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美丽还给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然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不甚明了,身在庐山,不识其真面目。
  (一)“不识”源自重视不够。
  一般语文教师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学生会背会默即可。教不重视,导致学不重视,学生仅仅满足于表层理解,零碎感知,机械记忆,而不愿多花工夫。平时的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古诗词,特级教师、名教师能以古诗词做示范教学的少之又少。
  (二)“不识”源自方法不当。
  首先是教学方法枯燥。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带古诗词读本,对诗词篇目、数量加以硬性规定,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到了期末,更是背了又背,抄了又抄;有的老师一味串讲词句意思、古今对译,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有的教师把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照搬到古诗词教学中来,使古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灵性与诗意。其次是考试方法失当。现今考试重书面、轻口头,书面考试又多以默写诗句及意思,填写诗人朝代等常识为主。考试是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教学时教师不去花时间考虑怎么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美,而是动脑筋猜这首诗词的考题该怎么出,可能会考到哪几个词义解释、哪几句诗的意思,而对付这种考试最好的办法就是照搬教学参考书的注释,逐词逐句地记在黑板上,让学生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至于学生的独特理解、个性解读则是应考的大敌,因不能拿全分而未出口便遭“夭折”,而一张张练习卷却应运而生。
  重理性积累,轻感性体验,古诗词教学等同于机械记忆、背诵积累,等同于一般文学体裁教学,等同于串讲诗意、创作技法分析……古诗词失去了她应有的美丽。
  二、策略探究:众里寻他千百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还古诗词教学应有的美丽。
  (一)“读”占鳌头,读出音韵美。
  古诗词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三四句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节奏不同,诗与词的节奏又不同,词更是一种填在曲调中供人吟唱的作品,它更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面对这样的文字,必须突出“读”这一手段,将“读”放在首位。“三分诗七分吟”,无论哪个年段的古诗词教学都要以读为主,读是综合感受古诗词、鉴赏古诗词、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学习一篇古诗词,首先要反复读,在学生不得其味时教师做适当的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其次要在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最后要熟读成诵。
  (二)“品”上心头,品出语言美。
  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教学时,需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加以赏析,使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1.品“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在诗句中用得灵动跳脱、贴切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那些字眼。“诗眼”在诗句中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感受,或描绘形象,或创造出美的意境,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眼”,认真推敲,咀嚼欣赏,体味语言的精炼与准确。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即为诗眼,学生品味时需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愛,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感受到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处不在写“喜”,正是诗眼之妙处。
  2.品名句。名诗必有名句,名句其实就是诗中的“点眼”之句。有的诗句内容是全诗灵魂之所在,承上启下,关联全篇,是情感的落脚点、理趣之升华处;有的诗句手法独特、形式明显、表情达意作用突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诗句的形式与炼意的浑融一体。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字面上描绘的是春景,实则给人们以哲理的启迪: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为因素想压制它是不可能的,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值得细细品味。
  3.品风格。古诗词的语言有其多样的风格,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李清照的词曲婉约,等等。不同风格的诗词,其创作手法的运用、技法的安排都有独特之处,教学中可以品味赏玩这些表现手法,领略其语言的表达美和格式美。
  (三)“感”同身受,感知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古诗词的特点,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教师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使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有直觉的整体把握,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鲜活的形象,最终达到如临其境的目的,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悟”入心胸,悟出意境美。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也即所谓的“诗情画意”。所以,学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领悟诗人的感情,领悟诗词的意境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千”“万”“绝”“灭”“孤舟”“独钓”等词语仔细玩味,领悟意境之高远清丽。
  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词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飘逸洒脱,或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才能充分悟出古诗词之意境美。
  (五)“探”求意蕴,探得哲理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古诗词,也要善于抓住学生做研究者、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去发现、探究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黄河、中条山、落日等构成的壮丽景色;更深入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摹之中,或给人启迪,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因而诗中暗含深刻哲理的为数不少,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白居易的《草》,等等。教师在教学这些诗歌时,要有意识地多问问:你觉得诗句还有其他的深意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引导学生在体会诗歌感情的同时感受诗歌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六)“拓”展延伸,延出创造美。
  古诗词的海洋浩瀚绚丽,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源泉活水。教学中,适当做些资源整合、拓展延伸,以有效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探究激情。
  1.拓展同主题诗作。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拓展《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诗作,“送别”的主旋律将愈发清晰地流淌在学生心田,激荡他们的情感。
  2.拓展同题材诗作。如教学王冕的《墨梅》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王安石的《梅花》,引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宋梅坡的《雪梅》,张谓的《早梅》,等等,在比较阅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3.延伸同诗人作品。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后,带出他的其他诗作《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成》、《望庐山瀑布》等,以一带多,拓展阅读面。
  4.仿编古诗词,改写古诗词等形式趣味盎然,教学中可以不作硬性要求,全凭兴趣参与,让学生享受创造带来的成功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隽永的语言,深刻的内涵,精妙的佳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有重视古诗词教学,正确把握作品内涵,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欣赏古诗词的美,把应有的美丽还给古诗词。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中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广告翻译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中英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差异,在汉英广告翻译中存在着大量的语用失误。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汉英广告翻译 关联理论 语用失误    一、引言  广告翻译在推销中国产品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消费心理及对商品的认识
摘要: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给金属雕塑家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也赋予了金属雕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其特殊的表现手段,一直被金属雕塑家所重视和钟爱。许多金属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耐人寻味,值得用心去解读和领悟。  关键词:金属雕塑 空间 生命 情感 环境    现代意义的雕塑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艺术变革与发展后,具概念已变得非常广泛。它整个的发展历程就像
摘 要: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关键词: 《赤壁赋》 苏轼思想 “悲”    黄州山水,尤其是黄州西北的山麓,横插江中,峭壁直立,山石赤红似火烧,它的对岸即是华容镇。人们传说,这儿就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摘 要: 小组合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提高。  在同学们激情澎湃的励志声中,我的幸福之旅又开始了。今天学习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十课《狼》。故事短小精悍
摘 要: 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角出发,对黄哲伦自1979年以来创作的与华裔文化身份探寻有关的8部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黄哲伦在其剧作中体现的文化身份冲突、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超越及文化身份反思的独特文化身份探索之旅的问题。  关键词: 黄哲伦剧作 文化认同 文化超越 文化探寻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是华裔美国文坛和百老汇舞台的璀璨明珠,其创作生涯贯穿了华裔美国戏剧创作的三
摘 要: 异地办学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特色之一,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异地办学情况,提出了促进异地办学软件学院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示范性软件学院 异地办学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办9年以来,积极进行了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由于不同的学校存在不同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在教育部的准许下,37所示范性软件
摘要: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最早提出的。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丰富,见解深刻。通过对梁启超民族主義思想进行探讨,熟悉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其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无疑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是一幅复杂斑驳的图景:内乱不断,外
摘 要: 习作必须是关注生活的,也必然是反映生活的。本文就如何让小学生习作走向生活化,从阅读、生活、活动、想象、体验等角度,提出应创设“知识平台”“发现平台”“联想平台”“共享平台”。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化习作” 平台    所谓“生活化习作”,就是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习作必须是关注生活的,也必然是反映生活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小学生缺少
摘要: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关键词: 先秦道家自然自由逍遥之境    道家思想与
摘 要: 《孤独的割麦女》和《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姆·华兹华斯最负盛名的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都是作者创作理念的再现。但是由于其选词的不同,这两首诗歌意境和感情基调完全不同。一个有淡淡的欣喜,一个却忧伤凄凉。而或许正是这种感情基调的变化,表明华兹华斯对工业文明之于自然破坏的更深的担忧。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来说明以上的观点。  关键词: 《孤独的割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