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虽然办学方向各有侧重,专业和学科也各有不同,但其抱负和理念大都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美等全面发展,即学校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艺,使学生增长才干,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获得谋生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教导和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校和教师,通过道德教育,通过认真的品德调教和熏陶,使学生成为有高尚理想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在基础教育和其他非高等教育领域里,一般除了道德教育课、公民教育课,还有校歌、校训、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显性或隐性课程,这些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在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尤其是显性或正规课程的开设,当然有明显的区别。然而高等教育到底该不该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大学应不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灵品德教育? 答案是肯定且显而易见的。我们只要浏览一下海内外大学言简意赅的校训,包括知名或不知名的大学,就很清楚了。事实是,古今中外的大学,都旗帜鲜明地提出教书育人的最高理想,都把德行、德育摆在首位。大学教育,当以德为先;反之,则应不属真正大学之列。
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近百年来,清芬挺秀、华夏增辉,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大学,1917年,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相容并包之义”,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北大校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广州中山大学一直遵循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校训。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浙江求是大学堂”,1936年—1949年竺可桢先生任校长时,崇尚科学、民主,就以“求是”为校训,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艰苦奋斗、严谨踏实的“求是”校风。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享有“教师摇篮”盛誉的北京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其校训名副其实,突出“学”与“行”,“师”与“范”,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1902年,她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诞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航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培养了无数品学兼优的人民教师,春风化雨,薪火相传。
英美大学,特别是创建于中世纪欧洲的高等学府的校训多采用拉丁文,且寓以深厚的宗教教义,不言而喻,当以德为重。例如,英国著名高等学府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其校训英译文为“The Lord is my Light”(试译为“主为吾荣光”)。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校训英译文为“From here we gain enlightenment and precious knowledge”(试译为“自此吾等幸得启导与贤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校训可谓最简练,只有一个拉丁词“Veritas”,即英文“Truth”(也试译为一个字:“真”)。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校训译成英文就是“Mind and Hand”(试译为“手脑并重、心智力行”)。里斯本大学(University of Lisbon)校训的英译文为“To the Light”(试译为“奔向荣光”)。希腊最大的高等学府是以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命名的亚里斯多德大学 (Aristotelian University),其校训极其典雅且富诗意,英译文为 “Sacrifice with the Grace of the Muses”(试译为”诗神恩宠奉献无私”)。
同样,澳门和香港地区,大学校训也都突出德行、德育。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其抱负是“育才并重德智,树人以作栋梁;得天下英才而施教,授终身学习之良方”。年青的澳门大学的校训很古雅,是“仁、义、礼、知、信”五个字,集中国圣贤提倡的五种美德作典范,其校徽采用红、蓝、金三色,代表希望、幸福和人类进步。澳门科技大学的校训是“意诚格物”。
正因如此,大学不仅仅是学人钻研学问,创建、传递、弘扬知识的高等学术机构,为学子们提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同时,大学还代表着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道德规范。也正因为这样,大学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和领袖人物,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
亦正因如此,古往今来,大学是令人向往的、追求理想和抱负的地方。大学生们因胸怀大志、关爱人类、对人生充满憧憬而刻苦学习、勤奋向上;大学的名师,作为博学、品德和修养的典范而受学生和世人尊崇;大学校园的宁静,为学人们提供了深刻反思和钻研的空间,从而使他们摆脱浮夸骄躁,使校园充满谦和、包容、求实、创新的学术气氛。总之,大学为谈理想说抱负、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继承和创新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
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风靡全球的疯狂追求经济增长的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全面攻占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在市场基要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气氛的笼罩下,道德教育陷入愈来愈深的困境。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尚面临危机,所有教育领域,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因受到来自本地区、周边地区和国际上更激烈的竞争的冲击和影响,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挑战也更深层、更复杂、更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牢记大学校训,要求教育者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丝毫不可忽视和松懈。
德育是各类教育的永恒主题。因为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是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极为重要。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面对国际化和全球性的挑战,重温大学校训、遵循大学校训、牢记并反思大学使命是很有益的,使高等院校的德育建设在体制、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都有创新、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马艳华)
在基础教育和其他非高等教育领域里,一般除了道德教育课、公民教育课,还有校歌、校训、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显性或隐性课程,这些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在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尤其是显性或正规课程的开设,当然有明显的区别。然而高等教育到底该不该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大学应不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灵品德教育? 答案是肯定且显而易见的。我们只要浏览一下海内外大学言简意赅的校训,包括知名或不知名的大学,就很清楚了。事实是,古今中外的大学,都旗帜鲜明地提出教书育人的最高理想,都把德行、德育摆在首位。大学教育,当以德为先;反之,则应不属真正大学之列。
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近百年来,清芬挺秀、华夏增辉,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大学,1917年,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相容并包之义”,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北大校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广州中山大学一直遵循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校训。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浙江求是大学堂”,1936年—1949年竺可桢先生任校长时,崇尚科学、民主,就以“求是”为校训,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艰苦奋斗、严谨踏实的“求是”校风。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享有“教师摇篮”盛誉的北京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其校训名副其实,突出“学”与“行”,“师”与“范”,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1902年,她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诞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航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培养了无数品学兼优的人民教师,春风化雨,薪火相传。
英美大学,特别是创建于中世纪欧洲的高等学府的校训多采用拉丁文,且寓以深厚的宗教教义,不言而喻,当以德为重。例如,英国著名高等学府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其校训英译文为“The Lord is my Light”(试译为“主为吾荣光”)。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校训英译文为“From here we gain enlightenment and precious knowledge”(试译为“自此吾等幸得启导与贤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校训可谓最简练,只有一个拉丁词“Veritas”,即英文“Truth”(也试译为一个字:“真”)。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校训译成英文就是“Mind and Hand”(试译为“手脑并重、心智力行”)。里斯本大学(University of Lisbon)校训的英译文为“To the Light”(试译为“奔向荣光”)。希腊最大的高等学府是以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命名的亚里斯多德大学 (Aristotelian University),其校训极其典雅且富诗意,英译文为 “Sacrifice with the Grace of the Muses”(试译为”诗神恩宠奉献无私”)。
同样,澳门和香港地区,大学校训也都突出德行、德育。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其抱负是“育才并重德智,树人以作栋梁;得天下英才而施教,授终身学习之良方”。年青的澳门大学的校训很古雅,是“仁、义、礼、知、信”五个字,集中国圣贤提倡的五种美德作典范,其校徽采用红、蓝、金三色,代表希望、幸福和人类进步。澳门科技大学的校训是“意诚格物”。
正因如此,大学不仅仅是学人钻研学问,创建、传递、弘扬知识的高等学术机构,为学子们提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同时,大学还代表着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道德规范。也正因为这样,大学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和领袖人物,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
亦正因如此,古往今来,大学是令人向往的、追求理想和抱负的地方。大学生们因胸怀大志、关爱人类、对人生充满憧憬而刻苦学习、勤奋向上;大学的名师,作为博学、品德和修养的典范而受学生和世人尊崇;大学校园的宁静,为学人们提供了深刻反思和钻研的空间,从而使他们摆脱浮夸骄躁,使校园充满谦和、包容、求实、创新的学术气氛。总之,大学为谈理想说抱负、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继承和创新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
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风靡全球的疯狂追求经济增长的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全面攻占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在市场基要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气氛的笼罩下,道德教育陷入愈来愈深的困境。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尚面临危机,所有教育领域,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因受到来自本地区、周边地区和国际上更激烈的竞争的冲击和影响,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挑战也更深层、更复杂、更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牢记大学校训,要求教育者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丝毫不可忽视和松懈。
德育是各类教育的永恒主题。因为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是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极为重要。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面对国际化和全球性的挑战,重温大学校训、遵循大学校训、牢记并反思大学使命是很有益的,使高等院校的德育建设在体制、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都有创新、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马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