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承载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初中历史学科来说,教材中除了介绍基本的历史史实,还为学生精心编选了很多有阅读趣味和价值的图文史料,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升学习效益、拓展阅读深度和广度。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读”教材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读”教材;阅读技巧;延伸教材;阅读习惯
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质向学习者提出了有效阅读的必然要求。首先,“读”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基本史实的一条基本途径。其次,从现实角度来讲,“读”教材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方式;再次,学生“读”教材的过程也是他们独立思考、发散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愿意主动去“读”教材、发挥“读”教材的实效、以“读”教材为乐趣是很必要的。
现在的青少年,提到野史、宫廷剧、电子书可能还会有点兴趣,提到“教材”,要不是为了考试,估计没有人愿意打开瞄一眼。这1是现代社会,新媒体承载信息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更有吸引力;2是久远的历史知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不能有深刻的体会,“读”教材,无非是单纯、机械地记忆基本的历史史实;3是从实际内容来讲网络小说、历史小说读起来没有考试压力,还有意思,不是更有趣?但是,从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讲,初中阶段尤其重要,没有一定的“正史”作为学生了解历史的基础,越多的毫无规范的涉猎,就越多的误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规范阅读是必要的,引导学生愿“读”、会“读”、乐“读”才能进而展“读”。
一、 愿“读”
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史料内容“活化”,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比如,在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史料通过凸显历史细节的方法,来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距离,其兴致也自然被激发起来。“读”教材不一定只是读文本内容,还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地图等各种形式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種地图类插图、人物类插图以及遗址遗迹类插图等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愿意将目光移至教材的相应插图上,从而被它们深深地吸引住,而产生主动读图的意愿。如此一来,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其自身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日后的习题练习或者考试过程中,解读史料是基本的能力,他们便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这对提升他们的考试成绩也极有帮助。
二、 会“读”
激起兴趣之后,会“读”就是个技术活。首先,“读”的顺序。简单地说就是读教材中的“所有”,由目录——每课标题——小标题——内容,包括图片、征文和解析文字等。具体:先整体把握。鼓励学生在学习新的单元内容时,要养成阅读导言的好习惯。在每个单元的新课开始前,最开始都会有一个导言部分,其中有些信息是后面课文中未提及的,阅读后学生能够大致掌握本单元所讲知识的整体脉络,明确重难点,形成一种时空观。下一步,读每课标题及其内部的小标题,目的、方式趋同。
其次“读”的步骤。就具体内容来讲,“读”的顺序很重要。1. 粗读图文,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类似于语文的归纳段落大意;2. 找出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你记忆的珠子;3. 在弄清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构建符合个人思维的知识结构;4. 边读边思,准确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甚解。
三、 乐“读”
巧用阅读技巧,和学生一起体会教材的意义和乐趣,内化为“阅读”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有效读教材的技巧,比如,在讲正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指引学生重视教材中的史料知识及其他细节,和学生一起善于挖掘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奇闻逸事让学生体会到“读”教材的乐趣,这本身就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另外,“什么时间读、谁来读?”等也是可以提升兴趣的抓手,与父母读、与友人读、小组读、在家读等等都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得。比如,文革的内容,可以请学生回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读,还可以请老人讲一讲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既增进家庭成员关系,还提升了学习的乐趣。借用其他学科也是方法之一,如语文上讲述的句式结构,数学、英语中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并记忆。如此长久下来,自然能养成他们乐于阅读的习惯。
四、 展“读”
帮助学生掌握技巧读教材,读懂教材、读破教材进而延伸教材。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是对教材内容的深挖掘就是一种展读,在乐“读”环节已经讲到的方式方法对于展“读”亦是通用的,取“扩展”“拓展”之意。2是“延展”,对教材之外的内容的延伸阅读,补充阅读。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推荐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从内容上看,这又分为一般性推荐和针对性推荐。一般性的,比如中学生,袁腾飞的《这个历史挺靠谱》,用冷静、平和的心态和嬉笑怒骂的方式,把“死去”的历史“活生生”地带到大众面前。吴涵碧(台湾)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选取中国历史中富于教益的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这类书籍,学生有一定背景知识后随时都可以阅读。针对性的,如学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以及《天朝的崩溃》这两本书,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阅读书籍,进一步地理解教材内容。
愿“读”、会“读”、乐“读”、展“读”,肯定不是完全分开的,一开始在有意识引导学生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操作。但是随着习惯的养成和内化,几个环节一定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比如,会“读”才愿“读”,乐“读”、展“读”也将提升愿“读”、会“读”。文中提到的方法也只是现阶段的个人心得感悟,方法无穷尽,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阶段还需再思考,只有变化是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齐倩.不断探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6(15).
[2]申屠爱明.活用课本激发兴趣提升效率——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史料阅读为例[J].新校园(理论版),2012(9).
作者简介:
陈琴,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南山区蛇口学校。
关键词:初中历史;“读”教材;阅读技巧;延伸教材;阅读习惯
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质向学习者提出了有效阅读的必然要求。首先,“读”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基本史实的一条基本途径。其次,从现实角度来讲,“读”教材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方式;再次,学生“读”教材的过程也是他们独立思考、发散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愿意主动去“读”教材、发挥“读”教材的实效、以“读”教材为乐趣是很必要的。
现在的青少年,提到野史、宫廷剧、电子书可能还会有点兴趣,提到“教材”,要不是为了考试,估计没有人愿意打开瞄一眼。这1是现代社会,新媒体承载信息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更有吸引力;2是久远的历史知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不能有深刻的体会,“读”教材,无非是单纯、机械地记忆基本的历史史实;3是从实际内容来讲网络小说、历史小说读起来没有考试压力,还有意思,不是更有趣?但是,从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讲,初中阶段尤其重要,没有一定的“正史”作为学生了解历史的基础,越多的毫无规范的涉猎,就越多的误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规范阅读是必要的,引导学生愿“读”、会“读”、乐“读”才能进而展“读”。
一、 愿“读”
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史料内容“活化”,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比如,在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史料通过凸显历史细节的方法,来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距离,其兴致也自然被激发起来。“读”教材不一定只是读文本内容,还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地图等各种形式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種地图类插图、人物类插图以及遗址遗迹类插图等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愿意将目光移至教材的相应插图上,从而被它们深深地吸引住,而产生主动读图的意愿。如此一来,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其自身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日后的习题练习或者考试过程中,解读史料是基本的能力,他们便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这对提升他们的考试成绩也极有帮助。
二、 会“读”
激起兴趣之后,会“读”就是个技术活。首先,“读”的顺序。简单地说就是读教材中的“所有”,由目录——每课标题——小标题——内容,包括图片、征文和解析文字等。具体:先整体把握。鼓励学生在学习新的单元内容时,要养成阅读导言的好习惯。在每个单元的新课开始前,最开始都会有一个导言部分,其中有些信息是后面课文中未提及的,阅读后学生能够大致掌握本单元所讲知识的整体脉络,明确重难点,形成一种时空观。下一步,读每课标题及其内部的小标题,目的、方式趋同。
其次“读”的步骤。就具体内容来讲,“读”的顺序很重要。1. 粗读图文,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类似于语文的归纳段落大意;2. 找出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你记忆的珠子;3. 在弄清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构建符合个人思维的知识结构;4. 边读边思,准确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甚解。
三、 乐“读”
巧用阅读技巧,和学生一起体会教材的意义和乐趣,内化为“阅读”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有效读教材的技巧,比如,在讲正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指引学生重视教材中的史料知识及其他细节,和学生一起善于挖掘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奇闻逸事让学生体会到“读”教材的乐趣,这本身就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另外,“什么时间读、谁来读?”等也是可以提升兴趣的抓手,与父母读、与友人读、小组读、在家读等等都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得。比如,文革的内容,可以请学生回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读,还可以请老人讲一讲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既增进家庭成员关系,还提升了学习的乐趣。借用其他学科也是方法之一,如语文上讲述的句式结构,数学、英语中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并记忆。如此长久下来,自然能养成他们乐于阅读的习惯。
四、 展“读”
帮助学生掌握技巧读教材,读懂教材、读破教材进而延伸教材。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是对教材内容的深挖掘就是一种展读,在乐“读”环节已经讲到的方式方法对于展“读”亦是通用的,取“扩展”“拓展”之意。2是“延展”,对教材之外的内容的延伸阅读,补充阅读。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推荐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从内容上看,这又分为一般性推荐和针对性推荐。一般性的,比如中学生,袁腾飞的《这个历史挺靠谱》,用冷静、平和的心态和嬉笑怒骂的方式,把“死去”的历史“活生生”地带到大众面前。吴涵碧(台湾)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选取中国历史中富于教益的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这类书籍,学生有一定背景知识后随时都可以阅读。针对性的,如学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以及《天朝的崩溃》这两本书,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阅读书籍,进一步地理解教材内容。
愿“读”、会“读”、乐“读”、展“读”,肯定不是完全分开的,一开始在有意识引导学生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操作。但是随着习惯的养成和内化,几个环节一定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比如,会“读”才愿“读”,乐“读”、展“读”也将提升愿“读”、会“读”。文中提到的方法也只是现阶段的个人心得感悟,方法无穷尽,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阶段还需再思考,只有变化是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齐倩.不断探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6(15).
[2]申屠爱明.活用课本激发兴趣提升效率——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史料阅读为例[J].新校园(理论版),2012(9).
作者简介:
陈琴,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南山区蛇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