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刚进六月,天气就成了炎热的夏天。市里的一位离休老干部来到我的办公室,交给我厚厚的一沓文印好的资料,说是襄汾县赵盾故里的几位老者托他转交的,并邀请我能到他们村去看看,渴望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保护好村里的古迹遗址。近几年我没有少去襄汾,也没有少写襄汾。我写过丁村,写过陶寺,写过汾城,襄汾文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觉得襄汾文化凝结着临汾文化的精魂,有效地保护和开发襄汾文化,无疑就是光大临汾文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对于赵盾故里,我还是比较陌生的,第一次听说是在襄汾。
翻阅着手头的资料,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阵阵历史文化的涟漪。赵盾对于我来说不算陌生,因为他的缘故,才使中外戏剧舞台有了一出千古悲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的悲剧没有发生在他身上,但起因却在他那里。
公元前579年,也就是晋景公十七年,晋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其时,赵朔是晋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朝执掌国政,兄弟赵同、赵括也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共同侍奉晋景公。晋景公喜欢游猎饮酒,疏于过问国事,这便与忠心为国的赵氏家庭发生了矛盾。此时,奸臣屠岸贾得宠了,他当了司寇,掌握了晋国的宰杀大权。晋景公和屠岸贾一拍即合,当下议定翦灭赵族。
要灭除赵氏家族,总该有个罪名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屠岸贾找到的罪名是“赵盾弑君”。说的是晋襄公逝前将世子托付给了赵盾,他兢兢业业,总理朝政,支撑了晋国,也延续了晋国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但是,晋灵公却是个顽劣之徒。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么写他:“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意思是晋灵公长大了,奢侈腐化,大兴土木,他站在楼台上用弹弓射打路人。路人抱头鼠窜,他则狂浪大笑。
赵盾只得出面奏请君主改过,晋灵公非但不听,而且产生了怨恨,就想把这位碍手碍脚的大臣杀掉!
晋灵公选了个刺客去杀赵盾。趁天色未明,刺客翻墙而过,潜藏进下宫中,也就是赵盾府里。天色未亮,就见赵家庭堂灯光通明,家人已在预备车马,赵盾早已穿好朝服,端坐阅卷,只待天亮上朝议事。刺客不忍杀他,碰死在院中的一棵大槐树上了。
没有刺死赵盾,晋灵公当然不甘就此罢休。他竟然想出个杀人不用刀的毒计。他仿照赵盾的模样绑缚了一个草人,在草人的胸腹中放上了新鲜的肉,训练一只恶犬上前扑咬草人,挖开腹肚便吃到了肉。这一日赵盾上朝,恶犬猛窜过来。见他与那草人相仿,就直扑而来。眼看转眼功夫赵盾就有杀身之祸,危险极了!多亏一位武士仗义相救,杀了恶犬,保护赵盾逃出宫来。都城待不下去了,赵盾只好潜逃到边塞小村。时间不长,赵盾的从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才被迎回宫中,继续总理朝政,并且立了新君晋成公。
屠岸贾以“赵盾弑君”为由要翦灭赵族,显然不是得力的罪名。此时,赵盾早死了,赵盾拥立的晋成公也死了,晋景公在位也17年了。隔了这么长时间,再清算历史陈账,而且让他的后代承担罪过怎么也说不过去。大臣韩厥头一个站出来反对。可惜反对也是枉然,晋景公同意了,大臣怎么挡得住?阻挡不成,韩厥赶紧来到赵家,将这个密谋透露给赵朔,劝他赶紧逃出躲避灾祸。岂料赵朔不逃,他认为父亲已担了弑君的恶名,要是自己逃走名声更坏,竟然甘愿去死!好在赵朔还想为赵家留下点骨血,好在他的夫人身怀有孕,好在夫人又是晋成公的女儿,当即同韩厥商定让夫人躲进宫去生产,请韩厥庇佑孤儿成人。若真生个男儿,就叫赵武,好为赵家报仇雪恨。
第二天,屠岸贾率兵包围了赵家,赵族老小,没有一人逃过了血光之灾。据说,尸横堂户,血浸庭阶,惨不忍睹。多少年后司马迁也不堪回首这触目惊心的灾难,只一笔带过:“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还算赵家有幸,赵朔夫人庄姬生了个男孩,对外谎称是个女儿,已经死了。屠岸贾哪里会轻易相信,只恨不能斩草除根,在宫中没有搜到,便通令悬赏,检举孤儿者,重赏千金;知情不报者,与窝藏者同罪,一旦查出,斩杀全家。孤儿闹得都城中人心惶惶。
最为惶恐不安的是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他们都不愿赵家这么灭族,密聚一室商量救助孤儿的办法。程婴愿意为救助孤儿献出自家的婴儿,公孙杵臼则乐意舍生成仁。当然,要从宫中救出孤儿,还离不开韩厥。
密谋成计,程婴前去告发,屠岸贾立即让他带路前往首阳山搜捕。孤儿被屠岸贾摔死了,公孙杵臼也被乱棍打死。屠岸贾长出一口气,松心了。
岂知,这个孤儿是程婴的儿子,而这真正的孤儿此时趁着宫中松懈被韩厥带了出来。
之后,程婴携带孤儿赵武远离闹市,躲进了荒山。15年后,趁晋景公生病,韩厥奏说是因为灭除立过大功的家族所致。晋景公猛然醒悟,准许赵武还朝继承赵家祖爵。孤儿赵武还朝后,得到晋景公的同意,攻灭了屠岸贾一家。
这就是名扬中外的《赵氏孤儿》。我熟悉这个戏剧,熟悉这段历史,但不知道这慷慨悲壮的故事就发生在临汾辖域的襄汾!我急切地想做一次历史文化的探访。
次日,骄阳当空,热风裹身,我已站在东汾阳村了。新到任的襄汾县代县长张金凤陪同我来到村门东口,这里耸着一块碑石,上刻“晋上大夫赵宣子故里”的大字,村中老者赵祖鼎先生介绍,从刀刻之法看,这像是一尊唐代碑石。看完碑石,走向村门,古旧的门楼虽然只剩下门洞了,但额上的大字仍然十分清晰:赵宣孟故里。我们知道,赵宣子和赵宣孟都是赵盾去世后的谥号。这些文物和遗址说明,东汾阳就是赵盾的故里。
看罢东汾阳的西门楼,以及被日本鬼子焚烧后的赵家祠堂遗址,我们来到了西汾阳。穿村而过,来到村南。广阔的田野上隆起了几个葱绿的土丘,一座土丘前高耸着一座碑楼,迈步而前,仔细观看,正是赵盾故墓。在他的墓侧,是他父亲赵衰的墓冢。站在这些坟丘之间,不由人心生诸多感慨。赵盾之所以成为晋国重臣,是因为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赵衰之所以成为晋国重臣,是因为他的智慧成就了重耳。在重耳逃国的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抛家弃舍,相伴重耳流离失所19年啊!归国后,重耳继位,成为后世子孙敬仰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那其中也渗透了他的智慧心血呀!赵家,在晋国历史上,在晋国兴盛上,写下过光彩照人的一笔。或许正是这样,在蒙受血光之灾的险要关头,会有人出来舍子换孤,舍身救孤,才为赵家留下一根孤苗。
不,应该说是一棵参天大树!穿过历史的云烟,我凭眺赵武的足迹。这个赵武没有辜负众人的厚望。据《左传》记载,他辅佐晋国继续称霸,两次会合诸侯,三次会合大夫,使齐国、狄人归服,华夏东方安宁,而且还平定了秦国造成的动乱。可以说,他无愧于赵氏门庭,又光大了晋国霸业。
踏着坟丘的芳草,环顾四周的田地,收过麦子的地里留着金色的麦茬,而旁边的畦垅蓬勃着秋庄稼的嫩绿。在无边的绿意间,我看到几个朦胧的村庄。问及村人,每一个都带有赵字:赵雄、赵豹、北赵、南赵、大赵、小赵,当然还有这些村庄簇拥的镇子——赵康。很显然,足下的土地曾经是赵氏家族的封地。
无数个赵字凝聚一起,形成合力,促使我的思绪跨越千载,追忆史事。我的思绪锁定在三家分晋了。分晋的关键则发轫于赵家。其时,赵家今非昔比,土地早就扩张出了今襄汾故地,向北到了晋阳,向东到了邯郸。晋阳已成为他们的辖域的一个重要城市。赵家虽大,相对于智伯家就要逊色了,因为智伯主持着国家大政。衰弱的晋哀公大权旁落,任由智伯摆布。智伯摆布得了君主,当然不把卿大夫放在眼中,于是就出个歪点子向各家讨要土地。魏桓子给了,韩康子给了,到赵襄子这儿却碰了钉子。智伯便动员魏、韩两家一起包围了赵家的晋阳城。赵家人缘很好,城中百姓同仇敌忾,英勇抗击,弄得他们围城三年没法攻破。这时候,智伯生出个恶主意,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中大水三尺,百姓悬釜为炊,却没一人抱怨。危难时刻赵襄子派谋士张孟谈潜出城去劝说韩、魏两家,既然晋水能灌晋阳城,那么平水岂不是可以灌平阳,汾水岂不是可以灌安邑?平阳是韩家的主要城市,安邑是魏家的主要城市,两家幡然猛醒,与赵家同心协力消灭了智伯。在历史上这就是三家分晋的起点,也是战国时期的开始,一部《资治通鉴》正是从这里写起的。
三家分晋后,晋国由一个国家分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而且,都是忝列战国七雄的强国。赵国将晋阳作为都城,辐射周边,向外拓展,67年后将都城迁到了邯郸。《山西通史大事编年》一书记载:公元前386年,即赵敬侯赵章元年,“本年赵国开始以邯郸为国都。”又过了61年,赵武灵王继位,他大胆进行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更是让赵国以强盛彪炳史册。
回眸那久远的辉煌,注目身边的村落,我止不住又一次回味起司马迁的《史记》来,《史记》中《赵世家第十三》系统记述了赵家立业建国的史实:赵家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为周穆王驾车的造父,可以追溯到弃周幽王而去的叔带,但由于叔带到了晋国,事奉晋文侯,才使赵氏在这里落地生根。生根就要发芽,发芽就要长大,尽管其中有狂风暴雨的摧折,赵氏孤儿几乎夭折,赵家几乎断代,然而,毕竟天不灭赵,赵武又撑起一片绿荫,这片绿荫逐渐增大,才有了三家分晋的赵国。此时,一个意念突然形成了:赵盾故里,东汾阳,以及周边的赵姓村落,这里不正是赵氏家族的发祥之地吗?这里不正是赵国的源头吗?古人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想想下宫之难的腥风血雨,想想赵氏孤儿的千秋悲歌,那燕赵的悲壮之士莫不是从这里散落出去的种籽?
历史的探访,往往让人热血沸腾。此刻,虽然烈日如火,炙烤大地,但是,也阻止不了我的继续追寻。我向赵康古城走去,那里曾哺育了强大的晋国,哺育了春秋霸主,无疑也是孕育赵国的摇篮。我希望在这里打捞更多的记忆,鲜活更多的历史,让这记忆、这历史,成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
(作者系中共山西临汾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作协会员)
翻阅着手头的资料,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阵阵历史文化的涟漪。赵盾对于我来说不算陌生,因为他的缘故,才使中外戏剧舞台有了一出千古悲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的悲剧没有发生在他身上,但起因却在他那里。
公元前579年,也就是晋景公十七年,晋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其时,赵朔是晋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朝执掌国政,兄弟赵同、赵括也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共同侍奉晋景公。晋景公喜欢游猎饮酒,疏于过问国事,这便与忠心为国的赵氏家庭发生了矛盾。此时,奸臣屠岸贾得宠了,他当了司寇,掌握了晋国的宰杀大权。晋景公和屠岸贾一拍即合,当下议定翦灭赵族。
要灭除赵氏家族,总该有个罪名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屠岸贾找到的罪名是“赵盾弑君”。说的是晋襄公逝前将世子托付给了赵盾,他兢兢业业,总理朝政,支撑了晋国,也延续了晋国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但是,晋灵公却是个顽劣之徒。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么写他:“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意思是晋灵公长大了,奢侈腐化,大兴土木,他站在楼台上用弹弓射打路人。路人抱头鼠窜,他则狂浪大笑。
赵盾只得出面奏请君主改过,晋灵公非但不听,而且产生了怨恨,就想把这位碍手碍脚的大臣杀掉!
晋灵公选了个刺客去杀赵盾。趁天色未明,刺客翻墙而过,潜藏进下宫中,也就是赵盾府里。天色未亮,就见赵家庭堂灯光通明,家人已在预备车马,赵盾早已穿好朝服,端坐阅卷,只待天亮上朝议事。刺客不忍杀他,碰死在院中的一棵大槐树上了。
没有刺死赵盾,晋灵公当然不甘就此罢休。他竟然想出个杀人不用刀的毒计。他仿照赵盾的模样绑缚了一个草人,在草人的胸腹中放上了新鲜的肉,训练一只恶犬上前扑咬草人,挖开腹肚便吃到了肉。这一日赵盾上朝,恶犬猛窜过来。见他与那草人相仿,就直扑而来。眼看转眼功夫赵盾就有杀身之祸,危险极了!多亏一位武士仗义相救,杀了恶犬,保护赵盾逃出宫来。都城待不下去了,赵盾只好潜逃到边塞小村。时间不长,赵盾的从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才被迎回宫中,继续总理朝政,并且立了新君晋成公。
屠岸贾以“赵盾弑君”为由要翦灭赵族,显然不是得力的罪名。此时,赵盾早死了,赵盾拥立的晋成公也死了,晋景公在位也17年了。隔了这么长时间,再清算历史陈账,而且让他的后代承担罪过怎么也说不过去。大臣韩厥头一个站出来反对。可惜反对也是枉然,晋景公同意了,大臣怎么挡得住?阻挡不成,韩厥赶紧来到赵家,将这个密谋透露给赵朔,劝他赶紧逃出躲避灾祸。岂料赵朔不逃,他认为父亲已担了弑君的恶名,要是自己逃走名声更坏,竟然甘愿去死!好在赵朔还想为赵家留下点骨血,好在他的夫人身怀有孕,好在夫人又是晋成公的女儿,当即同韩厥商定让夫人躲进宫去生产,请韩厥庇佑孤儿成人。若真生个男儿,就叫赵武,好为赵家报仇雪恨。
第二天,屠岸贾率兵包围了赵家,赵族老小,没有一人逃过了血光之灾。据说,尸横堂户,血浸庭阶,惨不忍睹。多少年后司马迁也不堪回首这触目惊心的灾难,只一笔带过:“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还算赵家有幸,赵朔夫人庄姬生了个男孩,对外谎称是个女儿,已经死了。屠岸贾哪里会轻易相信,只恨不能斩草除根,在宫中没有搜到,便通令悬赏,检举孤儿者,重赏千金;知情不报者,与窝藏者同罪,一旦查出,斩杀全家。孤儿闹得都城中人心惶惶。
最为惶恐不安的是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他们都不愿赵家这么灭族,密聚一室商量救助孤儿的办法。程婴愿意为救助孤儿献出自家的婴儿,公孙杵臼则乐意舍生成仁。当然,要从宫中救出孤儿,还离不开韩厥。
密谋成计,程婴前去告发,屠岸贾立即让他带路前往首阳山搜捕。孤儿被屠岸贾摔死了,公孙杵臼也被乱棍打死。屠岸贾长出一口气,松心了。
岂知,这个孤儿是程婴的儿子,而这真正的孤儿此时趁着宫中松懈被韩厥带了出来。
之后,程婴携带孤儿赵武远离闹市,躲进了荒山。15年后,趁晋景公生病,韩厥奏说是因为灭除立过大功的家族所致。晋景公猛然醒悟,准许赵武还朝继承赵家祖爵。孤儿赵武还朝后,得到晋景公的同意,攻灭了屠岸贾一家。
这就是名扬中外的《赵氏孤儿》。我熟悉这个戏剧,熟悉这段历史,但不知道这慷慨悲壮的故事就发生在临汾辖域的襄汾!我急切地想做一次历史文化的探访。
次日,骄阳当空,热风裹身,我已站在东汾阳村了。新到任的襄汾县代县长张金凤陪同我来到村门东口,这里耸着一块碑石,上刻“晋上大夫赵宣子故里”的大字,村中老者赵祖鼎先生介绍,从刀刻之法看,这像是一尊唐代碑石。看完碑石,走向村门,古旧的门楼虽然只剩下门洞了,但额上的大字仍然十分清晰:赵宣孟故里。我们知道,赵宣子和赵宣孟都是赵盾去世后的谥号。这些文物和遗址说明,东汾阳就是赵盾的故里。
看罢东汾阳的西门楼,以及被日本鬼子焚烧后的赵家祠堂遗址,我们来到了西汾阳。穿村而过,来到村南。广阔的田野上隆起了几个葱绿的土丘,一座土丘前高耸着一座碑楼,迈步而前,仔细观看,正是赵盾故墓。在他的墓侧,是他父亲赵衰的墓冢。站在这些坟丘之间,不由人心生诸多感慨。赵盾之所以成为晋国重臣,是因为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赵衰之所以成为晋国重臣,是因为他的智慧成就了重耳。在重耳逃国的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抛家弃舍,相伴重耳流离失所19年啊!归国后,重耳继位,成为后世子孙敬仰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那其中也渗透了他的智慧心血呀!赵家,在晋国历史上,在晋国兴盛上,写下过光彩照人的一笔。或许正是这样,在蒙受血光之灾的险要关头,会有人出来舍子换孤,舍身救孤,才为赵家留下一根孤苗。
不,应该说是一棵参天大树!穿过历史的云烟,我凭眺赵武的足迹。这个赵武没有辜负众人的厚望。据《左传》记载,他辅佐晋国继续称霸,两次会合诸侯,三次会合大夫,使齐国、狄人归服,华夏东方安宁,而且还平定了秦国造成的动乱。可以说,他无愧于赵氏门庭,又光大了晋国霸业。
踏着坟丘的芳草,环顾四周的田地,收过麦子的地里留着金色的麦茬,而旁边的畦垅蓬勃着秋庄稼的嫩绿。在无边的绿意间,我看到几个朦胧的村庄。问及村人,每一个都带有赵字:赵雄、赵豹、北赵、南赵、大赵、小赵,当然还有这些村庄簇拥的镇子——赵康。很显然,足下的土地曾经是赵氏家族的封地。
无数个赵字凝聚一起,形成合力,促使我的思绪跨越千载,追忆史事。我的思绪锁定在三家分晋了。分晋的关键则发轫于赵家。其时,赵家今非昔比,土地早就扩张出了今襄汾故地,向北到了晋阳,向东到了邯郸。晋阳已成为他们的辖域的一个重要城市。赵家虽大,相对于智伯家就要逊色了,因为智伯主持着国家大政。衰弱的晋哀公大权旁落,任由智伯摆布。智伯摆布得了君主,当然不把卿大夫放在眼中,于是就出个歪点子向各家讨要土地。魏桓子给了,韩康子给了,到赵襄子这儿却碰了钉子。智伯便动员魏、韩两家一起包围了赵家的晋阳城。赵家人缘很好,城中百姓同仇敌忾,英勇抗击,弄得他们围城三年没法攻破。这时候,智伯生出个恶主意,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中大水三尺,百姓悬釜为炊,却没一人抱怨。危难时刻赵襄子派谋士张孟谈潜出城去劝说韩、魏两家,既然晋水能灌晋阳城,那么平水岂不是可以灌平阳,汾水岂不是可以灌安邑?平阳是韩家的主要城市,安邑是魏家的主要城市,两家幡然猛醒,与赵家同心协力消灭了智伯。在历史上这就是三家分晋的起点,也是战国时期的开始,一部《资治通鉴》正是从这里写起的。
三家分晋后,晋国由一个国家分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而且,都是忝列战国七雄的强国。赵国将晋阳作为都城,辐射周边,向外拓展,67年后将都城迁到了邯郸。《山西通史大事编年》一书记载:公元前386年,即赵敬侯赵章元年,“本年赵国开始以邯郸为国都。”又过了61年,赵武灵王继位,他大胆进行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更是让赵国以强盛彪炳史册。
回眸那久远的辉煌,注目身边的村落,我止不住又一次回味起司马迁的《史记》来,《史记》中《赵世家第十三》系统记述了赵家立业建国的史实:赵家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为周穆王驾车的造父,可以追溯到弃周幽王而去的叔带,但由于叔带到了晋国,事奉晋文侯,才使赵氏在这里落地生根。生根就要发芽,发芽就要长大,尽管其中有狂风暴雨的摧折,赵氏孤儿几乎夭折,赵家几乎断代,然而,毕竟天不灭赵,赵武又撑起一片绿荫,这片绿荫逐渐增大,才有了三家分晋的赵国。此时,一个意念突然形成了:赵盾故里,东汾阳,以及周边的赵姓村落,这里不正是赵氏家族的发祥之地吗?这里不正是赵国的源头吗?古人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想想下宫之难的腥风血雨,想想赵氏孤儿的千秋悲歌,那燕赵的悲壮之士莫不是从这里散落出去的种籽?
历史的探访,往往让人热血沸腾。此刻,虽然烈日如火,炙烤大地,但是,也阻止不了我的继续追寻。我向赵康古城走去,那里曾哺育了强大的晋国,哺育了春秋霸主,无疑也是孕育赵国的摇篮。我希望在这里打捞更多的记忆,鲜活更多的历史,让这记忆、这历史,成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
(作者系中共山西临汾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