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罗夫迪夫穿越时空
保加利亚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在索菲亚以东120公里。此地曾经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和人类生活物品,证实最早的人类痕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16世纪),比罗马、雅典和君士坦丁堡的年代还要久远,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漫步在普罗夫迪夫老城,就像在时光隧道里穿梭,时间的单位元需要以百年计算。市中心、山坡上、街角和过街地下道都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断壁残垣。残缺的石雕石碑闪耀着辉煌的历史,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登上最高点200米高的山上,时间急速倒回3200年前——公元前12世纪,色雷斯人在此建立村落,环绕着一座寺庙建筑居民区、石头堡垒和城墙,成为东南欧第一座城市。后继统治者都曾修复利用这些城墙。现在巨石城墙早已残败,乱石堆砌,倒是眺望这一地区全景的最佳地点。
下到山腰,时间狠狠地向前推进了1400年——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突发山崩中,偶然发现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图拉真建的古罗马露天剧场,用白色大理石依山砌成,有14排座位,呈扇形环绕着舞台,附有雕饰。舞台高3米,两边保留着大理石雕像,约可容纳6000观众。随后还修建了一座350座位的室内音乐厅。土耳其人入侵后将其掩埋。今天,挖掘修复的剧场还经常有演出。
那天,中心广场聚集了许多兴高采烈的年轻人。普罗夫迪夫40万居民中,一半是保加利亚人,还有希腊、土耳其、吉普赛人等。他们体格健美,浓眉大眼高鼻梁,衣着入时。我走向前问姑娘们能否照相?她们使劲摇头,可是又很快摆好姿势。身旁一位妇女示意我快照相。稀奇,原来保加利亚人摇头是Yes,点头是No!她们表情丰富地摆好姿势让我拍照,压根没要照片。 问姑娘们这么多人搞什么活动,竟没人能听懂!好歹逮住一位会讲英语的,原来,过几天是民主选举。1989年,保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变革,自称“民主主义”国家,步履维艰地走了过来。上一次民选,20几个政党和联盟推出6000多名候选人,竞选240位国会议员,投票数勉强过半,经济不景气使人们对民选兴趣不大。原来今天是助选活动,我误以为是在选美。
古城也有颓败的角落。半坍塌的房子没有窗,垃圾堆上晾晒着衣服。孩子们不上学,在垃圾与污水之间玩耍,年轻人不工作,聚堆无所事事地闲聊,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路人。这些黑发、皮肤较黑的人,是罗马后裔的吉普赛人,当地人称“茨冈人”。他们不愿意融入现代社会,靠政府救济和偷窃为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色雷斯墓 公共遗产
大约4000年前,色雷斯人居住在现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马其顿、土耳其和希腊等地,后来由于罗马帝国入侵,色雷斯人渐渐消失。卡赞勒克、切帕卡一带是古代色雷斯文化的中心,色雷斯人的小型坟墓星罗棋布。
1944年,在切帕卡附近,色雷斯王修瑟斯三世时期的都城修瑟波利斯,发现一座大约公元前3世纪建的坟墓。这座墓是色雷斯王国大片墓地中的一部分,规模小但保存完好,为研究色雷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其在197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能与2300多年前的人类跨越时空见面,甚是期待。遗憾的是真正的古墓不开放。游人只能进30米外、按照原尺寸复制的坟墓模型参观。在耸起的宽阔坟头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前室,画着步兵骑兵战斗场面的壁画。13米长狭窄的石砌地道连到一个很窄的进口,后面是一条拱顶的走廊,走廊的尽头就是尖拱顶墓室门。墓室入口处绘了一对夫妇的像,可能就是色雷斯王夫妇。
主墓室直径2.65米,顶高3.25米,室顶呈钟罩形,石棺椁里可能安葬着色雷斯王夫妇。走廊与墓室也用砖砌成。墓壁上有彩色壁画,色彩以红、白和绿色为主,表明希腊艺术已在当时色雷斯贵族中广泛传播。奇怪的是,除了这座古墓有壁画,而其他色雷斯墓中却没有任何壁画遗存。墓室下方的壁画看来最重要:以墓主夫妇为中心,左右有或立或坐的贵妇,往外两侧是下人,如乐师、仆人、婢女等,还有马车和马夫。这是亲戚们向死者夫妇诀别的场面。墓室上边的壁画有一些飞奔的马车。墓室地上摆放着70多件金、银、铜制品和陶器,当然都是赝品。室内有丰富的雕刻装饰,拱顶下的女头像柱、传统的牛头装饰物等。考古学家还发现一幅铜盔甲,一把带有黄金镶嵌手柄的宝剑和3个双耳葡萄酒罐。
艾特尔 山里村庄
巴尔干山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的延伸,横贯保加利亚。小镇艾特尔隐藏在巴尔干山脉中数百年,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直到18世纪,商人来艾特尔,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各种手工艺产品外销,人们才知道它。当城市向现代化飞奔时,艾特尔保持着淳朴的民族文化,现在辟为露天民俗博物馆。
进入村庄满眼翠绿、鸟鸣婉转,水流潺潺。溪流顺山势而下汇成小河穿镇而过,水力用来带动石磨、车床、锯木机等十几种机械。钟楼、石桥、水磨坊、教堂都保留老样。
窄小的街道两旁依山势而建两层的木楼。一米高石砌房基,白墙,木尖顶。二层临街的一面延伸出一米宽的走廊,背侧临河或靠山,也向外延展,延伸部位下方用装饰木条支撑,这是典型的保国民居。一楼是小商店兼作坊,每家店铺都有工匠,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编织,打银器铁器、做鞋做陶瓷、烤点心等。一家小餐厅,老板正用土炉烤面包。工匠也工作着,产品明码实价,游人有兴趣可以参与。二楼住家,都用木家俱,床上铺羊毛毯,墙上挂着传统民族女装。
土耳其统治500年,东正教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小镇简陋的教堂就像民居,得以保存下来。 小镇尽头有个“洗衣机”。两个木盆高度差一米多,木板间有缝隙,衣物放在上盆,水流从10米高的引水槽冲入第一个木盆中,水的冲击力涤去衣物上的污秽,从木盆的缝隙溢出,再次冲入下方第二个木盆内,最终汇入水沟。
保加利亚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在索菲亚以东120公里。此地曾经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和人类生活物品,证实最早的人类痕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16世纪),比罗马、雅典和君士坦丁堡的年代还要久远,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漫步在普罗夫迪夫老城,就像在时光隧道里穿梭,时间的单位元需要以百年计算。市中心、山坡上、街角和过街地下道都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断壁残垣。残缺的石雕石碑闪耀着辉煌的历史,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登上最高点200米高的山上,时间急速倒回3200年前——公元前12世纪,色雷斯人在此建立村落,环绕着一座寺庙建筑居民区、石头堡垒和城墙,成为东南欧第一座城市。后继统治者都曾修复利用这些城墙。现在巨石城墙早已残败,乱石堆砌,倒是眺望这一地区全景的最佳地点。
下到山腰,时间狠狠地向前推进了1400年——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突发山崩中,偶然发现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图拉真建的古罗马露天剧场,用白色大理石依山砌成,有14排座位,呈扇形环绕着舞台,附有雕饰。舞台高3米,两边保留着大理石雕像,约可容纳6000观众。随后还修建了一座350座位的室内音乐厅。土耳其人入侵后将其掩埋。今天,挖掘修复的剧场还经常有演出。
那天,中心广场聚集了许多兴高采烈的年轻人。普罗夫迪夫40万居民中,一半是保加利亚人,还有希腊、土耳其、吉普赛人等。他们体格健美,浓眉大眼高鼻梁,衣着入时。我走向前问姑娘们能否照相?她们使劲摇头,可是又很快摆好姿势。身旁一位妇女示意我快照相。稀奇,原来保加利亚人摇头是Yes,点头是No!她们表情丰富地摆好姿势让我拍照,压根没要照片。 问姑娘们这么多人搞什么活动,竟没人能听懂!好歹逮住一位会讲英语的,原来,过几天是民主选举。1989年,保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变革,自称“民主主义”国家,步履维艰地走了过来。上一次民选,20几个政党和联盟推出6000多名候选人,竞选240位国会议员,投票数勉强过半,经济不景气使人们对民选兴趣不大。原来今天是助选活动,我误以为是在选美。
古城也有颓败的角落。半坍塌的房子没有窗,垃圾堆上晾晒着衣服。孩子们不上学,在垃圾与污水之间玩耍,年轻人不工作,聚堆无所事事地闲聊,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路人。这些黑发、皮肤较黑的人,是罗马后裔的吉普赛人,当地人称“茨冈人”。他们不愿意融入现代社会,靠政府救济和偷窃为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色雷斯墓 公共遗产
大约4000年前,色雷斯人居住在现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马其顿、土耳其和希腊等地,后来由于罗马帝国入侵,色雷斯人渐渐消失。卡赞勒克、切帕卡一带是古代色雷斯文化的中心,色雷斯人的小型坟墓星罗棋布。
1944年,在切帕卡附近,色雷斯王修瑟斯三世时期的都城修瑟波利斯,发现一座大约公元前3世纪建的坟墓。这座墓是色雷斯王国大片墓地中的一部分,规模小但保存完好,为研究色雷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其在197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能与2300多年前的人类跨越时空见面,甚是期待。遗憾的是真正的古墓不开放。游人只能进30米外、按照原尺寸复制的坟墓模型参观。在耸起的宽阔坟头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前室,画着步兵骑兵战斗场面的壁画。13米长狭窄的石砌地道连到一个很窄的进口,后面是一条拱顶的走廊,走廊的尽头就是尖拱顶墓室门。墓室入口处绘了一对夫妇的像,可能就是色雷斯王夫妇。
主墓室直径2.65米,顶高3.25米,室顶呈钟罩形,石棺椁里可能安葬着色雷斯王夫妇。走廊与墓室也用砖砌成。墓壁上有彩色壁画,色彩以红、白和绿色为主,表明希腊艺术已在当时色雷斯贵族中广泛传播。奇怪的是,除了这座古墓有壁画,而其他色雷斯墓中却没有任何壁画遗存。墓室下方的壁画看来最重要:以墓主夫妇为中心,左右有或立或坐的贵妇,往外两侧是下人,如乐师、仆人、婢女等,还有马车和马夫。这是亲戚们向死者夫妇诀别的场面。墓室上边的壁画有一些飞奔的马车。墓室地上摆放着70多件金、银、铜制品和陶器,当然都是赝品。室内有丰富的雕刻装饰,拱顶下的女头像柱、传统的牛头装饰物等。考古学家还发现一幅铜盔甲,一把带有黄金镶嵌手柄的宝剑和3个双耳葡萄酒罐。
艾特尔 山里村庄
巴尔干山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的延伸,横贯保加利亚。小镇艾特尔隐藏在巴尔干山脉中数百年,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直到18世纪,商人来艾特尔,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各种手工艺产品外销,人们才知道它。当城市向现代化飞奔时,艾特尔保持着淳朴的民族文化,现在辟为露天民俗博物馆。
进入村庄满眼翠绿、鸟鸣婉转,水流潺潺。溪流顺山势而下汇成小河穿镇而过,水力用来带动石磨、车床、锯木机等十几种机械。钟楼、石桥、水磨坊、教堂都保留老样。
窄小的街道两旁依山势而建两层的木楼。一米高石砌房基,白墙,木尖顶。二层临街的一面延伸出一米宽的走廊,背侧临河或靠山,也向外延展,延伸部位下方用装饰木条支撑,这是典型的保国民居。一楼是小商店兼作坊,每家店铺都有工匠,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编织,打银器铁器、做鞋做陶瓷、烤点心等。一家小餐厅,老板正用土炉烤面包。工匠也工作着,产品明码实价,游人有兴趣可以参与。二楼住家,都用木家俱,床上铺羊毛毯,墙上挂着传统民族女装。
土耳其统治500年,东正教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小镇简陋的教堂就像民居,得以保存下来。 小镇尽头有个“洗衣机”。两个木盆高度差一米多,木板间有缝隙,衣物放在上盆,水流从10米高的引水槽冲入第一个木盆中,水的冲击力涤去衣物上的污秽,从木盆的缝隙溢出,再次冲入下方第二个木盆内,最终汇入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