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才能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达到“不觉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呢?本文笔者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分别从导入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索情境的创设,应用情境的创设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活水”,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对此,笔者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导入情境,激起求知的欲望
特级教师于猗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使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导语这座架在问题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的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
(1)利用故事创设导入情境。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恐怕您的国库里也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请你根据题意自主在棋格里填上算式(填上第一格及最后一格,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在学生听完故事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愤”的状态时,教师顺势提出上叙问题。而学生经过尝试,发现所填算式过长,那么能否用较简单的算式表示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这个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2)通过对比创设导入情境。如在引入相似概念的时候,我借用了弗赖登塔尔设计的案例《巨人的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巨人的手"。教师对学生说:"昨晚外星人访问我校,在黑板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手印。今天晚上他还要来。请大家为巨人设计所用的书的大小,坐的椅子的高度和大小,桌子的高度和大小。这是一个经典的情景创设。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好奇心较强,这样的情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样的知识,放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更乐于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用自己的手和巨人的手作比较,得出"相似比",然后把教科书、桌子、椅子按此比例放大,就得到巨人使用物品的尺寸。这样的设计,十分符合初中生的喜好,又具有一定的悬念,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利用音乐创设导入情境。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3)——积的乘方”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课前3分钟左右播放《地球,你好吗?》这首歌,让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迫切感,接着让学生计算地球的体积,抛出一道求地球体积的引例。在学生主动运用球体的体积公式计算时碰到积的乘方的问题,教师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形成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何愁没处下金钩”——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探索几何体表面的最短路径问题时,设置下列问题:一只蚂蚁在圆筒外壁的A处,想吃到圆筒内壁的B处残留的一点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周角的性质时,教师可设置这么一个场景:足球训练场上教练在球门前划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甲、乙两名运动员分别在圆圈上的C、D两地,他们争论不休,都说在自己的位置射门好,如果你是教练评一评他们的说法。这样联系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快的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去积极思考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能探风雅无穷意”——创设探索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教“角平分线性质”时,我先要求学生每人用纸剪一个角,上课时我边讲边示范,要求学生跟我做:①将角对折,问:折线是什么线?学生答:角平分线。②继续对折,将对折后的角与原来角的边垂直,问:展开后折线与边的关系如何?学生答:垂直。③要求学生测量两条垂线的长度,问:结果如何?学生答:相等。于是,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和观察,便不难得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的定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探索发现新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把金针度与人”—— 创设应用情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我们应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加强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匠心独运”的创新意识,通过生动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单调的数学课堂产生涓涓“春水”,使孩子们原来认为犹如“艨艟巨舰”似的数学知识变得“一毛轻”,从而让数学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快乐轻松地度过。
参考文献:
[1] 龙敏信.《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J].数学教学学报
[2] 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活水”,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对此,笔者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导入情境,激起求知的欲望
特级教师于猗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使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导语这座架在问题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的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
(1)利用故事创设导入情境。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恐怕您的国库里也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请你根据题意自主在棋格里填上算式(填上第一格及最后一格,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在学生听完故事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愤”的状态时,教师顺势提出上叙问题。而学生经过尝试,发现所填算式过长,那么能否用较简单的算式表示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这个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2)通过对比创设导入情境。如在引入相似概念的时候,我借用了弗赖登塔尔设计的案例《巨人的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巨人的手"。教师对学生说:"昨晚外星人访问我校,在黑板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手印。今天晚上他还要来。请大家为巨人设计所用的书的大小,坐的椅子的高度和大小,桌子的高度和大小。这是一个经典的情景创设。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好奇心较强,这样的情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样的知识,放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更乐于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用自己的手和巨人的手作比较,得出"相似比",然后把教科书、桌子、椅子按此比例放大,就得到巨人使用物品的尺寸。这样的设计,十分符合初中生的喜好,又具有一定的悬念,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利用音乐创设导入情境。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3)——积的乘方”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课前3分钟左右播放《地球,你好吗?》这首歌,让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迫切感,接着让学生计算地球的体积,抛出一道求地球体积的引例。在学生主动运用球体的体积公式计算时碰到积的乘方的问题,教师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形成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何愁没处下金钩”——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探索几何体表面的最短路径问题时,设置下列问题:一只蚂蚁在圆筒外壁的A处,想吃到圆筒内壁的B处残留的一点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周角的性质时,教师可设置这么一个场景:足球训练场上教练在球门前划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甲、乙两名运动员分别在圆圈上的C、D两地,他们争论不休,都说在自己的位置射门好,如果你是教练评一评他们的说法。这样联系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快的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去积极思考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能探风雅无穷意”——创设探索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教“角平分线性质”时,我先要求学生每人用纸剪一个角,上课时我边讲边示范,要求学生跟我做:①将角对折,问:折线是什么线?学生答:角平分线。②继续对折,将对折后的角与原来角的边垂直,问:展开后折线与边的关系如何?学生答:垂直。③要求学生测量两条垂线的长度,问:结果如何?学生答:相等。于是,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和观察,便不难得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的定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探索发现新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把金针度与人”—— 创设应用情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我们应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加强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匠心独运”的创新意识,通过生动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单调的数学课堂产生涓涓“春水”,使孩子们原来认为犹如“艨艟巨舰”似的数学知识变得“一毛轻”,从而让数学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快乐轻松地度过。
参考文献:
[1] 龙敏信.《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J].数学教学学报
[2] 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