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呢?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它教材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我們要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以语文课文为抓手,挖掘德育内涵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优势。翻开课本,表现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俯拾皆是.阅读这些文章,犹如欣赏一道道瑰丽独特的风景。课文当中所提到的人物、事情或观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读完《陈情表》,你能感受到一位孝子的深情;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明白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艰辛.从而鼓起勇气走出孤独,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借助课文,挖掘德育精华,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思考,让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成为一股股精神的清泉.洗涤学生的灵魂。
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我在教授《陈情表》时,引导学生学习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让学生联想到当今社会如何尽孝的问题,通过思考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课文内容,上课时分角色朗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鲁大海的粗鲁、卤莽,完全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表现出来的;而周朴圆的阴险、狡诈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阶级特点所要求的,他俩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在高中教材中,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生活,向课外延伸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例如,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感恩亲情的意识,觉得家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还特别讲究吃、穿、用,喜欢与他人攀比。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体谅父母养家的辛苦。为此,我曾让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学生更易接受,更易受触动,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势必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书,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等反面,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有道是: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润物细无声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呢?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它教材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我們要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以语文课文为抓手,挖掘德育内涵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优势。翻开课本,表现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俯拾皆是.阅读这些文章,犹如欣赏一道道瑰丽独特的风景。课文当中所提到的人物、事情或观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读完《陈情表》,你能感受到一位孝子的深情;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明白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艰辛.从而鼓起勇气走出孤独,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借助课文,挖掘德育精华,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思考,让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成为一股股精神的清泉.洗涤学生的灵魂。
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我在教授《陈情表》时,引导学生学习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让学生联想到当今社会如何尽孝的问题,通过思考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课文内容,上课时分角色朗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鲁大海的粗鲁、卤莽,完全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表现出来的;而周朴圆的阴险、狡诈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阶级特点所要求的,他俩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在高中教材中,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生活,向课外延伸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例如,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感恩亲情的意识,觉得家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还特别讲究吃、穿、用,喜欢与他人攀比。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体谅父母养家的辛苦。为此,我曾让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学生更易接受,更易受触动,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势必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书,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等反面,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有道是: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润物细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