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品,该剧以黑色幽默、荒诞氛围表现了现代西方文明社会的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而其诙谐、幽默的文字与荒诞的戏剧效果背后隐藏的则是现代人的伤感、抗争与无奈。
关键词: 《动物园的故事》 荒诞派 现代社会 生存状态
一、引言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此后流行于欧美各国。荒诞派戏剧家放弃了传统的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强调动作、道具、布景的作用,运用支离破碎的场景、简单而怪异的道具、模糊的人物、胡言乱语式的对话来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从而表现现实的荒谬、人生的痛苦,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写于1958年的作品,也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为一部独幕剧,《动物园的故事》全剧剧情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人物:杰利和彼德,彼德于星期天来到公园的长凳上看书,突然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杰利走过来与他攀谈。杰利先迫使彼德承认生活不如意,后又讲动物园的故事,说一切生物都被栅栏彼此隔离着,无法交流。他建议彼德为保住自己在长凳上的地位而搏斗,他把匕首递给彼德,自己扑上去,让匕首刺穿胸膛,满意地死去。《动物园的故事》是一部荒诞剧,作者以黑色幽默的笔法凸显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以及荒诞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异化感和人与人交流的困难,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有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沟通的世界,与周围的人、动物等都无法交流,这令主人公恐惧不安,进而表现出不合逻辑、非理性、虚无、荒诞甚至于疯狂。
二、荒诞气氛的营造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美国繁华的都市纽约的中央公园。一个中产阶级的体面人士,彼德,正坐在长凳上看书。一个流浪汉杰利走了过来。两人邂逅,杰利开始向彼德讲故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境,但这种看似再正常不过的邂逅最终发展成两人难以沟通的尴尬。杰利为了和彼德对话,大声说了三遍自己“去过动物园了”,并不断向彼德发问,而彼德只想自己安静地待会儿,杰利坚持要和彼德交流,彼德只好敷衍,对他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杰利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和狗之间的矛盾,而彼德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于是杰利更加渴望和彼德交流,不断地向彼德的凳子移动,最后坐到了彼德的凳子上,此时的彼德不再有耐心,杰利的语气也越来越重,彼德想要离开,两人的冲突进而激化,此时戏剧荒诞的气氛越来越浓,杰利最后自杀,荒诞达到顶点。全剧情节极其简单,突出强化气氛。观众被人物简单的对白带离现实,进入一个荒谬的精神世界,从而发现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包括荒诞。彼德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状态:有职业,有家庭,生活稳定舒适,但精神麻木。他不关心别人的状态,也不希望被打搅。而杰利是一个租住在寄宿公寓中的流浪汉,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他苦苦挣扎、力图找回人性,却又不得不面临绝望。他缺乏和他人的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没话找话,主动讲述自己住的公寓楼,谈到了一个个格子式的房间和没有交往的房客,细致地描述自己身边的所有物件,以及自己的父母和性生活。所有的这些描述中透露出一种不可抑制的孤独和荒凉的气息,一种缺失和渴望。彼德的生活是人们普遍理解的世界,而杰利的生活是一个不可理喻、荒谬的世界。在杰利的描述中,社会如同动物园,“人人都被铁栅栏隔开”,这样的世界是陌生的,充满敌意的,因为失去了人的情感沟通,生活充满了荒诞感。
三、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动物园、公园、电视、长凳,这些都是社会的象征。剧本里杰利一开始就反复说自己已经去过动物园了,几次提到“动物园里的故事”,但从来也没有正面讲述它。实际上它是一个隐喻,发生在动物园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事。人们如同动物一样,呆在各自的笼子和栅栏里。有一个动物决定冲破这个栅栏去和另一个动物最大限度地亲近,但却被后者视为一种威胁和侵犯,于是它因此而丧命——这就是“动物园的故事”。动物园是隐藏的公园,戏剧的发生地公园则是动物园的具体体现,它们都象征了社会这个大观园。彼德和杰利占有的长凳分别代表他们各自在社会中的位置。彼德稳稳地坐在长凳上,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了一切,实则只不过是这么一张长凳和上面的一个位置而已。而他现在从长凳上被杰利挤下来,就如同他在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立足点一样。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也是很荒谬的,就像为了长凳而发怒一样。彼得陷身这样一种窘境,其实是他现实处境的一个隐喻。杰利提到的“电视屏幕”上的大众的“脸”传达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戏剧的最后,杰利倒在匕首上说:“你知道你会在电视里看到什么了吧,还有我告诉你的那张脸……我的脸,你现在看见的这张脸。”他知道,自己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自己的脸上了电视屏幕,就会被大众了解、认识,就会得到社会的关注。这里的“电视屏幕”代表大众、社会,而“杰利的脸”则代表个体。
四、剧本反映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荒诞派戏剧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达。《动物园的故事》不仅描述了荒谬的现实,而且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真实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庞大,一方面带来人们所期许的舒适生活,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们始料不及的精神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的异化。在社会化、单一化、工业化的大城市里,人日益被固有的秩序异化,作为自然人的本性逐渐丧失,而服从于生产、盲从于大众,自由、个性逐渐丧失。剧中的彼德是典型的被异化了的代表,他生活在秩序中,回避问题,拒绝改变。
2.无序与混乱。现代社会的秩序表象下掩盖的是无序与混乱。杰利的叙述语无伦次,同时也表现出他的生活是混乱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扔下他和父亲到南方各州搞“巡回通奸活动”,后来死在阿拉巴马州。他的父亲把母亲的尸体运回来以后不久,也死在市区公共汽车的轮下,于是杰利搬去和姨妈一起住。在他高中毕业那天,姨妈倒在楼梯上死了。他和“娇小美丽”的女士有过性关系,但他又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给狗投毒但并不希望狗死,他想看看他和狗之间能产生什么样的新关系。杰利所代表的整个世界就是破碎、混乱的,无法组织成为一个有完整意义的世界。
3.人类普遍的孤独感。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现代人孤单感加强,无法与人沟通,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由于交流困难,人作为个体越来越孤独,常伴有寂寞、郁闷、无助、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剧中的杰利无法和人交流,就先和动物交流,但动物对他“不感兴趣”。他想用溺爱来害死狗,可他的牛肉饼并没有得到狗的理解,毒药也没有毒死狗,最终也没有得到狗的理解。人和动物的交流尚且如此困难,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更为困难。在剧终,杰利为了和他人交流,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无望的抗争。杰利作为一个个体,在西方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中独自挣扎。由于人与社会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个体承受着被隔绝的痛苦,杰利的痛苦在于他没有选择像彼德那样糊涂地活,而是选择清醒地斗争。他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想要与人交流、融入社会,从而摆脱“植物”的状态,摆脱孤独,他甚至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自杀,以证实自己的存在。
参考文献:
[1]Max F Schulz.Black Humor Fiction of the Sixties[M].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73.
[2]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皮兰德娄:幽默主义[J].外国戏剧,1982,(4).
[4]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动物园的故事》 荒诞派 现代社会 生存状态
一、引言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此后流行于欧美各国。荒诞派戏剧家放弃了传统的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强调动作、道具、布景的作用,运用支离破碎的场景、简单而怪异的道具、模糊的人物、胡言乱语式的对话来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从而表现现实的荒谬、人生的痛苦,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写于1958年的作品,也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为一部独幕剧,《动物园的故事》全剧剧情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人物:杰利和彼德,彼德于星期天来到公园的长凳上看书,突然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杰利走过来与他攀谈。杰利先迫使彼德承认生活不如意,后又讲动物园的故事,说一切生物都被栅栏彼此隔离着,无法交流。他建议彼德为保住自己在长凳上的地位而搏斗,他把匕首递给彼德,自己扑上去,让匕首刺穿胸膛,满意地死去。《动物园的故事》是一部荒诞剧,作者以黑色幽默的笔法凸显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以及荒诞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异化感和人与人交流的困难,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有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沟通的世界,与周围的人、动物等都无法交流,这令主人公恐惧不安,进而表现出不合逻辑、非理性、虚无、荒诞甚至于疯狂。
二、荒诞气氛的营造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美国繁华的都市纽约的中央公园。一个中产阶级的体面人士,彼德,正坐在长凳上看书。一个流浪汉杰利走了过来。两人邂逅,杰利开始向彼德讲故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境,但这种看似再正常不过的邂逅最终发展成两人难以沟通的尴尬。杰利为了和彼德对话,大声说了三遍自己“去过动物园了”,并不断向彼德发问,而彼德只想自己安静地待会儿,杰利坚持要和彼德交流,彼德只好敷衍,对他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杰利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和狗之间的矛盾,而彼德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于是杰利更加渴望和彼德交流,不断地向彼德的凳子移动,最后坐到了彼德的凳子上,此时的彼德不再有耐心,杰利的语气也越来越重,彼德想要离开,两人的冲突进而激化,此时戏剧荒诞的气氛越来越浓,杰利最后自杀,荒诞达到顶点。全剧情节极其简单,突出强化气氛。观众被人物简单的对白带离现实,进入一个荒谬的精神世界,从而发现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包括荒诞。彼德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状态:有职业,有家庭,生活稳定舒适,但精神麻木。他不关心别人的状态,也不希望被打搅。而杰利是一个租住在寄宿公寓中的流浪汉,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他苦苦挣扎、力图找回人性,却又不得不面临绝望。他缺乏和他人的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没话找话,主动讲述自己住的公寓楼,谈到了一个个格子式的房间和没有交往的房客,细致地描述自己身边的所有物件,以及自己的父母和性生活。所有的这些描述中透露出一种不可抑制的孤独和荒凉的气息,一种缺失和渴望。彼德的生活是人们普遍理解的世界,而杰利的生活是一个不可理喻、荒谬的世界。在杰利的描述中,社会如同动物园,“人人都被铁栅栏隔开”,这样的世界是陌生的,充满敌意的,因为失去了人的情感沟通,生活充满了荒诞感。
三、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动物园、公园、电视、长凳,这些都是社会的象征。剧本里杰利一开始就反复说自己已经去过动物园了,几次提到“动物园里的故事”,但从来也没有正面讲述它。实际上它是一个隐喻,发生在动物园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事。人们如同动物一样,呆在各自的笼子和栅栏里。有一个动物决定冲破这个栅栏去和另一个动物最大限度地亲近,但却被后者视为一种威胁和侵犯,于是它因此而丧命——这就是“动物园的故事”。动物园是隐藏的公园,戏剧的发生地公园则是动物园的具体体现,它们都象征了社会这个大观园。彼德和杰利占有的长凳分别代表他们各自在社会中的位置。彼德稳稳地坐在长凳上,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了一切,实则只不过是这么一张长凳和上面的一个位置而已。而他现在从长凳上被杰利挤下来,就如同他在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立足点一样。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也是很荒谬的,就像为了长凳而发怒一样。彼得陷身这样一种窘境,其实是他现实处境的一个隐喻。杰利提到的“电视屏幕”上的大众的“脸”传达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戏剧的最后,杰利倒在匕首上说:“你知道你会在电视里看到什么了吧,还有我告诉你的那张脸……我的脸,你现在看见的这张脸。”他知道,自己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自己的脸上了电视屏幕,就会被大众了解、认识,就会得到社会的关注。这里的“电视屏幕”代表大众、社会,而“杰利的脸”则代表个体。
四、剧本反映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荒诞派戏剧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达。《动物园的故事》不仅描述了荒谬的现实,而且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真实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庞大,一方面带来人们所期许的舒适生活,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们始料不及的精神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的异化。在社会化、单一化、工业化的大城市里,人日益被固有的秩序异化,作为自然人的本性逐渐丧失,而服从于生产、盲从于大众,自由、个性逐渐丧失。剧中的彼德是典型的被异化了的代表,他生活在秩序中,回避问题,拒绝改变。
2.无序与混乱。现代社会的秩序表象下掩盖的是无序与混乱。杰利的叙述语无伦次,同时也表现出他的生活是混乱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扔下他和父亲到南方各州搞“巡回通奸活动”,后来死在阿拉巴马州。他的父亲把母亲的尸体运回来以后不久,也死在市区公共汽车的轮下,于是杰利搬去和姨妈一起住。在他高中毕业那天,姨妈倒在楼梯上死了。他和“娇小美丽”的女士有过性关系,但他又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给狗投毒但并不希望狗死,他想看看他和狗之间能产生什么样的新关系。杰利所代表的整个世界就是破碎、混乱的,无法组织成为一个有完整意义的世界。
3.人类普遍的孤独感。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现代人孤单感加强,无法与人沟通,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由于交流困难,人作为个体越来越孤独,常伴有寂寞、郁闷、无助、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剧中的杰利无法和人交流,就先和动物交流,但动物对他“不感兴趣”。他想用溺爱来害死狗,可他的牛肉饼并没有得到狗的理解,毒药也没有毒死狗,最终也没有得到狗的理解。人和动物的交流尚且如此困难,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更为困难。在剧终,杰利为了和他人交流,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无望的抗争。杰利作为一个个体,在西方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中独自挣扎。由于人与社会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个体承受着被隔绝的痛苦,杰利的痛苦在于他没有选择像彼德那样糊涂地活,而是选择清醒地斗争。他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想要与人交流、融入社会,从而摆脱“植物”的状态,摆脱孤独,他甚至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自杀,以证实自己的存在。
参考文献:
[1]Max F Schulz.Black Humor Fiction of the Sixties[M].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73.
[2]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皮兰德娄:幽默主义[J].外国戏剧,1982,(4).
[4]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