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瓷雕是建筑中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
何为剪瓷雕?剪瓷雕乃选取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用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它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其塑像造型的精妙、精巧、精湛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到过福建漳州的游客如果留意,您一定会发现,那个地方的古建筑物和一些民居上都有剪瓷雕的缀饰。其艺术手段和内容都是那么丰富多彩,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引人注目。
据记载,这门独特的工艺,是古代福建东山岛建筑师们留传下来的一门绝活。目前,剪瓷雕艺术在福建东山岛的古建筑上比比皆是。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关帝庙,到东明寺、石庙山寺、天后宫、南正院、西山岩寺院以及民宅的匾额、对联等等,都有剪瓷雕艺术的倩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山岛铜陵关帝庙的檐脊和门楼顶端的“龙亭”,上面的剪瓷雕更是不同凡响:凌空飞舞的双凤朝阳,腾空盘旋的二龙抢珠,惟妙惟肖的戏剧人物,情趣盎然的珍禽异兽,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各地游人观赏后都啧啧称赞:“建筑物上出好戏!”“剪瓷雕精妙处非此莫属!”东山岛古建筑屋脊、门楼上的剪瓷雕作为一门独特的建筑艺术,犹如人的发型和帽冠,既是文化的标志、品格的象征,也是时代的印记、历史的見证。
剪瓷雕工艺
剪瓷雕始于清代,据说来源于中原地区以泥塑为主的建筑装饰,唐代随开漳圣王陈元光南下而传入闽南地区,经本土工匠、艺人的不断改造创新后形成。清朝中叶,大量闽南人东迁台湾,剪瓷雕这项建筑装饰工艺也被带到了那里。上世纪初,东山一些能工巧匠应邀到台湾岛、澎湖岛修寺庙、祖祠,更是促进了剪瓷雕在台湾的发展。
根据工艺,剪瓷雕分为立体圆雕、浮雕、半浮雕、平雕等种类,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用片片彩瓷表现“凤毛麟角”、红花绿叶;立体雕难度最大,一般用于雕塑古装戏曲人物,适合表现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作品色彩鲜艳夺目,形象生动多姿,立体感极强,而且永不褪色。
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剪瓷雕在今天的闽台地区和东南亚都有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形成了南方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美感。剪瓷雕在建筑物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民间建筑雕塑工艺精萃。
漳州剪瓷雕中戏剧人物的雕塑多选取《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古典文学故事。剪瓷雕艺术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色彩艳丽,不易被侵蚀。每一组作品既有绘画的色泽感,又有雕塑的立体感,无论人物的神情笑貌,花开的枝叶质感,飞禽的活跃姿态,走兽的矫健动作都能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剪瓷雕制作
谈到剪刀,大家都很熟悉,它可以用来剪衣服、剪纸花;可要说到“剪瓷雕”,那大家可能就有点陌生了,这瓷雕到底是怎么一个“剪”法呢?
为了看个究竟,笔者来到南安市翔云镇梅庄村民间老艺人陈祥华的家中。当时,他正在自家古厝门口剪瓷雕。他的面前堆满了五花十色的几只瓷碗,手上一把特制的铁钳正“嚓嚓嚓”地响着。“你那钳子是什么做的,剪起瓷碗来跟剪纸一样?”笔者不解地问。“是铁钳子,就是我们土制的那种,它的钢水不像电工钳子那么硬,比较软,瓷碗比较硬,如果是硬碰硬,就剪不下去了。”陈祥华边忙着手中的活儿,边介绍说。
只见他用铁钳敲一下,碗分成若干块,再继续敲打下去,每一块又分成接近长方形的小瓷片,然后用铁钳打磨一下瓷片的边,一个个花瓣就成形了。“像这种花瓣的形状有讲究吗?”“有,做古建筑装饰的,一般是用‘大四季’,像春梅、夏莲、秋菊、冬茶。我现在在剪茶花,茶花就得有茶花的样子,这圆的是茶花,这尖尖的都是菊花。”陈祥华边剪边说。剪完花瓣后,陈祥华把绿叶和花瓣按照花的造型逐一插到刚拌好的泥浆上,一朵鲜艳的“茶花”就初步成型了,然后经过彩绘上色才最终成品。“这泥浆能保持多久?”“泥浆是用水泥、红糖、竹根、白灰掺和而成的,这样做成的坯模很坚固,常年日晒雨打都不会裂开的。”
墙角边两件将军骑马的成品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这个骑马的人是谁?”“这两个是我做的‘岳云’,这个是岳云拿双锤、旁边的是岳云打金豹子,现在放着吹干。像做这种复杂的人物,大体模样要先想好,然后打坯模,坯打好后再用这些剪好的碗料粘上,碗料安好后,要打磨相连部分的边角,最后彩绘上色、风干,大致就是这样了。”陈祥华耐心地给我们介绍。
“我14岁开始跟父亲学这门手艺,干这行快有50年了,厦门南普陀天王殿、惠安孔子庙、漳州东山欧阳将军寺、南安英都董山宫……它们的土建和装饰都是我带儿子一起做的,闽南的古建筑装饰中大量用到了剪瓷雕工艺。”陈祥华自豪地说。
据陈祥华介绍,剪瓷雕原为寺院、庙宇、宫殿、府堂的屋顶、照墙的艺术装饰,源承广东潮州名师,经本土工匠、艺人的不断改造创新后,逐渐形成一门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剪瓷雕的花样图案,主要是牡丹、凤凰、孔雀、龙凤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飞禽走兽等;人物比较难做,大多取材于四大名著、封神演义、岳飞抗金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剪瓷雕艺术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艺人们巧妙地利用经烈火烧焙的瓷片,可经受长年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每一组作品既有鲜明的内容和寓意,又色泽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辉映,富有动感。
陈祥华一家几代都是做剪瓷雕的,从其曾祖父传到他这已是第四代了,算起来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剪瓷雕的制作精细而复杂。首先要选取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也可以利用啤酒瓶、贝壳等为原材料。然后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接着就是粘贴。平雕一般将瓷片粘贴在墙壁、屋脊的底板上;立体雕必须先用硬度强的铁丝或竹篾做骨架,敷上用稻草茸和着红糖浆拌成的粘性泥灰,打好泥塑坯型,再粘贴上剪瓷片,成型牢靠以后,再安装到屋脊上。
有时一个指头就需要制作半天,典型的“慢工出细活”。小件的花鸟虫鱼一般贴好瓷片再搬上屋檐,像“龙”、“凤”等大件雕体则须先将坯型搬上屋檐,再用瓷片粘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粘贴瓷片的“胶水”,是用水泥、红糖水、贝壳灰特制而成,比胶水粘型更强。
剪瓷雕所有工艺都需要手工完成,没有现代化工具可以替代。而且没有模型,所有的造型都在艺人的脑子里。手工艺人还要学构图,熟悉历史人物典故,琢磨人物形态,比如关帝庙100多个人物,都不能重样。
如今,由于祠堂数量有限,加之剪瓷雕这门工艺细致而复杂,年青人大都没有耐心,剪瓷雕工艺因此正面临失传。为保护传统手工艺,剪瓷雕现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帝庙
采访完剪瓷雕传承人,我又去了趟福建省东山县,东山古称铜山。去东山不可不去关帝庙。东山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也称为武庙。东山关帝庙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的中国四大关帝庙。福建东山关帝(公元1387年)开始建造,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行了扩建,至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落成。因此庙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东山关帝庙依山伴海,面向烟波浩淼的东山湾,依地势逐级递高,层层而起,气势雄伟。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的栏杆围着莲花池,池中綠水满波映衬着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态各不相同。
整个关帝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多平方米。关帝庙的庙门是用六根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木制拱梁。拱梁上建有一座宫殿式楼亭,叫做“太子亭”。庙门两侧,威猛的石狮如忠勇的战将,护卫着寺庙。门楼以及屋顶上都贴有五颜六色用瓷器碎片拼成的雕塑,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山水造型活灵活现,令人啧啧称奇。而屋脊上的“双龙抢珠”,“太子亭”上的“八仙过海”、“封神演义”等瓷雕造型,色彩极为绚丽,极为华美,堪称剪瓷雕的代表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东山关帝庙从它整个建筑来说,它既保持了明清时古建筑的规格和建制,同时它又揉进了闽南建筑特有的精致和细腻的建筑风格。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告诉笔者,剪瓷雕是闽南和台湾的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剪瓷雕在今天的闽台地区和东南亚都有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形成南方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美感。
陈立群还说,剪瓷雕的重要原料依赖于瓷器,它与瓷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漳州自宋代便有著名的“磁窑”生产大量出口瓷器,因此,漳州剪瓷雕可能在宋代时已经产生。而剪瓷雕则以东山尤其具有代表性。
漳州地区剪瓷雕工艺最大最悠久的家族是诏安沈氏家族,目前已传承到第五代。第一代传人沈丁仙是清朝咸丰年间闽南粤东有名的建筑师和风水师,曾应邀和儿子沈淮东为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寺庙制作剪瓷雕。沈振祥、沈振泽、沈振南兄弟是第四代传人。他们的剪瓷雕取材于彩釉瓷碗瓷盘,这些完整的彩釉瓷碗瓷盘成品一般委托广东瓷都—潮州市工艺高超的瓷厂定制。然后,沈氏兄弟再按照实际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将成品剪、敲、磨成各种形状的瓷片,这些碎瓷片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经他们的妙手贴雕,就成了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物屋脊翘角和墙壁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卉、山水,正应了“不破不立”的一句俗话。
剪瓷雕工艺看似零零碎碎,但却揉合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和宗教知识,是很难创作出如此纷繁复杂的剪瓷雕作品的。沈氏兄弟的剪瓷雕工艺享誉闽南和粤东,目前闽粤两地已有三百余间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的剪瓷雕都是出自沈氏兄弟之手,受到了各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编辑 王琳琳)
何为剪瓷雕?剪瓷雕乃选取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用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它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其塑像造型的精妙、精巧、精湛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到过福建漳州的游客如果留意,您一定会发现,那个地方的古建筑物和一些民居上都有剪瓷雕的缀饰。其艺术手段和内容都是那么丰富多彩,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引人注目。
据记载,这门独特的工艺,是古代福建东山岛建筑师们留传下来的一门绝活。目前,剪瓷雕艺术在福建东山岛的古建筑上比比皆是。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关帝庙,到东明寺、石庙山寺、天后宫、南正院、西山岩寺院以及民宅的匾额、对联等等,都有剪瓷雕艺术的倩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山岛铜陵关帝庙的檐脊和门楼顶端的“龙亭”,上面的剪瓷雕更是不同凡响:凌空飞舞的双凤朝阳,腾空盘旋的二龙抢珠,惟妙惟肖的戏剧人物,情趣盎然的珍禽异兽,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各地游人观赏后都啧啧称赞:“建筑物上出好戏!”“剪瓷雕精妙处非此莫属!”东山岛古建筑屋脊、门楼上的剪瓷雕作为一门独特的建筑艺术,犹如人的发型和帽冠,既是文化的标志、品格的象征,也是时代的印记、历史的見证。
剪瓷雕工艺
剪瓷雕始于清代,据说来源于中原地区以泥塑为主的建筑装饰,唐代随开漳圣王陈元光南下而传入闽南地区,经本土工匠、艺人的不断改造创新后形成。清朝中叶,大量闽南人东迁台湾,剪瓷雕这项建筑装饰工艺也被带到了那里。上世纪初,东山一些能工巧匠应邀到台湾岛、澎湖岛修寺庙、祖祠,更是促进了剪瓷雕在台湾的发展。
根据工艺,剪瓷雕分为立体圆雕、浮雕、半浮雕、平雕等种类,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用片片彩瓷表现“凤毛麟角”、红花绿叶;立体雕难度最大,一般用于雕塑古装戏曲人物,适合表现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作品色彩鲜艳夺目,形象生动多姿,立体感极强,而且永不褪色。
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剪瓷雕在今天的闽台地区和东南亚都有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形成了南方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美感。剪瓷雕在建筑物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民间建筑雕塑工艺精萃。
漳州剪瓷雕中戏剧人物的雕塑多选取《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古典文学故事。剪瓷雕艺术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色彩艳丽,不易被侵蚀。每一组作品既有绘画的色泽感,又有雕塑的立体感,无论人物的神情笑貌,花开的枝叶质感,飞禽的活跃姿态,走兽的矫健动作都能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剪瓷雕制作
谈到剪刀,大家都很熟悉,它可以用来剪衣服、剪纸花;可要说到“剪瓷雕”,那大家可能就有点陌生了,这瓷雕到底是怎么一个“剪”法呢?
为了看个究竟,笔者来到南安市翔云镇梅庄村民间老艺人陈祥华的家中。当时,他正在自家古厝门口剪瓷雕。他的面前堆满了五花十色的几只瓷碗,手上一把特制的铁钳正“嚓嚓嚓”地响着。“你那钳子是什么做的,剪起瓷碗来跟剪纸一样?”笔者不解地问。“是铁钳子,就是我们土制的那种,它的钢水不像电工钳子那么硬,比较软,瓷碗比较硬,如果是硬碰硬,就剪不下去了。”陈祥华边忙着手中的活儿,边介绍说。
只见他用铁钳敲一下,碗分成若干块,再继续敲打下去,每一块又分成接近长方形的小瓷片,然后用铁钳打磨一下瓷片的边,一个个花瓣就成形了。“像这种花瓣的形状有讲究吗?”“有,做古建筑装饰的,一般是用‘大四季’,像春梅、夏莲、秋菊、冬茶。我现在在剪茶花,茶花就得有茶花的样子,这圆的是茶花,这尖尖的都是菊花。”陈祥华边剪边说。剪完花瓣后,陈祥华把绿叶和花瓣按照花的造型逐一插到刚拌好的泥浆上,一朵鲜艳的“茶花”就初步成型了,然后经过彩绘上色才最终成品。“这泥浆能保持多久?”“泥浆是用水泥、红糖、竹根、白灰掺和而成的,这样做成的坯模很坚固,常年日晒雨打都不会裂开的。”
墙角边两件将军骑马的成品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这个骑马的人是谁?”“这两个是我做的‘岳云’,这个是岳云拿双锤、旁边的是岳云打金豹子,现在放着吹干。像做这种复杂的人物,大体模样要先想好,然后打坯模,坯打好后再用这些剪好的碗料粘上,碗料安好后,要打磨相连部分的边角,最后彩绘上色、风干,大致就是这样了。”陈祥华耐心地给我们介绍。
“我14岁开始跟父亲学这门手艺,干这行快有50年了,厦门南普陀天王殿、惠安孔子庙、漳州东山欧阳将军寺、南安英都董山宫……它们的土建和装饰都是我带儿子一起做的,闽南的古建筑装饰中大量用到了剪瓷雕工艺。”陈祥华自豪地说。
据陈祥华介绍,剪瓷雕原为寺院、庙宇、宫殿、府堂的屋顶、照墙的艺术装饰,源承广东潮州名师,经本土工匠、艺人的不断改造创新后,逐渐形成一门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剪瓷雕的花样图案,主要是牡丹、凤凰、孔雀、龙凤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飞禽走兽等;人物比较难做,大多取材于四大名著、封神演义、岳飞抗金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剪瓷雕艺术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艺人们巧妙地利用经烈火烧焙的瓷片,可经受长年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每一组作品既有鲜明的内容和寓意,又色泽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辉映,富有动感。
陈祥华一家几代都是做剪瓷雕的,从其曾祖父传到他这已是第四代了,算起来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剪瓷雕的制作精细而复杂。首先要选取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也可以利用啤酒瓶、贝壳等为原材料。然后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接着就是粘贴。平雕一般将瓷片粘贴在墙壁、屋脊的底板上;立体雕必须先用硬度强的铁丝或竹篾做骨架,敷上用稻草茸和着红糖浆拌成的粘性泥灰,打好泥塑坯型,再粘贴上剪瓷片,成型牢靠以后,再安装到屋脊上。
有时一个指头就需要制作半天,典型的“慢工出细活”。小件的花鸟虫鱼一般贴好瓷片再搬上屋檐,像“龙”、“凤”等大件雕体则须先将坯型搬上屋檐,再用瓷片粘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粘贴瓷片的“胶水”,是用水泥、红糖水、贝壳灰特制而成,比胶水粘型更强。
剪瓷雕所有工艺都需要手工完成,没有现代化工具可以替代。而且没有模型,所有的造型都在艺人的脑子里。手工艺人还要学构图,熟悉历史人物典故,琢磨人物形态,比如关帝庙100多个人物,都不能重样。
如今,由于祠堂数量有限,加之剪瓷雕这门工艺细致而复杂,年青人大都没有耐心,剪瓷雕工艺因此正面临失传。为保护传统手工艺,剪瓷雕现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帝庙
采访完剪瓷雕传承人,我又去了趟福建省东山县,东山古称铜山。去东山不可不去关帝庙。东山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也称为武庙。东山关帝庙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的中国四大关帝庙。福建东山关帝(公元1387年)开始建造,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行了扩建,至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落成。因此庙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东山关帝庙依山伴海,面向烟波浩淼的东山湾,依地势逐级递高,层层而起,气势雄伟。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的栏杆围着莲花池,池中綠水满波映衬着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态各不相同。
整个关帝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多平方米。关帝庙的庙门是用六根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木制拱梁。拱梁上建有一座宫殿式楼亭,叫做“太子亭”。庙门两侧,威猛的石狮如忠勇的战将,护卫着寺庙。门楼以及屋顶上都贴有五颜六色用瓷器碎片拼成的雕塑,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山水造型活灵活现,令人啧啧称奇。而屋脊上的“双龙抢珠”,“太子亭”上的“八仙过海”、“封神演义”等瓷雕造型,色彩极为绚丽,极为华美,堪称剪瓷雕的代表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东山关帝庙从它整个建筑来说,它既保持了明清时古建筑的规格和建制,同时它又揉进了闽南建筑特有的精致和细腻的建筑风格。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告诉笔者,剪瓷雕是闽南和台湾的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剪瓷雕在今天的闽台地区和东南亚都有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形成南方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美感。
陈立群还说,剪瓷雕的重要原料依赖于瓷器,它与瓷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漳州自宋代便有著名的“磁窑”生产大量出口瓷器,因此,漳州剪瓷雕可能在宋代时已经产生。而剪瓷雕则以东山尤其具有代表性。
漳州地区剪瓷雕工艺最大最悠久的家族是诏安沈氏家族,目前已传承到第五代。第一代传人沈丁仙是清朝咸丰年间闽南粤东有名的建筑师和风水师,曾应邀和儿子沈淮东为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寺庙制作剪瓷雕。沈振祥、沈振泽、沈振南兄弟是第四代传人。他们的剪瓷雕取材于彩釉瓷碗瓷盘,这些完整的彩釉瓷碗瓷盘成品一般委托广东瓷都—潮州市工艺高超的瓷厂定制。然后,沈氏兄弟再按照实际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将成品剪、敲、磨成各种形状的瓷片,这些碎瓷片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经他们的妙手贴雕,就成了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物屋脊翘角和墙壁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卉、山水,正应了“不破不立”的一句俗话。
剪瓷雕工艺看似零零碎碎,但却揉合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和宗教知识,是很难创作出如此纷繁复杂的剪瓷雕作品的。沈氏兄弟的剪瓷雕工艺享誉闽南和粤东,目前闽粤两地已有三百余间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的剪瓷雕都是出自沈氏兄弟之手,受到了各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编辑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