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工交融、工学结合”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文章主要研究了“文工交融、工学结合”在《维修电工与实训》课程中的实施方法,总结出实施效果。
[关键词] 文工交融 工学结合 维修电工与实训
一、引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何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确立了以“文工交融、工学结合”为学院特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文研究将“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到《维修电工与实训》课程中,以期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二、“文工交融、工学结合”概述
高职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其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其中的高素质主要取决于人文知识的教育,而高技能则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只单纯地顷向于人文知识的教育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应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本研究据说的文工交融,是指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科专业知识”与“工科专业知识”的简单融合,它们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工学结合是指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一般形式为,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可见,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力更生、 自强自立的精神,使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理念,成为有良好行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环境的真实性。这对培养实践技能和创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研究,还可以采用校内基地,实施校内工学结合,并将其嵌入到课程教学中,使“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生、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
三、“文工交融、工学结合”在《维修电工与实训》中的实施
《维修电工与实训》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通用技能型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能力增长的标尺,与它密切相关的有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等课程。根据“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理念,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根據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环节,即电工初级、电子初级、电子中级、电工中级和电工高级,每个环节都含有几个基本任务,且都开展了“文工交融、工学结合”训练。如在电工中级实训中,“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实施贯穿于实训过程,将电工中级实训项目分成几个子任务。具体任务如下表所示:
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是有报酬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内、外实践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经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自主车间产品的合格率达98%,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发展,是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文工交融、工学结合”在《维修电工与实训》中实施的效果
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是授课教师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进行在职下厂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所生产的产品原理结构与生产工艺,探讨对产品的性能改进及教学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控制方法。教师队伍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对双师质素教师队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服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文工交融、工学结合实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三个年级教改和非教改班《维修电工与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前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效果较非教改班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技能与管理、苦干与创新等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素质也有着显著的差别。
参考文献:
[1]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明立军.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5).
[3]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2008.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职教研究,2007.
[5]袁光德.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
[关键词] 文工交融 工学结合 维修电工与实训
一、引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何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确立了以“文工交融、工学结合”为学院特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文研究将“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到《维修电工与实训》课程中,以期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二、“文工交融、工学结合”概述
高职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其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其中的高素质主要取决于人文知识的教育,而高技能则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只单纯地顷向于人文知识的教育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应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本研究据说的文工交融,是指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科专业知识”与“工科专业知识”的简单融合,它们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工学结合是指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一般形式为,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可见,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力更生、 自强自立的精神,使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理念,成为有良好行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环境的真实性。这对培养实践技能和创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研究,还可以采用校内基地,实施校内工学结合,并将其嵌入到课程教学中,使“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生、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
三、“文工交融、工学结合”在《维修电工与实训》中的实施
《维修电工与实训》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通用技能型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能力增长的标尺,与它密切相关的有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等课程。根据“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理念,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根據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环节,即电工初级、电子初级、电子中级、电工中级和电工高级,每个环节都含有几个基本任务,且都开展了“文工交融、工学结合”训练。如在电工中级实训中,“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实施贯穿于实训过程,将电工中级实训项目分成几个子任务。具体任务如下表所示:
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是有报酬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工交融、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内、外实践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经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自主车间产品的合格率达98%,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发展,是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文工交融、工学结合”在《维修电工与实训》中实施的效果
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是授课教师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进行在职下厂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所生产的产品原理结构与生产工艺,探讨对产品的性能改进及教学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控制方法。教师队伍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对双师质素教师队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服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文工交融、工学结合实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三个年级教改和非教改班《维修电工与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前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效果较非教改班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技能与管理、苦干与创新等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素质也有着显著的差别。
参考文献:
[1]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明立军.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5).
[3]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2008.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职教研究,2007.
[5]袁光德.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