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以“得言”为目标。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策略上、在教学拓展上做到合理取舍,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取舍;得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70-02
  2016年5月,我在区优质课评比中执教《父亲的菜园》一课,反响良好。回想起先前的几次磨课,感慨颇多。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策略的展开,其间,多种解读,多种设想相互交织,乱花迷眼,难以取舍。所幸,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以“得言”为目标,大刀阔斧,删繁就简,从多个教学点中取出“这一瓢”,于是,课堂才冲破“混沌”走向“明了”。至此,我才坚信,教学中的取舍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其“一瓢”
  (一)細读,挖掘文本秘妙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得让他们读懂作家是“怎么写的”。当然,每篇文章都有着各自的言语特色和行文结构,要想破解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离不开细致的文本解读。
  经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围绕着“怎么写”这一文本秘妙,我惊奇地发现,《父亲的菜园》可教的内容并不少。关注文体,可将人物言行作为行文主线,通过言行来感知父亲的品性;关注选材,可拿长春版和人教版的教材进行比较,学习选材的详略与取舍;关注写法,可以对比主线,通过父亲和旁人之比,行动详略之比,来凸显人物的品性。当然,也可以从父亲的语言切入,以文中的语言描写为范例,告诉学生描写语言时要有选择性,要有对比烘托……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着这么多的文本秘妙,如何确定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课堂是一个常量,不可能把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往里面装,这又该如何取舍?
  (二)筛选,确定核心价值
  刘仁增老师在《我的语用教学观》中提出,确定教学核心价值有“三看”,即“一看,哪个‘语文点’最具个性。二看,哪个‘语文点’最为核心。三看,哪个‘语文点’最能迁移”。
  如果以“三看”来审视《父亲的菜园》所挖掘的知识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致入微的言行刻画,确实是文章无法回避的重点。但是,这并不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而无处不在的对比,才是贯穿全文最为显著、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菜园先后的对比,彰显了父亲坚持的成果;行动描写的详略之比,诉说着父亲的坚韧不屈;旁人与父亲的态度之比,更凸显了父亲的坚定与执著。对比中凸显了人物品性,对比中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围绕对比,写法和内容有了共振的落点;围绕对比,语言文字和情感精神合二为一,平衡共生。
  二、教学策略的取舍,落实“一瓢”
  确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有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后,就一定会产生有价值的教学吗?当然不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价值同样无法实现。什么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呢?刘仁增老师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所选取的这个‘点’的教学功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围绕着教学内容,敏锐地挖掘文本的语言“空白点”,设计有效的读写训练。《父亲的菜园》在确定了 “对比”这一教学内容后,我也曾设计过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
  【策略一】基于“语言态度之比”的写话
  语言态度之比,是本文作者着力要体现的。在父亲言行的周围,总有“我”和其他家人的态度。通过简洁的对比引读,学生分明能感受到这种犹豫与坚决的态度之比,也都能意识到,对比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文中的父亲只有三处语言描写,在那些无声之处,我们能不能也学着运用对比让人物“发声”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写话环节。
  1.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正在吃饭的父亲,把碗一扔,准备去抢险,这个时候,家人会说什么?父亲又怎么回答呢?
  2.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写话。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正当他想要冲进暴风雨时,( )拦住了他,说:“ 。”父亲( )地说:“ 。”
  【策略二】 基于“行动详略之比”的写话
  父亲是本文的关键,行动又是关键中的关键。通过“一筐一筐”“扔”“抓”“冲”这些细腻的行动描写,我们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与劳苦,也能感受到灾难面前父亲的担心和焦虑。但本文除了细腻描写之外,还有几处却是一笔带过的。比如,有这么一段话:“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早上出发,晚上回来,这一天父亲会干些什么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还有一处:“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呢。”父亲是如何精心伺候土地的,作者也一笔带过了。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亲的辛勤劳作,更为了凸显行动描写时的详略之比,我们有必要在文章的留白处进行内容的创生。于是,便可设计以下的写话。
  1.父亲早出晚归,这一天父亲是如何度过的,他会碰到些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请一、二组同学写一写。父亲又是怎样精心伺候土地的?请三、四组同学写一写。(可以运用连续性的动作,用上类似于“一筐一筐”的数量词)
  2.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写话。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 ,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2)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呢。
  不管是基于“语言态度之比”的写话,还是基于“行动详略之比”的写话,都紧紧把握和挖掘了课文内容的“空白点”和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必要的补充、想象,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加强了人物形象的感知。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是否都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磨课时,我将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带入了课堂,也收获了不同的课堂效果。
  三、教学拓展的取舍,升华“一瓢”
  如果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关注的是“教什么”,教学策略的取舍关注的是“怎么教”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便不得不关注“为什么教”。 《父亲的菜园》一文,作者不仅仅记录童年,怀念父亲,更铭记着平凡人的努力与坚持。那诱人的绿色,代表着父亲,更代表父亲身上的精神。為了更好地升华教学内容,我引导学生感知菜园背后的精神,延续着对比这一教学主线。继“菜园前后之比”“行动详略之比”“语言态度之比”之后,我又将“菜园人生之比”作为拓展升华。当然,此处之比,并非对比,而是类比,是让学生跳出菜园看人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作者的心灵诉说和成就的补充,我们发现,菜园之于“我”不仅仅是一片诱人的绿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而这种精神品质更是影响了“我”,使得“我”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人生菜园。
  【拓展一】菜园人生之比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才有了我们家的菜园,才有了这片诱人的绿色。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美丽的画面,久久留在作者心中。直到他长大,还是忘不了那片绿色,忘不了父亲的菜园。他曾在文章中写道——
  生1:(读)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任何时候,我总忘不了那片诱人的绿色。”(课件出示)
  师:作者只是记住了绿色,记住了菜园吗?
  生2:还难忘父亲。
  师:他更难忘的是父亲的坚持和努力。这种精神一直陪伴着作者长大,让他收获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王树槐。(课件出示王树槐的成就)
  当然,略读课文既要带着学生深读,细致品味某一点;又要带着学生广读,由点及面,跳出这一课,放眼整组课文,培养学生“群”的意识。继“菜园人生之比”这一初步拓展之后,我并没有马上结课,而是不厌其烦的,再次结合单元主题引入“人生努力之比”。我以图片的形式简单呈现了坚持真理的伽利略、全神贯注的罗丹、执著忘我的残疾少年,让学生感知不同人的努力之举,升华单元主题。
  【拓展二】人生努力之比
  师:平凡的父亲,凭借一份坚韧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的身边,其实就有很多这样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的人和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的课文。(课件出示伽利略、罗丹、残疾少年的图像)
  师:孩子们,请记住,只有努力与坚持,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拓展环节以情感熏陶为目的,立足于“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此环节能起到升华的作用,故不可“舍”,但在时间分配上,建议一带而过,不拖沓,能见文本之端倪即可。
  语文教学以“得言”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弱水三千,取其“一瓢”;在教学策略上,我们也要聚焦一点,深耕细作,重锤敲打,落实“一瓢”;我们还要扣紧主线,顺带勾连,稍作拓展,升华“一瓢”。如此,短短40分钟,才能让这“一瓢”饮得深入人心,饮得酣畅淋漓。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仁增.语文教学:我的语用教学观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2):48.
  [2] 刘仁增.语文教学: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91.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在我还没见过小元之前,便听说了她许多事情,那是很多年前,七年,八年。那会儿,我们的朋友大雄沉浸在对她单方面的热恋中,在多次集体大醉的排档上,他说起小元,甚至为她写了一本书。  我一度怀疑小元是被杜撰出来的,因为她被描述得像个梦。哦,或者说,更像是一个理想,一个不管是谁都想要成为的人。那会儿她十七岁,高中时作为交换生去了荷兰,之后依然是以交换生的身份去了法国和西班牙,通晓英文和法文,能用西班牙语做日
[摘 要]对于“文包诗”的教学,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从而真正走进经典文本、解构文本价值。在《但愿人长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回忆,感受“心绪不宁”中的手足情深;通过联想衬托,感知“埋怨”中的寂寥无奈;展开诗文对照,感知“宽慰”中的乐观情怀  [关键词]文包诗;情感路径;教学核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热闹”的课堂,似乎成了如今公开课的标志。好像唯如此,才能显示出教师技艺的高超和学生思维的积极。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的教学获得启发:真正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学生的“潜心静读”“会意静写”,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课堂就是需要那么一点“冷”。  [关键词]冷场;潜心静读;会意静写;耐心等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
我眼里的微信,是生活中最便利又不花钱的万能帮手,最喜欢公安公众微信号的那些安全警示提示,最新防偷防骗防火防诈资讯。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专家,在微信里科普各种健康理念,无偿奉献实用保健私得私招。  总编桃木,是本刊微信大玩家,她的几个群,皆具高大上特点,学术腔浓,基本都是行业专家,桃木喜园艺,擅花艺,常听她微信里讨论研究此花为何花、此苗为何苗,怎么养?怎么活?传图传音传资料,和专家学艺也过招。  她主
[摘 要]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这是本套教材的一大闪光点。纵观小学六年的教材,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和大人一起读”到中高年级的“快乐读书吧”,每册安排一次,教材有意识地将不同的文体、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分册编排,形成了比较清晰、完整的语文课外阅读体系,为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阅读教学;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加法哲学优于减法哲学  1994年3月27日,是孙宏斌永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他重获自由。  但他并没有像一般被冤屈的人那样,提着大刀去理论、去寻仇。  在这四年里,他思考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往前看,不要往后看。  往前看,才能有新的广阔天地。往后看,只能看到各种纠葛和恩怨。  聪明人,当然选择前者。  但他想忘记,却有很多人提醒他不要忘记。  在某一个晚上,一位朋友邀请孙宏斌去东四十条桥保利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亦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宵,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故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打擂台  小时候看多了
有一种高级叫返璞归真,有一种高级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欧美发达国家有钱有品有见识人群很流行的。本期我們特邀几位高级生活的践行者,她们若干人是“海龟”和有国际视野的“生活家”。
我们多数中国男人有脚臭,日本男人也有脚臭。但是,我们到日本以后,会发现日本到处要脱鞋,却很少闻到脚臭的味道,原因在哪里?  在日本,一天当中有几次要脱鞋的呢?在家里,毫无疑问要脱鞋。到了办公室,相当一部分公司要脱鞋,或者允许穿拖鞋。孩子们到了学校,都必须脱鞋进教室。下班之后,与朋友去居酒屋喝酒,大多数店也要脱鞋。如果去高级餐厅吃饭,那么进店的那一刻,就必须脱鞋。休息天去温泉旅馆,进门也必须脱鞋。 
我算是70后中的奇葩,1971年出生的,居然是独生子,是父母提前响应国家的号召?平凡如我父母,当然不会如此先知先觉,之所以生我一个,时也势也。  我老爹年轻时是新华书店员工,因为受姑父牵连,下放农村;我老娘是知识青年,也下放了。我爷娘所在的生产队每到过年,每家每户过年发的过年物资也就半个橘饼,五六颗红枣。橘饼每户只能发半个,于是拿把菜刀切,每户切一半,这可是个技术活,切得不均匀,两家还要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