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青山脚下,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作者在这段话中对王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王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关键词】内蒙访古;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和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脂脂,匈奴君主正妻的称号)。呼韩邪死,其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好关系曾起了一定作用。昭君出塞事,最早见于《汉书》之《元帝纪》《匈奴专》。史书中称他是自愿去的,意在“和藩”,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所以少悲凉。同时也无“案图召幸”和“画工弃市”之说。这些当是随后民间附会上来的。传说,元帝命画工毛延寿为宫女画像,她因不肯贿赂,被图为丑。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汉书·元帝纪第九》:“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仪,既伏其辜,虖韩邪单于,乡慕礼仪,复修朝贺礼之力,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詔掖庭王嫱为阏氏。’”
《资治通鉴·汉记二十一》所述基本相同:“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享。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按史书所载,王昭君远嫁匈奴是汉朝和亲政策的产物,其实汉朝那时还很强盛,汉匈关系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好的时期。《汉 书·匈奴传》记述:汉高祖被围于白登(山西大同县东),用计突围,冒顿引兵退。汉自次用羁縻之策,专趋重于和亲。使主张和亲的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约为兄弟以和亲。景帝时复与匈奴和亲,无大寇。武帝征伐,与匈奴绝和亲。战事遂起,汉兵屡出,于是漠南无王庭。至宣帝时,大发关东轻锐士,凡五将军,岳十余万骑出塞,匈奴迭为汉创,势已不振,而内部又发生变乱,分立为五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东犂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争,均为呼韩邪单于所并。不久,呼韩邪单于兄屠吾斯,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兄弟相争,呼韩邪单于战败,遂款塞入朝与汉。自此匈奴臣服于汉。至王莽时始隔绝。和亲政策自高帝时倡议,一直沿用。
与王昭君有关的事在《汉书·匈奴传下》记述:“乌珠留单于立二十一岁,建国五年死。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即 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欲与中国和亲。”“天凤元年……和亲侯王歙者,王昭君兄子也。歙弟骑都尉展德侯飒使匈奴,贺单于初立”。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画工弃市》述昭君和蕃事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这篇小说虽只是粗陈梗概,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王昭君独立特行,使她的美丽带有一种凛然高洁的品格。她很快从这个故事中凸显出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咏赞的对象。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数十首诗“咏明妃”,晋石崇《王明君》中云:“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诗中所述不超出《汉书·匈奴传》的记载,从东汉以来,西北边地,“胡汉”杂处,至石崇的时代,政府对边地外族已无控制力量,“胡汉”关系成为政治上的大问题。昭君故事在这时被人注意不是偶然的。唐李白《昭君怨》“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安石《明妃曲》格调悲凉,哀怨缠绵,昭君成了忍辱苟活的薄名佳人形象。南朝江淹《恨赋》:“明妃已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无绝兮异城。”南宋词人姜夔咏梅名作《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而元杂剧《汉宫秋》(马致远)则是这一题材的集大成者。到了此时,王昭君已然是一个凝结着古代人民审美理想的形象,她具有不甘忍受封建礼教和专制统治压迫而不惜远嫁匈奴的抗争性格。今人翦伯赞《游昭君墓六首》(其一)云:“汉赋雄阁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诗中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和亲的积极意义,认为和亲总比战争好,西北边地有了难得的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时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如今,青冢(即昭君墓)在大青山南麓有十多个。世人称青冢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诚如作者所说,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王昭君,这位在封建专制时代独立特行、凛然高洁的奇女子,毅然穿过历史云烟,行走在哀怨凄婉而又美丽动人的传说之中。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内蒙访古;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和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脂脂,匈奴君主正妻的称号)。呼韩邪死,其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好关系曾起了一定作用。昭君出塞事,最早见于《汉书》之《元帝纪》《匈奴专》。史书中称他是自愿去的,意在“和藩”,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所以少悲凉。同时也无“案图召幸”和“画工弃市”之说。这些当是随后民间附会上来的。传说,元帝命画工毛延寿为宫女画像,她因不肯贿赂,被图为丑。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汉书·元帝纪第九》:“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仪,既伏其辜,虖韩邪单于,乡慕礼仪,复修朝贺礼之力,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詔掖庭王嫱为阏氏。’”
《资治通鉴·汉记二十一》所述基本相同:“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享。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按史书所载,王昭君远嫁匈奴是汉朝和亲政策的产物,其实汉朝那时还很强盛,汉匈关系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好的时期。《汉 书·匈奴传》记述:汉高祖被围于白登(山西大同县东),用计突围,冒顿引兵退。汉自次用羁縻之策,专趋重于和亲。使主张和亲的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约为兄弟以和亲。景帝时复与匈奴和亲,无大寇。武帝征伐,与匈奴绝和亲。战事遂起,汉兵屡出,于是漠南无王庭。至宣帝时,大发关东轻锐士,凡五将军,岳十余万骑出塞,匈奴迭为汉创,势已不振,而内部又发生变乱,分立为五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东犂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争,均为呼韩邪单于所并。不久,呼韩邪单于兄屠吾斯,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兄弟相争,呼韩邪单于战败,遂款塞入朝与汉。自此匈奴臣服于汉。至王莽时始隔绝。和亲政策自高帝时倡议,一直沿用。
与王昭君有关的事在《汉书·匈奴传下》记述:“乌珠留单于立二十一岁,建国五年死。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即 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欲与中国和亲。”“天凤元年……和亲侯王歙者,王昭君兄子也。歙弟骑都尉展德侯飒使匈奴,贺单于初立”。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画工弃市》述昭君和蕃事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这篇小说虽只是粗陈梗概,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王昭君独立特行,使她的美丽带有一种凛然高洁的品格。她很快从这个故事中凸显出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咏赞的对象。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数十首诗“咏明妃”,晋石崇《王明君》中云:“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诗中所述不超出《汉书·匈奴传》的记载,从东汉以来,西北边地,“胡汉”杂处,至石崇的时代,政府对边地外族已无控制力量,“胡汉”关系成为政治上的大问题。昭君故事在这时被人注意不是偶然的。唐李白《昭君怨》“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安石《明妃曲》格调悲凉,哀怨缠绵,昭君成了忍辱苟活的薄名佳人形象。南朝江淹《恨赋》:“明妃已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无绝兮异城。”南宋词人姜夔咏梅名作《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而元杂剧《汉宫秋》(马致远)则是这一题材的集大成者。到了此时,王昭君已然是一个凝结着古代人民审美理想的形象,她具有不甘忍受封建礼教和专制统治压迫而不惜远嫁匈奴的抗争性格。今人翦伯赞《游昭君墓六首》(其一)云:“汉赋雄阁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诗中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和亲的积极意义,认为和亲总比战争好,西北边地有了难得的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时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如今,青冢(即昭君墓)在大青山南麓有十多个。世人称青冢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诚如作者所说,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王昭君,这位在封建专制时代独立特行、凛然高洁的奇女子,毅然穿过历史云烟,行走在哀怨凄婉而又美丽动人的传说之中。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