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以“得言”为目标。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策略上、在教学拓展上做到合理取舍,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取舍;得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70-02
2016年5月,我在区优质课评比中执教《父亲的菜园》一课,反响良好。回想起先前的几次磨课,感慨颇多。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策略的展开,其间,多种解读,多种设想相互交织,乱花迷眼,难以取舍。所幸,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以“得言”为目标,大刀阔斧,删繁就简,从多个教学点中取出“这一瓢”,于是,课堂才冲破“混沌”走向“明了”。至此,我才坚信,教学中的取舍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其“一瓢”
(一)細读,挖掘文本秘妙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得让他们读懂作家是“怎么写的”。当然,每篇文章都有着各自的言语特色和行文结构,要想破解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离不开细致的文本解读。
经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围绕着“怎么写”这一文本秘妙,我惊奇地发现,《父亲的菜园》可教的内容并不少。关注文体,可将人物言行作为行文主线,通过言行来感知父亲的品性;关注选材,可拿长春版和人教版的教材进行比较,学习选材的详略与取舍;关注写法,可以对比主线,通过父亲和旁人之比,行动详略之比,来凸显人物的品性。当然,也可以从父亲的语言切入,以文中的语言描写为范例,告诉学生描写语言时要有选择性,要有对比烘托……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着这么多的文本秘妙,如何确定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课堂是一个常量,不可能把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往里面装,这又该如何取舍?
(二)筛选,确定核心价值
刘仁增老师在《我的语用教学观》中提出,确定教学核心价值有“三看”,即“一看,哪个‘语文点’最具个性。二看,哪个‘语文点’最为核心。三看,哪个‘语文点’最能迁移”。
如果以“三看”来审视《父亲的菜园》所挖掘的知识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致入微的言行刻画,确实是文章无法回避的重点。但是,这并不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而无处不在的对比,才是贯穿全文最为显著、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菜园先后的对比,彰显了父亲坚持的成果;行动描写的详略之比,诉说着父亲的坚韧不屈;旁人与父亲的态度之比,更凸显了父亲的坚定与执著。对比中凸显了人物品性,对比中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围绕对比,写法和内容有了共振的落点;围绕对比,语言文字和情感精神合二为一,平衡共生。
二、教学策略的取舍,落实“一瓢”
确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有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后,就一定会产生有价值的教学吗?当然不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价值同样无法实现。什么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呢?刘仁增老师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所选取的这个‘点’的教学功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围绕着教学内容,敏锐地挖掘文本的语言“空白点”,设计有效的读写训练。《父亲的菜园》在确定了 “对比”这一教学内容后,我也曾设计过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
【策略一】基于“语言态度之比”的写话
语言态度之比,是本文作者着力要体现的。在父亲言行的周围,总有“我”和其他家人的态度。通过简洁的对比引读,学生分明能感受到这种犹豫与坚决的态度之比,也都能意识到,对比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文中的父亲只有三处语言描写,在那些无声之处,我们能不能也学着运用对比让人物“发声”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写话环节。
1.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正在吃饭的父亲,把碗一扔,准备去抢险,这个时候,家人会说什么?父亲又怎么回答呢?
2.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写话。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正当他想要冲进暴风雨时,( )拦住了他,说:“ 。”父亲( )地说:“ 。”
【策略二】 基于“行动详略之比”的写话
父亲是本文的关键,行动又是关键中的关键。通过“一筐一筐”“扔”“抓”“冲”这些细腻的行动描写,我们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与劳苦,也能感受到灾难面前父亲的担心和焦虑。但本文除了细腻描写之外,还有几处却是一笔带过的。比如,有这么一段话:“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早上出发,晚上回来,这一天父亲会干些什么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还有一处:“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呢。”父亲是如何精心伺候土地的,作者也一笔带过了。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亲的辛勤劳作,更为了凸显行动描写时的详略之比,我们有必要在文章的留白处进行内容的创生。于是,便可设计以下的写话。
1.父亲早出晚归,这一天父亲是如何度过的,他会碰到些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请一、二组同学写一写。父亲又是怎样精心伺候土地的?请三、四组同学写一写。(可以运用连续性的动作,用上类似于“一筐一筐”的数量词)
2.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写话。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 ,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2)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呢。
不管是基于“语言态度之比”的写话,还是基于“行动详略之比”的写话,都紧紧把握和挖掘了课文内容的“空白点”和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必要的补充、想象,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加强了人物形象的感知。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是否都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磨课时,我将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带入了课堂,也收获了不同的课堂效果。
三、教学拓展的取舍,升华“一瓢”
如果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关注的是“教什么”,教学策略的取舍关注的是“怎么教”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便不得不关注“为什么教”。 《父亲的菜园》一文,作者不仅仅记录童年,怀念父亲,更铭记着平凡人的努力与坚持。那诱人的绿色,代表着父亲,更代表父亲身上的精神。為了更好地升华教学内容,我引导学生感知菜园背后的精神,延续着对比这一教学主线。继“菜园前后之比”“行动详略之比”“语言态度之比”之后,我又将“菜园人生之比”作为拓展升华。当然,此处之比,并非对比,而是类比,是让学生跳出菜园看人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作者的心灵诉说和成就的补充,我们发现,菜园之于“我”不仅仅是一片诱人的绿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而这种精神品质更是影响了“我”,使得“我”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人生菜园。
【拓展一】菜园人生之比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才有了我们家的菜园,才有了这片诱人的绿色。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美丽的画面,久久留在作者心中。直到他长大,还是忘不了那片绿色,忘不了父亲的菜园。他曾在文章中写道——
生1:(读)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任何时候,我总忘不了那片诱人的绿色。”(课件出示)
师:作者只是记住了绿色,记住了菜园吗?
生2:还难忘父亲。
师:他更难忘的是父亲的坚持和努力。这种精神一直陪伴着作者长大,让他收获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王树槐。(课件出示王树槐的成就)
当然,略读课文既要带着学生深读,细致品味某一点;又要带着学生广读,由点及面,跳出这一课,放眼整组课文,培养学生“群”的意识。继“菜园人生之比”这一初步拓展之后,我并没有马上结课,而是不厌其烦的,再次结合单元主题引入“人生努力之比”。我以图片的形式简单呈现了坚持真理的伽利略、全神贯注的罗丹、执著忘我的残疾少年,让学生感知不同人的努力之举,升华单元主题。
【拓展二】人生努力之比
师:平凡的父亲,凭借一份坚韧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的身边,其实就有很多这样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的人和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的课文。(课件出示伽利略、罗丹、残疾少年的图像)
师:孩子们,请记住,只有努力与坚持,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拓展环节以情感熏陶为目的,立足于“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此环节能起到升华的作用,故不可“舍”,但在时间分配上,建议一带而过,不拖沓,能见文本之端倪即可。
语文教学以“得言”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弱水三千,取其“一瓢”;在教学策略上,我们也要聚焦一点,深耕细作,重锤敲打,落实“一瓢”;我们还要扣紧主线,顺带勾连,稍作拓展,升华“一瓢”。如此,短短40分钟,才能让这“一瓢”饮得深入人心,饮得酣畅淋漓。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仁增.语文教学:我的语用教学观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2):48.
[2] 刘仁增.语文教学: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91.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语文教学;取舍;得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70-02
2016年5月,我在区优质课评比中执教《父亲的菜园》一课,反响良好。回想起先前的几次磨课,感慨颇多。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策略的展开,其间,多种解读,多种设想相互交织,乱花迷眼,难以取舍。所幸,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以“得言”为目标,大刀阔斧,删繁就简,从多个教学点中取出“这一瓢”,于是,课堂才冲破“混沌”走向“明了”。至此,我才坚信,教学中的取舍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其“一瓢”
(一)細读,挖掘文本秘妙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得让他们读懂作家是“怎么写的”。当然,每篇文章都有着各自的言语特色和行文结构,要想破解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离不开细致的文本解读。
经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围绕着“怎么写”这一文本秘妙,我惊奇地发现,《父亲的菜园》可教的内容并不少。关注文体,可将人物言行作为行文主线,通过言行来感知父亲的品性;关注选材,可拿长春版和人教版的教材进行比较,学习选材的详略与取舍;关注写法,可以对比主线,通过父亲和旁人之比,行动详略之比,来凸显人物的品性。当然,也可以从父亲的语言切入,以文中的语言描写为范例,告诉学生描写语言时要有选择性,要有对比烘托……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着这么多的文本秘妙,如何确定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课堂是一个常量,不可能把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往里面装,这又该如何取舍?
(二)筛选,确定核心价值
刘仁增老师在《我的语用教学观》中提出,确定教学核心价值有“三看”,即“一看,哪个‘语文点’最具个性。二看,哪个‘语文点’最为核心。三看,哪个‘语文点’最能迁移”。
如果以“三看”来审视《父亲的菜园》所挖掘的知识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致入微的言行刻画,确实是文章无法回避的重点。但是,这并不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而无处不在的对比,才是贯穿全文最为显著、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菜园先后的对比,彰显了父亲坚持的成果;行动描写的详略之比,诉说着父亲的坚韧不屈;旁人与父亲的态度之比,更凸显了父亲的坚定与执著。对比中凸显了人物品性,对比中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围绕对比,写法和内容有了共振的落点;围绕对比,语言文字和情感精神合二为一,平衡共生。
二、教学策略的取舍,落实“一瓢”
确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有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后,就一定会产生有价值的教学吗?当然不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价值同样无法实现。什么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呢?刘仁增老师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所选取的这个‘点’的教学功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围绕着教学内容,敏锐地挖掘文本的语言“空白点”,设计有效的读写训练。《父亲的菜园》在确定了 “对比”这一教学内容后,我也曾设计过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
【策略一】基于“语言态度之比”的写话
语言态度之比,是本文作者着力要体现的。在父亲言行的周围,总有“我”和其他家人的态度。通过简洁的对比引读,学生分明能感受到这种犹豫与坚决的态度之比,也都能意识到,对比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文中的父亲只有三处语言描写,在那些无声之处,我们能不能也学着运用对比让人物“发声”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写话环节。
1.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正在吃饭的父亲,把碗一扔,准备去抢险,这个时候,家人会说什么?父亲又怎么回答呢?
2.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写话。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正当他想要冲进暴风雨时,( )拦住了他,说:“ 。”父亲( )地说:“ 。”
【策略二】 基于“行动详略之比”的写话
父亲是本文的关键,行动又是关键中的关键。通过“一筐一筐”“扔”“抓”“冲”这些细腻的行动描写,我们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与劳苦,也能感受到灾难面前父亲的担心和焦虑。但本文除了细腻描写之外,还有几处却是一笔带过的。比如,有这么一段话:“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早上出发,晚上回来,这一天父亲会干些什么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还有一处:“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呢。”父亲是如何精心伺候土地的,作者也一笔带过了。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亲的辛勤劳作,更为了凸显行动描写时的详略之比,我们有必要在文章的留白处进行内容的创生。于是,便可设计以下的写话。
1.父亲早出晚归,这一天父亲是如何度过的,他会碰到些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请一、二组同学写一写。父亲又是怎样精心伺候土地的?请三、四组同学写一写。(可以运用连续性的动作,用上类似于“一筐一筐”的数量词)
2.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写话。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 ,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2)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呢。
不管是基于“语言态度之比”的写话,还是基于“行动详略之比”的写话,都紧紧把握和挖掘了课文内容的“空白点”和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必要的补充、想象,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加强了人物形象的感知。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是否都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磨课时,我将两种不同的写话策略带入了课堂,也收获了不同的课堂效果。
三、教学拓展的取舍,升华“一瓢”
如果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关注的是“教什么”,教学策略的取舍关注的是“怎么教”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便不得不关注“为什么教”。 《父亲的菜园》一文,作者不仅仅记录童年,怀念父亲,更铭记着平凡人的努力与坚持。那诱人的绿色,代表着父亲,更代表父亲身上的精神。為了更好地升华教学内容,我引导学生感知菜园背后的精神,延续着对比这一教学主线。继“菜园前后之比”“行动详略之比”“语言态度之比”之后,我又将“菜园人生之比”作为拓展升华。当然,此处之比,并非对比,而是类比,是让学生跳出菜园看人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作者的心灵诉说和成就的补充,我们发现,菜园之于“我”不仅仅是一片诱人的绿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而这种精神品质更是影响了“我”,使得“我”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人生菜园。
【拓展一】菜园人生之比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才有了我们家的菜园,才有了这片诱人的绿色。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美丽的画面,久久留在作者心中。直到他长大,还是忘不了那片绿色,忘不了父亲的菜园。他曾在文章中写道——
生1:(读)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任何时候,我总忘不了那片诱人的绿色。”(课件出示)
师:作者只是记住了绿色,记住了菜园吗?
生2:还难忘父亲。
师:他更难忘的是父亲的坚持和努力。这种精神一直陪伴着作者长大,让他收获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王树槐。(课件出示王树槐的成就)
当然,略读课文既要带着学生深读,细致品味某一点;又要带着学生广读,由点及面,跳出这一课,放眼整组课文,培养学生“群”的意识。继“菜园人生之比”这一初步拓展之后,我并没有马上结课,而是不厌其烦的,再次结合单元主题引入“人生努力之比”。我以图片的形式简单呈现了坚持真理的伽利略、全神贯注的罗丹、执著忘我的残疾少年,让学生感知不同人的努力之举,升华单元主题。
【拓展二】人生努力之比
师:平凡的父亲,凭借一份坚韧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的身边,其实就有很多这样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的人和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的课文。(课件出示伽利略、罗丹、残疾少年的图像)
师:孩子们,请记住,只有努力与坚持,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拓展环节以情感熏陶为目的,立足于“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此环节能起到升华的作用,故不可“舍”,但在时间分配上,建议一带而过,不拖沓,能见文本之端倪即可。
语文教学以“得言”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弱水三千,取其“一瓢”;在教学策略上,我们也要聚焦一点,深耕细作,重锤敲打,落实“一瓢”;我们还要扣紧主线,顺带勾连,稍作拓展,升华“一瓢”。如此,短短40分钟,才能让这“一瓢”饮得深入人心,饮得酣畅淋漓。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仁增.语文教学:我的语用教学观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2):48.
[2] 刘仁增.语文教学: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9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