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原则
高中数学内容非常的多,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想比较成功的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先进行课题的筛选。在探究式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失去了往下探究的信心;也不能太过简单,使学生太容易得出结果,从而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在选定课题后,教师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合理创设问题的情景,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用问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数学的学习常常是伴随着问题解决而进行的。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提出方式等必须保持合理性,顺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较好的承接。
1.2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一般来说,“主体”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这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成分等;二是指在关系、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在教学的主、客体的问题上,“主体”指上述涵义中的第二种。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参与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对象,从学的层面说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具有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意识到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单单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积极地参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才能在参与、交往、沟通中获得全面发展 [2]。
1.3师生交流的民主性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是知识上的“权威”。学生更多的是倾听老师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较少有提出质疑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比如民主的教学氛围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让学生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与提问。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学生既要多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容许学生出现漏洞与问题,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要简单的予以否定,应指导学生认真地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愉快中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更好地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2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
2.1 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或数学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产生相应的数学问题意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与探求问题的愿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2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能力,设计有梯度的、合理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的数学活动是分层进行的,这种层次性依次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等活动积累事实材料(数学化的过程);第二,由积累的材料抽象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并在这些概念和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地建立理论(数学的再发现过程);第三,应用理论(实践活动或更高级的抽象活动)。数学活动的三个层次具有内在联系性。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发展,呈现出螺旋递进的特征。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遵循数学活动的规律,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出发,设计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2.3 加强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数学探究活动的进行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观察一实验一猜想一论证一反思”几个步骤进行,数学实验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数学实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教育条件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实验的开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运用己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数学实验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实验的整合我们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概念、性质不容易理解,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工具,开展数学实验或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成课件,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学生能从动态的演示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对象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
3结论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习惯的培养,这些方面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宁连华.基于数学探究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6一47.
[2]辛继湘.探究教学的精神内涵[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37一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