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观、夫妻关系、公婆关系等5个方面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自由、工作满意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年龄对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比发现,情绪和夫妻关系是影响两类群体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则存在差异。
关键词:中国农村;留守妇女;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14-08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急速发展,大量农村已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妻子则在家操持生产及家务。这种分工模式替代了过去的男女共同生产做法,被称作“男工女耕”。根据左际平等人的研究,“男工女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模式下的延伸,而且是农民为摆脱贫困所采取的“一家两业”的措施[1]。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农村留守妇女比过去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丈夫外出务工后,她们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进行生产劳动。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男性有很大差异,她们所承担的责任比以往更加繁重。
2000年以来我国留守妇女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群体越来越大,从2000年的1 302.4万人上升到2004年 4 310万人,2005年则达到4 700万人,目前已超过了5 000万人[2]。农村“留守妇女”为家庭的幸福、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她们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生产、生活和精神的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她们瘦弱的肩膀上,使她们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之中[3]。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各界都想从各自的角度予以解决,但问题的积累性和繁杂性并非一日形成。因此,深入探讨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了解丈夫外出后对其产生的影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
针对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大多数集中反映以下问题:一是留守妇女的成因。如:体制和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原因[4]和妇女自身的身体素质原因等[5]。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留守妇女的现状及困境方面的描述〖HJ70x〗及对策研究[6]。三是农村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四是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特定问题研究,如子女教育、社会支持网络、自我发展、维权等。
在基于幸福感可测量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们对个人(群体)幸福感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影响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综合而言,有下列因素成为影响个人(群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GDP、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体特征(年龄、性别、信仰、种族、个性),社会发展特征(教育、健康状况、工作类型、社会失业率水平),社会关系(婚姻和亲密关系、是否拥有小孩、看望家庭和朋友),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收入不平等、通货膨胀、福利系统和公共保障、民主程度、气候和自然环境、社区的安全性、城市化水平)等。
目前国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少,大多数集中在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方面的研究,例如许传新对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7]。本研究采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中的问卷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人基本情况、经济条件、社会关系、政治因素、个人身心因素、经济负担6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来体现其幸福感的现状特征。对留守妇女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力求清晰展示出这些影响因素与留守妇女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农村;留守妇女;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14-08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急速发展,大量农村已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妻子则在家操持生产及家务。这种分工模式替代了过去的男女共同生产做法,被称作“男工女耕”。根据左际平等人的研究,“男工女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模式下的延伸,而且是农民为摆脱贫困所采取的“一家两业”的措施[1]。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农村留守妇女比过去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丈夫外出务工后,她们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进行生产劳动。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男性有很大差异,她们所承担的责任比以往更加繁重。
2000年以来我国留守妇女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群体越来越大,从2000年的1 302.4万人上升到2004年 4 310万人,2005年则达到4 700万人,目前已超过了5 000万人[2]。农村“留守妇女”为家庭的幸福、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她们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生产、生活和精神的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她们瘦弱的肩膀上,使她们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之中[3]。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各界都想从各自的角度予以解决,但问题的积累性和繁杂性并非一日形成。因此,深入探讨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了解丈夫外出后对其产生的影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
针对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大多数集中反映以下问题:一是留守妇女的成因。如:体制和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原因[4]和妇女自身的身体素质原因等[5]。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留守妇女的现状及困境方面的描述〖HJ70x〗及对策研究[6]。三是农村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四是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特定问题研究,如子女教育、社会支持网络、自我发展、维权等。
在基于幸福感可测量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们对个人(群体)幸福感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影响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综合而言,有下列因素成为影响个人(群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GDP、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体特征(年龄、性别、信仰、种族、个性),社会发展特征(教育、健康状况、工作类型、社会失业率水平),社会关系(婚姻和亲密关系、是否拥有小孩、看望家庭和朋友),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收入不平等、通货膨胀、福利系统和公共保障、民主程度、气候和自然环境、社区的安全性、城市化水平)等。
目前国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少,大多数集中在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方面的研究,例如许传新对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7]。本研究采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中的问卷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人基本情况、经济条件、社会关系、政治因素、个人身心因素、经济负担6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来体现其幸福感的现状特征。对留守妇女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力求清晰展示出这些影响因素与留守妇女幸福感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