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作品对文学家园的守望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DZL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源于对俗世人生的忧患和人性异化的考量,迟子建的作品是苍凉的。在对众生命运挣扎的无奈又不甘的扼腕中,试图为他们构筑一个安放身心的文学家园,诠释了一个作家直面生存的坦诚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迟子建 文学家园 守望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范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尽管家园的意义被图解、实体被解构、内核被悬置,但家园的根性决定了她始终是一种萦绕终极的生命惦念。迟子建对家园的追寻与营构虽然是漫长并且充满着艰辛,但却是芸芸众生的极致追求和精神指盼。
  一.渐行渐远的乡关童话
  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西古今融合的造势,开启了一段冲突变异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城镇化的新质中,自然与人文环境被逼仄、支离,人们在物欲和世俗的弃旧图新中,在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寻中,只能茫然地站在荒原之上依依地回望曾经的家园。
  自然时空的逼仄。人类的生存延续总是不知不觉地以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为手段,在人的定位上的模糊不清的发达主义,直接造成的是对物质的滥用,甚至把物质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变成人类本身的敌人。[1]《鱼骨》《白银那》中,将自然、现实和历史隐含在独特的语言序列中,讲述了对鱼群过度的捕杀让江水失去涵养生命、平衡自然与自愈自新的能力。《晚安玫瑰》中的哈尔滨在浓重的雾霾之中“就像戴着一顶钢青色的帽子”,《第三地晚餐中》遍布城市、郊外、农村的大大小小的工厂里永远冒着吐不完的让人窒息的黑烟。《踏着月光的行板》中下三营子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风沙大得能把下到土里的种子给掘出来。《西街魂》中青石山上一个大臭屁,让西街的土地震颤、鸡飞狗跳,让黑马、花啊树啊丢了魂儿,把宝墩被吓得掉下了炕,磕破了头、浑身抽搐、口不能言。《草原》中阿荣吉慨叹“不是牛羊的嘴巴害了草原,是人的嘴巴害了草原”;《向着白夜旅行》中的我深味城市喧嚣带来的痛苦煎熬,想寻找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存所在。然而,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车流依旧如潮、宁静依然难寻。
  人文环境的式微。在现代文明烛照之下,喧嚣取代了宁静,沧桑取代了厚道,苍凉取代了优雅。城市和乡村被赋予的文化记忆已经消失殆尽,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断加剧,“无论是善良的还是作恶的,无论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无论衙门里还是庙宇中人,多处于精神迷途之中”,成为新的“百年孤独”。《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酋长的妻子对百年沧桑和爱恨情仇的缅怀,道出了辛酸和痛惜。原本朴素美丽的鄂温克族化外世界,在强悍的文明渗透下,文化根基被抽空,精神信仰被漠视。《月白色的路障》中的王张庄是长林公路上一個臭名昭著的靠路发财的村庄,小饭馆、小卖店和小旅店,卖果品的、洗车的和算命的招揽生意时肆无忌惮。村民背弃善良质朴的人性,就连教师张日久与妻子王雪琪难以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沦为公路上一个个月白色的没有灵魂的路障。《踏着月光的行板》中外出的乡民,受了骗转而又去骗别人,结果锒铛入狱;因为花了心,所以回到下三营子就是和老婆闹离婚;打工时受伤落下了残疾但雇主却不理不睬。《微风入林》中的护士方雪贞,因为一次偶然让孟和哲闯入了她的生活,在情欲的驱使下很快忘记了羞耻;丈夫陈奎是一个教师,但整天满身暮气、牢骚满腹,只知道吃喝。《群山之巅》的龙盏镇,李素贞搭上青春照顾瘫痪丈夫几十年,唐眉因为恋爱而向好友投毒,刘爱娣为返城而遗弃了亲生子,王秀满放弃生育做了辛七杂的老婆。辛欣来因找不到亲生父母而抱怨养母秀满,只因养母的话就被激怒就用刀残杀养母,作案后又强奸了侏儒症的安雪儿。
  二.苍凉缥缈中的情感殇语
  迟子建用独到的笔触挑开现代文明下的新的历史负累和重荷,[2]在新质和变异迭代的深沉忧患中,呈现出理性的批判和文化重建的精神质地。在温情的书写中含蕴着苍凉,在情感的追寻中演绎着愁绪,创设出迷离缥缈的、聚不拢化不开的缕缕轻雾般的文学意境。
  爱的变奏。《晚安玫瑰》赵小娥的爱是艰辛的。初恋男友因为父母嫌弃照片上的她胯骨小会影响传宗接代,便与赵小娥分手;第二任男友宋相奎舍弃了相恋两年的她而与聋哑女柳琴结婚,是因为柳琴在哈尔滨有一套房子;第三任男朋友齐德铭的旅行包里永远装着寿衣和避孕药。《晨钟响彻黄昏》写三对男女的畸形情感。大学教师宋加文爱上了一个善良而不安分的女贼刘凤梨而与妻子离婚,妻子巧巧嫁给了一个道貌岸然的商人邵言,无家可归的儿子在与邵言的冲突中坠楼身亡;大学生记者刘天园两次横遭强暴自杀未遂,最后惨死在精神病院;画家郎乡爱恋着服装设计师杨玫。羞耻与恐惧甚至绝望心理在接受了文明约束的现代人心中频频产生,揭示当今都市情感生活的荒诞性,《秧歌》中小梳妆让付子玉神魂颠倒,她为等待付子玉而耗尽一生;付子玉眼中的她只是被玩赏的对象,小梳妆在等待成为虚幻希望落空后自杀。《蒲草灯》中用妻子曼云切菜的刀,手刃了妻子和五舅这对狗男女。在他们身上剁肉馅似的乱砍一气,他们一动不动了,再也牵不到手了才罢手。爱情本是纯净的心灵交融,是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情话,却演绎成朝三暮四的狂热和疯狂的欲望游戏。
  亲情的疏离。《第三地晚餐》迟子建借用“第三地”喻指现代人试图摆脱生存尴尬荒诞的一种诗意想象。报社编辑陈青身陷错位扭曲的情感漩涡中:母亲幽愤父亲对另一个女人的欲望,杀死了这一对“奸夫淫妇”,用一种极端残忍的方式冲破压抑的困境来拯救自己;蒋宜云沉溺于陈青前男友的玩弄之中却乐此不疲;老于倾情于一个年轻的女编辑并且沾沾自喜。陈青与第二任丈夫沟通不畅,为了驱赶内心的凄凉来到了第三地,想为一个陌生的男人做一次晚餐找回一份家庭的温暖;丈夫马每文也找到了一个第三地,而他的目的竟然是想让一个陌生的女人为他做一顿晚餐,缅怀一点温暖情感的交流。《岸上的美奴》中冷漠的芜镇人在冬月最渴望的是发生点沉船等事情,以此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白石文是一个独自住在曾经是打更人居住的小屋里的外乡人,因为孤独而常去杨玉翠的小酒馆;杨玉翠担忧丈夫在外面的花花世界堕落而得了头痛病,手术后失去了记忆;因为美奴的父亲为了生活而远行,美奴的母亲与美奴的班主任白石文产生了暖昧关系,引起了芜镇人的风言风语。美奴觉得颜面尽失,在一个月光如洗的晚上,把母亲骗上小船、推入河里。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觉醒》初遭冷遇、后为学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觉醒,使其获得自由等。本文从我国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视角出发,探析《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认为她的“自由”之路,实际上是形体“自毁”之路。爱德娜之形为物役、心为情困,远未达到庄子“游”的境界。这说明肖邦观察到了个人自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新课改稳步开展的背景下,学科的“核心素养”问题再一次被提及,语文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学科,也在有条不紊地探索着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
期刊
内容摘要:家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的真情实感,红色家书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其蕴含的种种理念也高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家书融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红色家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思政教育价值。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论述视角,以新疆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经典,出现在几代人的语文教材中。它在教材中被称为游记散文。在教学之初,我对此也并未抱有疑义。文章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读者跟着其游览桃花源,看起来确实像一篇游记散文。但在带领学生翻译文章后,一位学生开玩笑道:“怎么有点像鬼故事?”我借此向学生解释,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但这个回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于是,课后,我便翻查了一些资料,对于这篇文章的文体,不免有了更多的
期刊
内容摘要:《庄子·秋水》中有大量的对话。庄子尤其注意对话语境的设置,以故事预设情境,借助虚构的主体展开对话,使其中一方为自己代言,从而阐发玄妙的哲思。对话中蕴含的修辞更是在强化说理的同时增添了艺术表达效果,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庄子·秋水》 对话艺术  《庄子》中的寓言几乎每篇都由对话构成,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哲理性思辨,表达“言外之意”。近十年来,对《庄子》中对话的研究主
国庆假期本来应该愉快高兴的度过,可是当我听说身边一个熟悉的孩子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身亡时,心情变得格外沉重。20岁,花儿一样的年龄,本该美好幸福的生活着,可到底经历了什么,收到了多大的伤害,让她做出如此残酷的决定。女孩的父母是我的朋友,一对高知分子,多年前离婚。母亲是孩子的监护人,属于心高气傲的那种,凡事都追求完美,破碎的婚姻,让她把更多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她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在我印象中孩子从小到
期刊
内容摘要: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遗世之作《水手比利·巴德》中水手比利被纠察长克拉格特陷害后一拳打死后者,又被判处死刑,二人双双死去的原因错综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嫉妒和怨恨,二人之间存在三重天然的对立关系,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去探讨原因更为合理:监督与被监督的身份对立,善与恶的命运对立,本我与自我的心理对立,从而探明梅尔维尔试图表达的复杂深远的社会、宗教、心理等历史问题。   关键词:《水手比利·巴德》 对立
晓苏的短篇小说,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晓苏的坚持与执着,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腻解读。不过,要想真正理解晓苏的小说作品精髓,还需要长期关注他才行。有幸的是,我从不到20岁,就跟晓苏学习写作。那会儿,我时常和几个搞写作的老师,在每个周六的上午聚集到晓苏家里,读各自的作品。这是我很珍惜的师生之谊,也因此一直关注着晓苏的作品,最为典型的就是经常去翻《小说月报》,看这本杂志刊登
期刊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内容都涉及到了感恩教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利用语文课程,渗透感恩励志教育。通过对文章进行剖析,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改变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对与错,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父母、老师、自然和社会所表现出的善良。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本文并读懂其深层含义。同时,老师们还应提供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
期刊
内容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苏童和毕飞宇,“文革”影响了他们的少年时期,这段记忆成为了他们小说的精神资源。两位作家在新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河岸》与《平原》均以“文革”乡村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乡村风物的描写、乡村权力的解构以及村民生存状态的揭露,追溯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民间文化形态,展现了权力陷阱下人性的扭曲与生命的荒诞。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我们能够领会独屬于60年代作家的乡村记忆,亦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