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语言陌生化体指打破日常用语惯用的方式来使用文学语言,用不落俗套的表达来延伸感受的时间,增强感受的高度和难度来唤醒大家的审美情感。在诗歌语言中运用陌生化形式,某种程度上会令诗歌获得非同一般的审美效果,使读者得到最直接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诗歌语言 陌生化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245-01
诗歌语言陌生化是由俄国文学理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具体指打破日常用语惯用的方式来使用文学语言,用不落俗套的表达来延伸感受的时间,增强感受的高度和难度来唤醒大家的审美情感。同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对诗歌语言陌生化的作了进一步阐释:赋予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看见凡俗世间的美丽,从而激起美学感悟。而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化腐朽为神奇”,强调的也是陌生化的审美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通过对语言的“腾挪躲闪”产生疏离的效果从而拓展讀者的审美过程,强化读者的审美体会。陌生化就是打破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唤回读者对生活的感受力,会到感受的本初,删繁就简,返璞归真,遇见审美的极致。
在诗歌语言中运用陌生化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会令诗歌获得非同一般的审美效果,使读者得到最直接的审美体验。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提升了审美内容的多样化。具体而言,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音和词汇构成,二是措辞和句子的表义结构。对于司空见惯的语言或习以为常的表达,人们往往比较麻木,他们不会去仔细体会文字,也不会去感同身受的理解文字与文字的组合间所蕴含的意味。然而,当诗人把文字以新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大家才突然领悟到文字的新奇所带来的美的体验。从陌生化的角度,诗人依据独特的审美逻辑组织语言材料,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语言表意系统,这样的语言系统把语言的固有规范打破了,却直击人心,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与全新的体会。如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译成现代汉语,则是“昨天夜里刮了一整夜的西北风,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我孤单一人登上高楼,远望着一条大路通往天边。”这样理解完全正确,但是原诗歌中孤独的意境却是荡然无存。正如黑格尔所说:“众所周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生活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反映,这种语言由于惯常的使用失去了仔细思量的魅力,失去了对语言的新鲜感受进而不在乎语言审美性的追求。日常生活中,我们由于日复一日的庸常逐渐对身边事物缺乏一定的感受力和敏感度,许多能激起我们美感的东西大多擦肩而过,我们对这些美的存在几乎到达麻木不仁的地步。所以,我们需要诗歌,需要诗人的创作,需要诗人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使之变得新鲜可感,从而唤醒我们意识中的对美的追求和需要,让美引领我们走向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言形式的变异,虽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却因此传递出新的审美信息,使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如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中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单独拎出来读,每一句都是平平,无非是在讲一棵根深叶茂的树的自然生存状态。可是通过断句,通过语言的组合与跳跃,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提炼,进而把这种提炼和诗歌语言陌生化结合在一起产生全新的美学感受,读者就一下子被这样的文字吸引了,进而随着诗人一起去重新感悟一棵树的生命状态,结合诗人的所思所想,从树的形象,叶的张扬,根的坚固,与自然的融合想到了人生的坚守与理想。诗人用陌生化使得平凡的景物重新唤起读者的激情,中和了日常语言和生活经验给我们造成的感觉的钝化。再比如三毛另外一段文字“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如童谣一般的语言,结合作者的情思,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一下子直击读者的心灵,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心路历程,恍惚间回到了稚嫩童年时,回到了懵懂少年时,一个梦一样的,我们就那样成长了。多少惆怅与不舍,多少留恋与欢欣,都随着作者的笔墨的流淌回到了我们的心田。如果没有作者对语言的提炼,没有那样敏感的对语言的把握度,我们是不可能脱离现实语境,去领略美丽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想象和回忆空间的。
所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对语法规则的偏离,通过设喻、象征、意象拼合、跳跃等手法造成一定的语言变化,从而使诗歌语言在自成一体的生成和变幻的律动中展现出陌生化。文学语言一旦经过陌生化处理后,就不承担一般生活语言的意义,丧失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只有“诗学功能”,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冲击力,诗人笔下的陌生化处理的语言就成了“受阻的、扭曲的言语”。
诗人们一般总是通过颠倒语言习惯化表达的过程,使普通生活语言向文学化的语言、诗化语言,甚至艺术化的语言转化。通过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读者读起每一首优秀的诗篇,总会浮想联翩,鲜活生动、含英咀华、回味无穷。所以,诗歌语言要创新,就一定要用好语言的陌生化手法,诗歌的意蕴丰富,构成丰厚的时空结构层与心理结构层,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的创作感染读者,我们对诗歌的品读因这陌生化的美觉体验,给我们的审美心理增添的新奇感和惊艳感,从而触动我们,感化我们。好的诗歌一般会用较少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涵,通过省略、移位、联想等方式,使语言陌生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我们往往就是从那意境朦胧的或许有些不合常理的语词组合中领略到那人人心中皆有,却是人人笔下皆无的奇妙境界。
【关键词】诗歌语言 陌生化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245-01
诗歌语言陌生化是由俄国文学理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具体指打破日常用语惯用的方式来使用文学语言,用不落俗套的表达来延伸感受的时间,增强感受的高度和难度来唤醒大家的审美情感。同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对诗歌语言陌生化的作了进一步阐释:赋予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看见凡俗世间的美丽,从而激起美学感悟。而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化腐朽为神奇”,强调的也是陌生化的审美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通过对语言的“腾挪躲闪”产生疏离的效果从而拓展讀者的审美过程,强化读者的审美体会。陌生化就是打破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唤回读者对生活的感受力,会到感受的本初,删繁就简,返璞归真,遇见审美的极致。
在诗歌语言中运用陌生化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会令诗歌获得非同一般的审美效果,使读者得到最直接的审美体验。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提升了审美内容的多样化。具体而言,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音和词汇构成,二是措辞和句子的表义结构。对于司空见惯的语言或习以为常的表达,人们往往比较麻木,他们不会去仔细体会文字,也不会去感同身受的理解文字与文字的组合间所蕴含的意味。然而,当诗人把文字以新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大家才突然领悟到文字的新奇所带来的美的体验。从陌生化的角度,诗人依据独特的审美逻辑组织语言材料,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语言表意系统,这样的语言系统把语言的固有规范打破了,却直击人心,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与全新的体会。如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译成现代汉语,则是“昨天夜里刮了一整夜的西北风,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我孤单一人登上高楼,远望着一条大路通往天边。”这样理解完全正确,但是原诗歌中孤独的意境却是荡然无存。正如黑格尔所说:“众所周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生活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反映,这种语言由于惯常的使用失去了仔细思量的魅力,失去了对语言的新鲜感受进而不在乎语言审美性的追求。日常生活中,我们由于日复一日的庸常逐渐对身边事物缺乏一定的感受力和敏感度,许多能激起我们美感的东西大多擦肩而过,我们对这些美的存在几乎到达麻木不仁的地步。所以,我们需要诗歌,需要诗人的创作,需要诗人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使之变得新鲜可感,从而唤醒我们意识中的对美的追求和需要,让美引领我们走向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言形式的变异,虽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却因此传递出新的审美信息,使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如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中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单独拎出来读,每一句都是平平,无非是在讲一棵根深叶茂的树的自然生存状态。可是通过断句,通过语言的组合与跳跃,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提炼,进而把这种提炼和诗歌语言陌生化结合在一起产生全新的美学感受,读者就一下子被这样的文字吸引了,进而随着诗人一起去重新感悟一棵树的生命状态,结合诗人的所思所想,从树的形象,叶的张扬,根的坚固,与自然的融合想到了人生的坚守与理想。诗人用陌生化使得平凡的景物重新唤起读者的激情,中和了日常语言和生活经验给我们造成的感觉的钝化。再比如三毛另外一段文字“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如童谣一般的语言,结合作者的情思,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一下子直击读者的心灵,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心路历程,恍惚间回到了稚嫩童年时,回到了懵懂少年时,一个梦一样的,我们就那样成长了。多少惆怅与不舍,多少留恋与欢欣,都随着作者的笔墨的流淌回到了我们的心田。如果没有作者对语言的提炼,没有那样敏感的对语言的把握度,我们是不可能脱离现实语境,去领略美丽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想象和回忆空间的。
所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对语法规则的偏离,通过设喻、象征、意象拼合、跳跃等手法造成一定的语言变化,从而使诗歌语言在自成一体的生成和变幻的律动中展现出陌生化。文学语言一旦经过陌生化处理后,就不承担一般生活语言的意义,丧失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只有“诗学功能”,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冲击力,诗人笔下的陌生化处理的语言就成了“受阻的、扭曲的言语”。
诗人们一般总是通过颠倒语言习惯化表达的过程,使普通生活语言向文学化的语言、诗化语言,甚至艺术化的语言转化。通过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读者读起每一首优秀的诗篇,总会浮想联翩,鲜活生动、含英咀华、回味无穷。所以,诗歌语言要创新,就一定要用好语言的陌生化手法,诗歌的意蕴丰富,构成丰厚的时空结构层与心理结构层,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的创作感染读者,我们对诗歌的品读因这陌生化的美觉体验,给我们的审美心理增添的新奇感和惊艳感,从而触动我们,感化我们。好的诗歌一般会用较少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涵,通过省略、移位、联想等方式,使语言陌生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我们往往就是从那意境朦胧的或许有些不合常理的语词组合中领略到那人人心中皆有,却是人人笔下皆无的奇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