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令人深受启发的素质教育案例。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突破,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流。然而现实中的素质教育除了课外活动就是棋琴书画,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就会减少学习时间和分散注意力,学习成绩势必会受影响,因而会遭到家长和学生的抵制。素质教育因此而容易流于口号,一些开展素质教育的学校常常会进退维谷,陷入两难境地。
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评价体系,尤其是高考录取标准缺乏综合素质考核指标。当分数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指标时,学生就忙于拼考分而没有动力来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在素质教育中普遍缺乏学习素质的重要元素,不能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出路,一是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增加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二是在素质教育中以学习素质为核心,只有学生的学习力得到足够的提升,才能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素质教育才会受欢迎。 因此,学习素质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什么是学习素质呢?所谓学习素质,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学,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高效学习,有务实的执行力,还会不断反思并加以提高。学习素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为学习力和学习效率。那么,实践中应该怎样去开展学习素质的教育呢?这是近几年来我研究的主要问题,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培训体系,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在我们研究所即将推出的网站上会对此进行系统介绍。这里,我们先通过对护蛋活动的解读来初探学习素质的理念和实践。
这个案例乍一看有点奇怪:同学们很浮躁,老师劝告无效,于是开展“保护蛋宝宝”活动,孩子们因此学会了感恩父母,学会了换位思考和呵护生命,变得更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这一切看似玄妙,似乎又很有道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护蛋活动真有那么神奇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的本质是在锻炼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持久关注一件事情的能力。持久地关注一件事,人就表现出对一件事情的责任心。处于对一件事情长期关注的状态,人就会显得沉静、细心和耐心,也就是不浮躁。呵护蛋宝宝,相当于呵护一个娇弱的小生命,由此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便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和艰辛,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为什么护蛋活动是学习素质的教育呢?因为它涉及行为动力、专注力和执行力。动力是内在行为动因;专注力是注意的专注力度,是动力的主观发挥;执行力是实现效果的客观力度。专注力和记忆力一样,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任何有成就的个人和组织,都有良好的专注力;而失败或者碌碌无为的个人和组织,都会表现得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通常学习力都比较强,首先表现为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专注力和执行力。
动力可分为外源和内源两种。外源动力是幼儿时代就表现出来的对与生存相关的重要事物的关注,它源于天性,发展于生命过程中的条件反射、操作反射等基本学习机制,进而衍生为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内源动力是孩童发展出一定的思维能力后通过好奇心展现出来的动力,这些动力的发挥会形成个人特有的兴趣分布。
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外源动力一般会自然持续,价值观会有所调整和转变;而作为内源动力的好奇和兴趣,则比较容易被后天的生活经历所改变。很多孩子不爱学习,不能专注于他们该专注的事情,一方面是他们的价值观和我们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先天的好奇心被单调刻板的应试教育所抑制和扼杀。他们的专注点因此停留在一些肤浅的兴趣上,比如玩耍、追星、游戏等。而对一些高级的认知活动,比如阅读、思考、讲演、解题、研讨、学习等,就难以表现出兴趣来。这在学习中会表现为不听话,或者即便听话也是应付。这些行为动力的问题,在学习中叫学习懈怠,在工作中叫工作懈怠。学习动力因素之外的内容不在此次的讨论范围。
这个新颖有趣的护蛋活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枯燥单调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生命激情,从而改变了他们漫不经心和被动应付的习惯性状态,让他们变得专注和清醒,变得认真、小心和关注结果,显示出高度的责任心。这是一种高质量、高绩效的行为状态。就像长期从事一项体育运动会增强人的某些体能特质一样,长期进行此类游戏训练也会改善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如果能把这样的游戏嫁接或引入学习活动中,让孩子们以这样鲜活的状态进行力所能及的学习和研究,必然会改善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素质。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呵护单词宝宝”游戏,上午教大家20个生词,在下午放学前检查看谁的“单词宝宝”存活率高。同样还可以玩“呵护数学难题宝宝”等游戏。此类活动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重大,属于学习素质教育的范畴。学习素质的教育,应该是目前教育困境的突破口。
教育的基本诉求,是教会学生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较高境界的教育,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现实中,大家为了拼考分而拼命让学生“加班加点”,却忘记或者不知道去从学习效率上挖潜力。长期超负荷的学习,已经在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误导他们的价值观,消磨和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更遑论创新力。这样的教育,从动机、目标到手段和方法,都已经误入歧途。
中国教育,急需一场以提升学习力和创新力为诉求的全面的教育改革,从系统行为的五个环节(目的、目标、计划、执行、调控)上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进。在教育目的上回归教育的真意,以帮助学生个性化地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基本目的,摒弃以招到好学生为荣、为名校的势利价值观,不以教“好学生”为荣,而是以“教好学生”为荣。在教育目标上摆脱单一的评价体系,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以实现人才的素质化和多元化。在教育方法上摆脱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关注效果,再通过科学的监控和调整来保证教育的实效。
学习力,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能力,而是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只有积极主动和正确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为名利而学习、被动式学习、应付式学习、用错误的方法学习,都会使学习力疲软,不可能产生创新激情。在应试教育中胜出的多是应试高手而非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是超越功利的主动学习者和探究者。
在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窒息学习力和缺乏学习力教育的内容,是中国难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原因。围绕学习力和创新力进行教育改革,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本栏责编 卢丽君)
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评价体系,尤其是高考录取标准缺乏综合素质考核指标。当分数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指标时,学生就忙于拼考分而没有动力来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在素质教育中普遍缺乏学习素质的重要元素,不能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出路,一是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增加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二是在素质教育中以学习素质为核心,只有学生的学习力得到足够的提升,才能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素质教育才会受欢迎。 因此,学习素质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什么是学习素质呢?所谓学习素质,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学,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高效学习,有务实的执行力,还会不断反思并加以提高。学习素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为学习力和学习效率。那么,实践中应该怎样去开展学习素质的教育呢?这是近几年来我研究的主要问题,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培训体系,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在我们研究所即将推出的网站上会对此进行系统介绍。这里,我们先通过对护蛋活动的解读来初探学习素质的理念和实践。
这个案例乍一看有点奇怪:同学们很浮躁,老师劝告无效,于是开展“保护蛋宝宝”活动,孩子们因此学会了感恩父母,学会了换位思考和呵护生命,变得更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这一切看似玄妙,似乎又很有道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护蛋活动真有那么神奇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的本质是在锻炼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持久关注一件事情的能力。持久地关注一件事,人就表现出对一件事情的责任心。处于对一件事情长期关注的状态,人就会显得沉静、细心和耐心,也就是不浮躁。呵护蛋宝宝,相当于呵护一个娇弱的小生命,由此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便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和艰辛,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为什么护蛋活动是学习素质的教育呢?因为它涉及行为动力、专注力和执行力。动力是内在行为动因;专注力是注意的专注力度,是动力的主观发挥;执行力是实现效果的客观力度。专注力和记忆力一样,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任何有成就的个人和组织,都有良好的专注力;而失败或者碌碌无为的个人和组织,都会表现得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通常学习力都比较强,首先表现为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专注力和执行力。
动力可分为外源和内源两种。外源动力是幼儿时代就表现出来的对与生存相关的重要事物的关注,它源于天性,发展于生命过程中的条件反射、操作反射等基本学习机制,进而衍生为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内源动力是孩童发展出一定的思维能力后通过好奇心展现出来的动力,这些动力的发挥会形成个人特有的兴趣分布。
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外源动力一般会自然持续,价值观会有所调整和转变;而作为内源动力的好奇和兴趣,则比较容易被后天的生活经历所改变。很多孩子不爱学习,不能专注于他们该专注的事情,一方面是他们的价值观和我们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先天的好奇心被单调刻板的应试教育所抑制和扼杀。他们的专注点因此停留在一些肤浅的兴趣上,比如玩耍、追星、游戏等。而对一些高级的认知活动,比如阅读、思考、讲演、解题、研讨、学习等,就难以表现出兴趣来。这在学习中会表现为不听话,或者即便听话也是应付。这些行为动力的问题,在学习中叫学习懈怠,在工作中叫工作懈怠。学习动力因素之外的内容不在此次的讨论范围。
这个新颖有趣的护蛋活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枯燥单调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生命激情,从而改变了他们漫不经心和被动应付的习惯性状态,让他们变得专注和清醒,变得认真、小心和关注结果,显示出高度的责任心。这是一种高质量、高绩效的行为状态。就像长期从事一项体育运动会增强人的某些体能特质一样,长期进行此类游戏训练也会改善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如果能把这样的游戏嫁接或引入学习活动中,让孩子们以这样鲜活的状态进行力所能及的学习和研究,必然会改善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素质。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呵护单词宝宝”游戏,上午教大家20个生词,在下午放学前检查看谁的“单词宝宝”存活率高。同样还可以玩“呵护数学难题宝宝”等游戏。此类活动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重大,属于学习素质教育的范畴。学习素质的教育,应该是目前教育困境的突破口。
教育的基本诉求,是教会学生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较高境界的教育,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现实中,大家为了拼考分而拼命让学生“加班加点”,却忘记或者不知道去从学习效率上挖潜力。长期超负荷的学习,已经在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误导他们的价值观,消磨和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更遑论创新力。这样的教育,从动机、目标到手段和方法,都已经误入歧途。
中国教育,急需一场以提升学习力和创新力为诉求的全面的教育改革,从系统行为的五个环节(目的、目标、计划、执行、调控)上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进。在教育目的上回归教育的真意,以帮助学生个性化地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基本目的,摒弃以招到好学生为荣、为名校的势利价值观,不以教“好学生”为荣,而是以“教好学生”为荣。在教育目标上摆脱单一的评价体系,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以实现人才的素质化和多元化。在教育方法上摆脱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关注效果,再通过科学的监控和调整来保证教育的实效。
学习力,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能力,而是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只有积极主动和正确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为名利而学习、被动式学习、应付式学习、用错误的方法学习,都会使学习力疲软,不可能产生创新激情。在应试教育中胜出的多是应试高手而非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是超越功利的主动学习者和探究者。
在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窒息学习力和缺乏学习力教育的内容,是中国难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原因。围绕学习力和创新力进行教育改革,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