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论语文教学的重要属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学当有自己的属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官司缠身”:或争其性质,或议其现象,或论其方法,或辩其效果。种种讼司,概皆因认识不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下定义是认识一个事物比较好的方法。
  很多学科都有清晰的定义,唯独语文没有。且不论古代中国有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自“癸卯学制”萌生现代教育制度以来,至今逾百年,从《国语》《国文》到《语文》,未见有人给语文学科下过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定义,语文一直处于“不可道”的“无名”状态。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定义就如同没有身份。语文学科正是因此而被置于有“名”无
  “分”的尴尬境地,关于语文学科的很多争论也就陷入了“各言其是”的怪圈。
  《道德经》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蒙混不可言的“无名”之道,到各有特征、界限的“有名”之物,是认识事物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所谓“有名”,即事物的定义。一个具体事物的定义,总是能清楚地表明其性质与关系,界定其特征及与其他事物的界限,这就是事物的属性。
  语文教学是具体的、鲜活的,语文教学当有自己的重要属性。这既是认识论层面的,也是课程论方面的。吴忠豪先生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前言中指出:“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不能走出困境的关键问题,可能更多地要从课程论方面寻找原因所在,因此这些差异可能更加应该引起中国语文学界的高度关注。比如:语文课程形态……语文课程重点取向……”这就是告诉我们,当从“课程论方面”区别语文教学与泛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属性差异。
  二、对语文教学属性认识的偏误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至今15年,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其中有课程设置问题,有教材体系问题,有教学实践问题,等等。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个积极的导向,第一次清晰地给语文学科下了一个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定位非常准确,教材也做出了非常大的改变,语文教学专家、名师和一线教师也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冷静思考,语文教学仍有“拿着新船票,登昨日的旧客船”之虞。
  把语文教学比作“客船”,是因为很多教师虽然高举“生本”或“学本”大旗,但依旧“顽强”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这件事上面反客为主了。这恐怕是对“学生学”这一重要属性的忽视。
  语文教学有众多不可忽视的重要属性,如果认识不清,势必造成很多教学上的“怪象”“乱象”。比如:
  伪生本课堂。挂着“生本”的羊头,自己装成“导盲犬”,把学生当成“盲人”,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往自己挖好的坑里跳,其思想根源为“教师的集体无意识”。
  一味追求课堂的完整和完美。为此,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课间时间,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致命的障碍。
  高呼“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是公然的“反客为主”。
  文本细读过度。不仅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教材,也采用文本细读的思维教语文,生生地把“教语文”变成了“教教材”。
  上课没目标。教案上写着教学目标,教师心中却没有目标,上课随性发挥,个性十足。
  只见目标不见学生。一年级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教识字,二年级还是这样教;课标第三学段才要求学生写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有的教师却总让三、四年级的孩子写五六百字的文章。
  公开教学表演化。一有人听课,老师们都不会“说人话”了。
  在一波又一波的教改浪潮中,还出现了“数典忘祖”的怪现象,一味求新求创;面对教学明星,“邯郸学步”,以致无所适从,不知该“何去何从”……凡此种种,归根结底是对语文教学属性认识不够。
  三、语文教学有哪些重要属性
  在“学生学语文”的核心要义下,语文教学有哪些重要属性?怎样重构符合其属性的语文教学?“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的文章容易……光是批评抱怨不行,还要……多做建设性的工作”。以贾志敏、于永正、张化万等老一辈特级教师为代表的语文教学大师,以近60年的教学实践,从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学本质、教学关系、教学原点、教学道德、教学境界、教材变迁、教师素养和教学状态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学习的范例。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让“学生学语文”。怎么做?大师的课堂轻松、和谐、愉悦,有时候看似在忽悠学生,实则是为了在谈笑间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不忽悠学生。而有些教师,课堂上一本正经、有板有眼,看似不忽悠,其实,学生除了“跳坑”,什么都没学会,那是大忽悠。究其原因,是因为不明白语文教学“学生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切莫被花样迷了心性。故,欲教,先思学生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还要向老一辈学习坚守“教学道德”。什么样的教学道德?不为锦标,不为哗宠,更不为虚名,一心全在蒙童;当弃功利,师退,不以己彰,生进,不为显师;如人之有品德高下,课亦然。上品,浑然为生,师寻无踪;中者,师生互动,名师高徒,相得益彰;高徒出名师为下。
  正所谓“大道至简”。老一辈语文大师,如贾志敏老师,其课诚为上品。作为被《文汇报》喻为“中国作文教学教父”,以文风朴素、语言严谨闻名,曾多年在东方电视台客座主持的语言大师、语文教学大师,贾老师只在对教师的讲座中现身说法,告诉老师们语文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素养。在课堂上,贾老师全然不彰显自己,让人看到的是学生如何一点一点地进步起来,如何学会了学习语文。这是对语文课堂的敬畏,更是对学生“学习权”的敬畏。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务要做到“己退生进”。故,欲教,先思己退生进。   课堂有四层境界——“不似课”“似课”“乃课”“非课”。从课堂教学的要素来看,教学结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有这样的四层境界。
  所谓“不似课”,也就是根本不会上课的教师上出来的课,是“人在课外”。从结构上而言是毫无头绪,从教学语言上看是语无伦次,从教学方法上看是毫无章法,从教学效果上看是教和没教没区别。
  所谓“似课”,是初登讲坛的新教师上的课,是“课在人旁”,上起课来像模像样。从教学结构上看是有板有眼,从教学语言上看是有模有样,从教学方法上看是有招有式,从教学效果上看是学生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些。
  所谓“乃课”,是熟练教师、骨干教师的课。教学技艺娴熟,教学得法,身心投入,是“课在人中”。从教学结构上看是循序渐进,从教学语言上看是成竹在胸,从教学方法上看是实践习得,从教学效果上看是恋恋不舍。
  所谓“非课”,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人课合一,人在课中,课推人走,人随课动”。从教学结构上看是“形散神聚”,从教学语言上看是“春秋笔法”,从教学方法上看是“大雪无痕”,从教学效果上看是学生越学问题越多,甚至“虚怀若谷”“如饥似渴”。
  以上四种境界,我们最起码应该追求第三种,为了学生而上课,做到心无旁骛,不要太多为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牵绊。故,欲教,先思课之四境界。
  关于语文教学的特点,我有一句比较极端的判断——“工具性就是人文性”。这是我2008年给贾老师《卖鱼的人》一课作的课评。此话虽然有点极端,但也不是胡言乱语,依据就是朱光潜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语言是形式、内容、内涵三位一体的”。从逻辑上判断,在这个“三位一体”中,“形式”意义上的语言应该是“内容和内涵”这个“上层建筑”所依托的“经济基础”。
  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话题,有两个很经典的小故事。一个是关于姚明的。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有记者问姚明:“姚明,你准备什么时候回美国啊?”姚明正色道:“我纠正一下,不是回美国,是去美国。”姚明的这一纠正,一个“回”,一个“去”,是工具性的问题,但谁能说不是更加关乎人文性呢?
  另一个是关于夏衍的。夏老93岁的时候,病重住院。一日,病情突然恶化,工作人员说:“夏老,您别急,我去叫医生。”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夏老突然坐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叫道:“不是叫,是请!”言毕,倒身死去。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先生,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叫,是请”,当然是工具性的事,但不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意味吗?拿这两个故事说明问题,可能有人会说太具典型性,不足以说明一般性的问题。那么,老一辈语文教学大师的很多经典课例,则对语文课的这个特点的把握更具普遍意义。故,欲教,先思三位一体。
  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素养,我想,优秀的个人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切不可因为优秀的个人素养而迷失了自我。老一辈教学大师通过他们的教学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对语文的敏感力、学科操守、学科功力、教学智慧、治学态度等方面有所追求。
  而当语文教材在一次次教改、课改中发生改变时,当很多人为一些课文的去留争辩不休时,我想,我们是否应当记住这句话:“欲教,先思去来如一。”不管课程和教材怎么改变,在人类成长的历程里,语文是和我们的生命一起成长起来的。“语文是有形的,时而放浪形骸,啸傲山林;时而文质彬彬,形神兼美。语文是有神的,可感,可叹,可歌,可泣,可以兴观群怨。语文是有根的,关注人文,承载审美,关怀生命。”如此,便可以不变应万变。故,欲教,先思自身素养。
  关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状态,前面在教学境界中讲到“心无旁骛”,蔡邕《笔论》中的一句话:“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上课,不亦散也?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只要是人所为,境界高处,盖莫出此左右。然,目睹今之课堂,“迫于事者”多。虽执教者如师中之“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而这一切的思考,归根结底是指向语文教学的原点,就像“我是谁”这样的直指生命究竟的追问。我想每个人,只要经历了如同王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中所谓的“人生三境界”,必定能实现尼采所说的“精神三变”,也都能回到教学的原点,这样才不至于南辕北辙。故,欲教,先思自散怀抱。
  语文的教学原点在哪里?我想,应该就是“让学生学语文”,让学生在学会学语文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生命、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还得牢记陶行知的《教学合一》这篇文章。谨记陶先生的主张:“先生之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故,欲教,先思教学合一。
  四、如何重构理想的语文教学
  通过深刻反思,弄明白了语文是什么,语文要干什么,语文该怎么办以后,我们才能重构理想的语文教学。以个人之拙见,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本位的重构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言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到“行思不错位”——语文课不是内容学习,而是语言学习;做到“思维不错位”——课文理解不是先有结果再有过程,而是在语言学习和阅读时间的过程中,得出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结果;做到“教学形式不错位”——再巧妙的设计,那也是教师在教,我们应该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我有一个观点,如果有人评课说“徐老师你教得真好”,那是在骂我。我喜欢听“徐老师,学生学得真好”。我们还要做到“主体不错位”——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在此本位思考之下,语文课到底该干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不是学内容,内容不用学;不是学内容,内容很单薄;不是学内容,内容没甚用。小学六年,就那么300来篇课文,何况不是篇篇经典,背得再熟、学得再透、挖得再深,有多少价值?
  语文课要上什么?把课文当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同数学的例题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学的。例题需要尝试、操练,那是因为例题有典型性。语文课就是要把握语言范例,要把“教”变成“学”,让学生成为主人。把教学目标指向学生,让“会不会学”取代“学会了没”。   2.语文教学生命的重构
  语文教学是关乎生命成长的。200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博士论文《生命与语文》。在思考“语文是什么”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生命语文”的概念。这倒不是给语文贴标签,而是我认为语文学习是指向“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后来,在探索生命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中,我又发现,这三个维度的“生命”,还离不开第四个维度的“生命”——学习生命。而这四个维度的“生命”,又分为两个层面:学习生命和言语生命是物质基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上层建筑。教师教一辈子书,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知道语文教学是应关注这四个维度生命的。
  3.语文教学形象的重构
  语文教学的形象怎么建构?无非是要清楚,什么课型该是怎么样的。从学科角度来讲,我们庆幸现在没有“语思合科”这个概念了。要知道,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有些版本的语文教材,一、二年级不叫语文,而叫“语文·思想品德”。天知道为什么!
  但现在也有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历史课、科学课等等“四不像”的。这是从学科角度来看的。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形象。
  而从课型来看,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性学习课,也应该都有自己的面貌。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和言语实践中学习阅读和语言;小学的写作课不是作文课,是习作课,是学习写作,是在书面语言的操练中习得写作的思维和方法;口语交际课不是“听说训练课”,应该有真实的交际情境,除了言语操练,还有交际规范和礼仪;综合性学习课,形式上是综合的,但应该围绕“语文”这个主题!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把这些抓住了,语文课的各种课型的形象也就清晰了。
  4.语文教学意识的重构
  语文教学还应该建立起几种意识:
  (1)“学语文”的课程意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不停地问自己“语文是什么”,要始终清醒地告诉自己,“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教语文“课程”,不是教课本,要突出语言因素,要跟内容分析说再见。像《骆驼和羊》《荷叶圆圆》《棉花姑娘》《松鼠和风筝》等等,都是学语言、学阅读的典型课文。“学语文”要学什么?就是把“两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变成“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础习惯)。
  (2)“学生学”的生本意识。不是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就是“生本”。除了时间分配,还要考量有多少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学习任务,有多少是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教师“挖坑”给学生“跳”的。如果教师挖一个“坑”,挖得很深,学生半天“跳”不上来,那也要花时间啊。但这就不是“生本”了。
  (3)“求效果”的效率意识。怎样实现高效?采用目标倒逼机制。我在我们学校作集体备课调研时,调研的每一堂课,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做前测、后测。有了分析和比较,我们才能发现,教与不教不一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练习和评价要有一致性,少而精。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才真有效。
  5.语文教学备课的重构
  要建构理想的语文教学,从教师的工作程序来讲,无非是“教材解读、目标制定、教学设计、课堂操练(学习的实践)”。
  前三个方面,刚才涉及得比较多,而就学生的学习而言,课堂操练是很关键的。什么叫学习?“学”就是“模仿”,“习”就是“习得”。课文就是例子,例子就是拿来学的,而包括课堂练习和作业在内的阅读实践、言语实践,则是“习得”的过程。如何才能“习得”,需要有效的“操练”。因此,我对我们学校的教师说,那种应付检查的教案我不查你们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你们累,我也累,但是我们要为学生负责啊!教学检查,我主要查课堂练习。当然不是看学生做几道练习题,我要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教师应根据年段、单元训练重点以及文本的不同确定有效的实践内容。这种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操练,如阅读策略的实践操练,这些都要依托课文这个载体充分展开。
  备一堂课,教材解读准不准,目标定位准不准,教学设计合不合理,就看课堂操练,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
  6.语文教学评价的重构
  谈到语文教学的重构,绕不开教学评价。怎样评价一堂课?我看没有好坏之分。就像看国足踢球,再臭的球也是有技术成分的。课也一样,不能简单地用“好”“坏”的思维来评价。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重构,我们可以建构不同的评课维度。比如,从“学生学”的角度评课,从“教师教”的视角评课,还有从专题实践的角度评课,如:课堂教学与教学意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教学要素的视角的维度、特定教学活动的维度,等等。
  从不同的维度看课、评课,会更有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建构有效的本真的语文课堂,更大程度地避免因视角的狭隘而失之偏颇。
  7.语文教学策略的重构
  经常有人问,语文到底怎么教?这就牵涉到策略层面的问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很多,但根据我对语文大师和名家的教学分析,以及自己的教学心得,归结起来,无非三个方面:一是“立足工具性”,二是“回归生活性”,三是“走向综合性”。
  8.语文教师素养的重构
  要重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素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无非两个方面:
  一是“平和与深沉”。老一辈语文教学大师就是在课堂上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师者应该要平和、深沉,要善于发现,根在语文,成在细节,质在无华,功在严谨。
  二是“内质美与外现美”,也就是所谓的“秀外慧中”。不是要你有多漂亮,就像我这“光脑壳”,不会有人说我漂亮。但很多教师,往课堂上一站,或者和人一对话,再或者信手写几个字,人家就会说,“你就是老师,老师就是这样的”。你在上课堂,也能“镇得住”学生,下了课,也有学生愿意跟在屁股后头。为什么?秀外慧中。人家就是喜欢你呗!
  当然,谁也不是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更不是天生就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数学出身的校长听了我的课以后,就曾告诉我:你不适合教语文,还是趁早改行教数学吧。于是,我暗下决心努力修炼,钻研教学,不断地实践、反思、行动、研究,现在也算是一个较为合格的语文教师了。
  这过程,说起来简单,但也要经历“十年磨一剑”。我最早出版的几本书《生命与语文》《生命语文课堂与讲坛》《语文十年》《语文百日谈》和《〈红楼梦〉青少年读本》就是工作第十个年头以后的事情了,后来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文章,每年数十次公开课、报告,乃至多次全国赛课获大奖,甚至以区区小学教师之身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些,都是基于对语文和课堂的正确认识,反复实践、反思、积累的结果。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日前,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评审,山西鸿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182家企业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Recently, a total of 182
如果说书是精神的食粮,那么思考就是肠胃,光吃进去不吸收,则毫无益处。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家里就会有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赛。通常我们不会特意地安排时间来比赛,每次都是
几片洁白的花瓣拥抱着一簇嫩黄的花蕊蕊,便构成了一朵我最喜爱的茉莉花。那年我才7岁。夏天到了,在爷爷的花园里,茉莉花悄悄悄地地开放了。虽然香,却因为个头小,颜色也不鲜艳
公司简介:上海绿洲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是一家集实业投资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投资管理型公司。目前拥有4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6条生产线,年产中高密度纤维板50万立方
山西古鑫集团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金胜镇古寨村,地处汾河与风峪沙河相交汇的“金三角”上,是一个新组建的新型集团公司,董事长由村委会主任孟玉金担任。该集团下设八大公司,分别
一、 理论依据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相关物质的“质量差”跟反应物及生成物成正比的原理,求算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1. 数学教材中的比例的基本性质,即:若a/b=c/d,则a/b=c/d=(a-c)/(b-d)[或=(c-a)/(d-b)]。2. 化学教材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生产物的质量对应成正比。数学和化学中这两个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
【摘 要】数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入兴趣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授兴趣教学法,需要教师及能够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还要求教师能够活学活用兴趣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更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兴趣教学法的具体措施有:(1)精心设置导课;(2)抽象知识具体化;(3)适当补充课外知识;(4)巧设教学场景。 
梅根出现在《变形金刚》里的首幕便让观众惊为天人,这位黑发碧眼的美女不用说话,光靠眼神便把大荧幕前的观众彻底征服了。即使是花瓶,梅根也当得轰轰烈烈。新电影遭遇票房滑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hydrothermal method,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surfactant sodium bis(2-ethylhexyl) sulfosuccinate (AOT) on t
山东梁山华宇集团是由胡桂花董事长从借500元起步,经过艰苦努力,顽强拼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由最初的作坊式企业发展到目前集科、工、 Shandong Liangshan Arima Group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