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1047973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观、夫妻关系、公婆关系等5个方面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自由、工作满意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年龄对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比发现,情绪和夫妻关系是影响两类群体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则存在差异。
  关键词:中国农村;留守妇女;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14-08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急速发展,大量农村已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妻子则在家操持生产及家务。这种分工模式替代了过去的男女共同生产做法,被称作“男工女耕”。根据左际平等人的研究,“男工女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模式下的延伸,而且是农民为摆脱贫困所采取的“一家两业”的措施[1]。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农村留守妇女比过去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丈夫外出务工后,她们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进行生产劳动。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男性有很大差异,她们所承担的责任比以往更加繁重。
  2000年以来我国留守妇女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群体越来越大,从2000年的1 302.4万人上升到2004年 4 310万人,2005年则达到4 700万人,目前已超过了5 000万人[2]。农村“留守妇女”为家庭的幸福、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她们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生产、生活和精神的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她们瘦弱的肩膀上,使她们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之中[3]。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各界都想从各自的角度予以解决,但问题的积累性和繁杂性并非一日形成。因此,深入探讨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了解丈夫外出后对其产生的影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
  针对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大多数集中反映以下问题:一是留守妇女的成因。如:体制和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原因[4]和妇女自身的身体素质原因等[5]。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留守妇女的现状及困境方面的描述〖HJ70x〗及对策研究[6]。三是农村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四是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特定问题研究,如子女教育、社会支持网络、自我发展、维权等。
  在基于幸福感可测量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们对个人(群体)幸福感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影响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综合而言,有下列因素成为影响个人(群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GDP、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体特征(年龄、性别、信仰、种族、个性),社会发展特征(教育、健康状况、工作类型、社会失业率水平),社会关系(婚姻和亲密关系、是否拥有小孩、看望家庭和朋友),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收入不平等、通货膨胀、福利系统和公共保障、民主程度、气候和自然环境、社区的安全性、城市化水平)等。
  目前国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少,大多数集中在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方面的研究,例如许传新对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7]。本研究采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中的问卷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人基本情况、经济条件、社会关系、政治因素、个人身心因素、经济负担6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来体现其幸福感的现状特征。对留守妇女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力求清晰展示出这些影响因素与留守妇女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变革的载体发展迅猛。但是实践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与合作社原则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面临“规范困境”。通过对湖北T合作社的田野考察,将合作社置于行动主体的地位,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去理解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合作社与多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动构建区域社会地缘关系网络,权力关系网络、市场关系网络,并从中获取资源。同时这种网络对合
期刊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
期刊
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发,严重损害农民的群体利益。然而,农民群体维权行动却经常陷入困境:在权利制度供给不足和公力救济渠道不畅的情况,农民往往选择徘徊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私力救济手段,由此产生的非理性维权又常陷入政府刚性维稳困局,最终形成维权与维稳相互掣肘、私权与公权相互抗衡的局面。解决农民群体维权之困的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权利贫困的根源,即:健全立法,重建
期刊
摘要:中国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利用对大连市1011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比较了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发现,两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整体偏低,他们的社会融入过程呈现出一定的代际差异。第一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以经济融入为重点,而由于自身定位问题,经济融入未必能带动其他层面的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融入程度要好于第一代农民工,然
期刊
摘要: 黄宗智的“集权的简约治理”高度概括了中华帝国晚期以来的行政和治理实践的本质特征,即实行一种“简约治理”,进而高度肯定这种半正式治理在乡村社会的有效性。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持续性治理危机的出现,并没有佐证这样的一种判断。相反,简约的半正式治理引发了乡村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通过对村庄内部纠纷调节及拆迁公司进村的半正式治理实践的深度分析,发现这种治理实践引发了村庄结构的混乱、村庄秩
期刊
摘要: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
期刊
摘要:运用中部粮食主产区1861农户的追叙调查,动态分析了农地规模调适下不同类型农户的营粮行为及效率。结果表明:中部粮食主产区营粮农户的分布呈现以维稳户为主体而扩张户较少的偏正态分布;扩张户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数及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缩减户与维稳户的平均水平;与此相对应,扩张户呈现总量投入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金与劳动力投入低,农业产出总量高的特征;从综合效率来看,扩张户与维稳户粮作经营的效率较
期刊
摘要: 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高发,应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以应对犯罪风险。社会工作抗逆力理论认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其有效应对压力或危机事件,降低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但传统抗逆力视角具有过于浓厚的心理学色彩,在实践中易忽视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基于一个整合性及“农村社区为本”的抗逆力理论框架,通过对一个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社会服务项目进行循证研究,以观察中国农村青少年社
期刊
摘要:农产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的质量特性使市场调节失灵,政府监管成为必要。在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政府利用自身资源获取执法信息成本太高,群众举报是政府低成本获取执法信息的重要途径。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举报制度,但该项制度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对举报人缺乏激励,举报处理程序太笼统,对举报人法律保
期刊
摘 要: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配置的格局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与农村增福,而且关系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与和谐社会机制的构建。以“三种流转模式”演化的最新地理与经济特征为对象,并以政府主导型的演化机制为主线,重点分析有利变量与不利变量对具有“大跃进”特征的政府主导型演化趋势的影响,最终得出土地流转未来格局是:政府主导型短期扩张难以替代长期衰落的趋势,农户主导型短期停滞并不意味长期衰落,集体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