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教师概述
(一)幼儿教师的含义
幼儿教师是指在托幼机构中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专职人员。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他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教师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幼儿教师在托幼教育机构中的作用
在托幼机构中,幼儿园班级是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幼儿在园生活与学习的主要环境和场所。班级由人员和物质两部分构成。其中,幼儿教师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主要作用是:(1)创设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幼儿教师根据学前教育的目标和本班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具有发展适宜性与文化适宜性的安全而丰富的物质环境。教师要注意材料的可选性,如果幼儿无事可做,则表明材料是不可选的;如果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高,则表明材料是可选的。而文化适宜性主要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對多元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2)组织幼儿园的活动。幼儿园既是幼儿学习的环境,又是幼儿生活的环境,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都要由幼儿教师组织。
2.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教育中的任务
幼儿教师对所在班级的工作负责,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并指导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4)参加业务学习和学前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院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二)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
幼儿教师的工作场所是专门化的托幼机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幼儿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工作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幼儿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学前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发展水平不高,具有形象思维、好奇、情绪不稳定等。幼稚而又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学前儿童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教师的细心观察和照顾、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学前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其中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对学前期儿童有特殊的意义,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养护、照料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教育。从早晨入园时的晨检到下午离园时的叮嘱,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幼儿教师的关心、照顾和指导。幼儿教师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穿和玩,还要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总之,幼儿教师的工作十分琐碎、具体,这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幼儿教师的耐心和细心。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
幼儿教师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主要受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幼儿本身的特点。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入园前有不同的教养经历,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的学前儿童。要针对每个儿童的特点,考虑儿童的兴趣、本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创造性地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因材施教。二是学前教育的特点。由于幼儿不断地发展变化,幼儿教师的工作就要不断地调整内容和速度,以跟上幼儿发展的步伐。幼儿教师应善于观察、善于创新,实行弹性计划,计划依幼儿而变,依环境而调整。
二、与幼儿互动的策略与方式
(一)有效的师幼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幼师关系必然是有效的,所谓师幼关系的有效性是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正困惑,找到幼儿发展的真正增长点。针对幼儿实际,引导幼儿与环境、与老师、与同伴积极互动。通过互动,促进每一名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目前师幼关系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角色定位上,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幼儿发起的互动信号注意不到或反应淡漠,这种经常的低敏感反应会抑制幼儿与教师深入互动的动机和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师幼互动的整体性质。
其次,在互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由幼儿发起的下对上的请求、征询、展示、汇报、求助和告状等较多,具有明显的上行型特点,而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如发表个人见解、与教师共同游戏、主动替教师做事等较少;由教师发起的上对下的要求、提醒、帮助、指导较多,具有明显的下行型特点,而对幼儿的关心、抚慰、平等的交流、征询和让幼儿帮助做事较少;对幼儿生活照顾较多,留给幼儿自理、自立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独立、自主较少;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较多,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引领幼儿进行自我建构较少;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较多,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生的互动较少;教师与幼儿集体发生的互动较多,与个别幼儿发生的互动较少等。
2.利用日常生活时机和幼儿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时刻”,利用这些机会与幼儿进行生活中的教育,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容易让幼儿接受。
(二)有效师幼关系的建构策略
1.奠定师幼关系的良好基础
幼儿走出他熟悉的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去幼儿园,这可谓是其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所以建立幼稚师幼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幼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消除分离焦虑,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权威”,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师幼关系的性质会影响幼儿今后的人际交往。 对幼儿的哭泣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训斥威胁。教师可以坐在幼儿的身边,给幼儿擦擦鼻涕、眼泪,抱一抱幼儿,和幼儿一起玩一会儿。等幼儿情绪稳定后再离开,还要注意解释离开的原因。同时,教师对幼儿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做到及时强化。教师的关心、爱抚会使幼儿感到有安全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使幼儿能够接纳教师,把教师当作陌生环境中可依靠的保护者,为良好关系的形成奠定最初的基础。
2.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良好的师幼关系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在心理上消除对教师的隔阂,接受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注,密切师幼关系与情感,并要经常使用协商、建议的口吻与幼儿谈话,教师的表情、语气、姿态、动作应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与信任,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能从老师和小朋友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感受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3.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的言语和发出的信息要简明易懂,以适合幼儿理解的方式,使幼儿明白所发出信息的真正含义。教师还可以通过眼神、微笑、语调等非言语的方式传达对幼儿的爱、关怀、支持和鼓励。教师不仅要自己说,还要学会倾听和观察,用积极主动的倾听方式鼓励幼儿说,理解和分享他们的想法与情感,并注意对幼儿发起的交往行为做出及时、适宜的反应。
4.对幼儿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
教师要向幼儿传递一种信息:你们是重要的。对幼儿活动的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所用的感叹词。
5.宽容对待幼儿的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身心发育还未成熟的幼儿,但是教师批评幼儿时的态度及采用的方式方法不仅影响实际的教育效果,而且影响所建立师幼关系的性质。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地批评幼儿,甚至对经常犯错的幼儿动辄训斥,那么其结果或者是幼儿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是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可见,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
6.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生活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也有利于教师的组织和教育,使教师有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幼儿对话、沟通,倾听幼儿并理解幼儿,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要、兴趣、观点和见解,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幼儿同伴的相互作用,为幼儿同伴交往与合作创造条件,鼓励、指导、帮助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营造师幼间和谐、宽松和支持的氛围,为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7.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性格、认知能力,尤其是行为特征往往是师幼关系形成的前因。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识,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每个幼儿建立师幼关系进行反思,当发现自己与某些幼儿建立的是不良的师幼关系时,应从改变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入手对不良师幼关系进行主动调整。
三、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1.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
学前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受各种与其产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因素和系统的影响。家园的充分合作才能形成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以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
2.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容易造成大部分儿童的片面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指导。另一方面,儿童刚柔相济、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男性家长的参与,以弥补幼儿园女性一统天下的格局。因此,幼儿园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3.有利于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为儿童创造最佳发展坏境
每个儿童被送进幼儿园的那一刻都是一张白纸,是受其各自家庭背景影响的个性不同的个体。同时,家长的理念不同、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也不同,若没有与幼儿园达成共识,则会导致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
4.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家庭資源为学前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个别幼儿教育问题的沟通以及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上,还体现在家长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职业状况方面,这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比如,可以让高学历的家长给幼儿教师开展不同学科领域的“家长进课堂”,让当警察的家长给幼儿园孩子讲一堂安全知识教育的课等。
总之,家园合作能够为幼儿的健康、和谐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没有家园之间良好的合作、衔接,会损害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焱.学前教育原理[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7.
[3]袁贵仁,庞丽娟.中国教师新百科:学前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20.
(一)幼儿教师的含义
幼儿教师是指在托幼机构中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专职人员。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他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教师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幼儿教师在托幼教育机构中的作用
在托幼机构中,幼儿园班级是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幼儿在园生活与学习的主要环境和场所。班级由人员和物质两部分构成。其中,幼儿教师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主要作用是:(1)创设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幼儿教师根据学前教育的目标和本班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具有发展适宜性与文化适宜性的安全而丰富的物质环境。教师要注意材料的可选性,如果幼儿无事可做,则表明材料是不可选的;如果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高,则表明材料是可选的。而文化适宜性主要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對多元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2)组织幼儿园的活动。幼儿园既是幼儿学习的环境,又是幼儿生活的环境,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都要由幼儿教师组织。
2.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教育中的任务
幼儿教师对所在班级的工作负责,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并指导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4)参加业务学习和学前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院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二)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
幼儿教师的工作场所是专门化的托幼机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幼儿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工作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幼儿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学前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发展水平不高,具有形象思维、好奇、情绪不稳定等。幼稚而又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学前儿童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教师的细心观察和照顾、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学前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其中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对学前期儿童有特殊的意义,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养护、照料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教育。从早晨入园时的晨检到下午离园时的叮嘱,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幼儿教师的关心、照顾和指导。幼儿教师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穿和玩,还要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总之,幼儿教师的工作十分琐碎、具体,这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幼儿教师的耐心和细心。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
幼儿教师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主要受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幼儿本身的特点。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入园前有不同的教养经历,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的学前儿童。要针对每个儿童的特点,考虑儿童的兴趣、本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创造性地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因材施教。二是学前教育的特点。由于幼儿不断地发展变化,幼儿教师的工作就要不断地调整内容和速度,以跟上幼儿发展的步伐。幼儿教师应善于观察、善于创新,实行弹性计划,计划依幼儿而变,依环境而调整。
二、与幼儿互动的策略与方式
(一)有效的师幼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幼师关系必然是有效的,所谓师幼关系的有效性是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正困惑,找到幼儿发展的真正增长点。针对幼儿实际,引导幼儿与环境、与老师、与同伴积极互动。通过互动,促进每一名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目前师幼关系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角色定位上,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幼儿发起的互动信号注意不到或反应淡漠,这种经常的低敏感反应会抑制幼儿与教师深入互动的动机和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师幼互动的整体性质。
其次,在互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由幼儿发起的下对上的请求、征询、展示、汇报、求助和告状等较多,具有明显的上行型特点,而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如发表个人见解、与教师共同游戏、主动替教师做事等较少;由教师发起的上对下的要求、提醒、帮助、指导较多,具有明显的下行型特点,而对幼儿的关心、抚慰、平等的交流、征询和让幼儿帮助做事较少;对幼儿生活照顾较多,留给幼儿自理、自立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独立、自主较少;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较多,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引领幼儿进行自我建构较少;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较多,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生的互动较少;教师与幼儿集体发生的互动较多,与个别幼儿发生的互动较少等。
2.利用日常生活时机和幼儿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时刻”,利用这些机会与幼儿进行生活中的教育,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容易让幼儿接受。
(二)有效师幼关系的建构策略
1.奠定师幼关系的良好基础
幼儿走出他熟悉的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去幼儿园,这可谓是其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所以建立幼稚师幼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幼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消除分离焦虑,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权威”,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师幼关系的性质会影响幼儿今后的人际交往。 对幼儿的哭泣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训斥威胁。教师可以坐在幼儿的身边,给幼儿擦擦鼻涕、眼泪,抱一抱幼儿,和幼儿一起玩一会儿。等幼儿情绪稳定后再离开,还要注意解释离开的原因。同时,教师对幼儿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做到及时强化。教师的关心、爱抚会使幼儿感到有安全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使幼儿能够接纳教师,把教师当作陌生环境中可依靠的保护者,为良好关系的形成奠定最初的基础。
2.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良好的师幼关系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在心理上消除对教师的隔阂,接受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注,密切师幼关系与情感,并要经常使用协商、建议的口吻与幼儿谈话,教师的表情、语气、姿态、动作应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与信任,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能从老师和小朋友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感受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3.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的言语和发出的信息要简明易懂,以适合幼儿理解的方式,使幼儿明白所发出信息的真正含义。教师还可以通过眼神、微笑、语调等非言语的方式传达对幼儿的爱、关怀、支持和鼓励。教师不仅要自己说,还要学会倾听和观察,用积极主动的倾听方式鼓励幼儿说,理解和分享他们的想法与情感,并注意对幼儿发起的交往行为做出及时、适宜的反应。
4.对幼儿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
教师要向幼儿传递一种信息:你们是重要的。对幼儿活动的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所用的感叹词。
5.宽容对待幼儿的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身心发育还未成熟的幼儿,但是教师批评幼儿时的态度及采用的方式方法不仅影响实际的教育效果,而且影响所建立师幼关系的性质。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地批评幼儿,甚至对经常犯错的幼儿动辄训斥,那么其结果或者是幼儿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是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可见,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
6.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生活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也有利于教师的组织和教育,使教师有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幼儿对话、沟通,倾听幼儿并理解幼儿,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要、兴趣、观点和见解,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幼儿同伴的相互作用,为幼儿同伴交往与合作创造条件,鼓励、指导、帮助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营造师幼间和谐、宽松和支持的氛围,为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7.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性格、认知能力,尤其是行为特征往往是师幼关系形成的前因。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识,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每个幼儿建立师幼关系进行反思,当发现自己与某些幼儿建立的是不良的师幼关系时,应从改变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入手对不良师幼关系进行主动调整。
三、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1.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
学前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受各种与其产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因素和系统的影响。家园的充分合作才能形成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以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率。
2.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容易造成大部分儿童的片面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指导。另一方面,儿童刚柔相济、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男性家长的参与,以弥补幼儿园女性一统天下的格局。因此,幼儿园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3.有利于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为儿童创造最佳发展坏境
每个儿童被送进幼儿园的那一刻都是一张白纸,是受其各自家庭背景影响的个性不同的个体。同时,家长的理念不同、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也不同,若没有与幼儿园达成共识,则会导致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
4.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家庭資源为学前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个别幼儿教育问题的沟通以及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上,还体现在家长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职业状况方面,这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比如,可以让高学历的家长给幼儿教师开展不同学科领域的“家长进课堂”,让当警察的家长给幼儿园孩子讲一堂安全知识教育的课等。
总之,家园合作能够为幼儿的健康、和谐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没有家园之间良好的合作、衔接,会损害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焱.学前教育原理[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7.
[3]袁贵仁,庞丽娟.中国教师新百科:学前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