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大学里需要一种精神,和谐、真实和自然。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是融洽,是关怀,是尊重。放大到整个生存环境里,就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这就是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恰是大学语文的生命与诉求。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 努力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75-01
1 大学语文的人文要义
至今大学语文并没有成为高校的教育主流,依旧处于边缘化。这一课绝不是似有还无,也绝不是可有可无。在今天人文素养缺失与人文精神渴求下,大学语文恰恰表现出最具核心的人文精神诉求特征。
大学语文课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性是其本质特征,侧重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培养。通过对优秀文学典籍的接触、理解和审美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格,使学生学会用真、善、美的思想、用完善的人格、用正确的眼光来感知世界,认识人生,担当责任,并逐渐形成其民族情节或民族力量,更好的传承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
2 大學生的人文精神面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刚入学的大学生脑海里都会形成固有的语文课模式,他们并不了然大学语文本身最具魅力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享受及其人性关怀。现今的大学校园人文精神面貌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整齐,校园生活行为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生活品位偏颇,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不善于同他人合作共事;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缺乏文化修养,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缺乏。
3 大学语文课的努力方向
3.1 把握教材的人文主线诉求
教学活动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机统一。教师应该对教材有深入的体系了解与认识,根据自己的教学主张,发现贯穿文本中一脉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在选讲篇章上上下连贯,发挥自如,水到渠成。随着10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其教材建设越来越好。400多个教材版本中,大体归纳统计有五个模式:“主题·文选、专题·文选、作家·文选、文史·文选”和“对象类型·文选”。从这些模式的选文特点上来看,反应了教材在改革方面越来越重视其选篇的人文性质。夏中义曾就其主持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会提出过一个明确的宗旨,就是“倡导人文通识教育,阐释人类普世价值”。非常鲜明地将人文观念融入到大学语文观念之中,凸现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性,冲淡知识性,更关切如何让课本在本土语境,对净化且优化大学生精神素质之神圣天职,能有所担当。可见大学语文教材和教育改革的相辅相成。
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为例,整书在选篇上反映了编者特有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它并不单纯属上述五种模式中的其中一种,而是杂糅、丰富了更为人文性价值取向的选择理念。在选篇上首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喜好,侧重现当代文学的编排顺序与数量,这是其它版本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好处是首先就给了学生一个轻松自然的切近生活本身的体验。不但篇章浅近直白,好读易懂,而且从作家作品本身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取向越靠近当下生活,学生就越觉得大学语文离自己的生活越近,自然产生与课本的沟通感和亲近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扭转学习语文的价值取向。其次,人文教育的宏大主题贯穿全书而又深入简出。它既不按史,也不按主题,还不是按作家或专题来布局篇目,看起来杂乱无章,细研究起来,却是有章可循。即人文精神一贯体现与追求。本书从“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入手,巧妙的是以范曾的《庄子显灵记》序谋篇,通过文化大师季羡林和陈省身浅显而又权威的论断,使得这一宏大主题轻松显现,一下子回归到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思考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继而又从横向上探求东西方的文化根源,对比东西文化差异,扣问到人性本身。这样的侧重点使得在选篇章上都围绕着人本思想,每一篇都绽放出人性美之巨大力量,在此不能一一细数。
3.2 解读好文本,做好情感和审美的深层渗透
好作品都包含了作家本人的情感力量—— 对人类或生命本身的关怀。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家作品重的情感力量人格魅力来进行审美教育,净化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追求自身完善的人格,完美的人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从讲解作家入手,寻找作家创作内在动因,让学生来发现作家本身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种人文力量的感召。这比作品本身来的更亲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然形成亲和力,由然产生对作家、作品的由衷敬意和热爱,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逐渐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生价值取向。
大学语文课所担当的人文价值责任,是高校发展人文精神的重要依托。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崇善、尚美”的人文核心,大学语文会更好的发挥它的教育功能,逐渐走上教育体系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 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N].人民日报,2006-09-14.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 努力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75-01
1 大学语文的人文要义
至今大学语文并没有成为高校的教育主流,依旧处于边缘化。这一课绝不是似有还无,也绝不是可有可无。在今天人文素养缺失与人文精神渴求下,大学语文恰恰表现出最具核心的人文精神诉求特征。
大学语文课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性是其本质特征,侧重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培养。通过对优秀文学典籍的接触、理解和审美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格,使学生学会用真、善、美的思想、用完善的人格、用正确的眼光来感知世界,认识人生,担当责任,并逐渐形成其民族情节或民族力量,更好的传承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
2 大學生的人文精神面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刚入学的大学生脑海里都会形成固有的语文课模式,他们并不了然大学语文本身最具魅力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享受及其人性关怀。现今的大学校园人文精神面貌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整齐,校园生活行为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生活品位偏颇,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不善于同他人合作共事;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缺乏文化修养,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缺乏。
3 大学语文课的努力方向
3.1 把握教材的人文主线诉求
教学活动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机统一。教师应该对教材有深入的体系了解与认识,根据自己的教学主张,发现贯穿文本中一脉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在选讲篇章上上下连贯,发挥自如,水到渠成。随着10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其教材建设越来越好。400多个教材版本中,大体归纳统计有五个模式:“主题·文选、专题·文选、作家·文选、文史·文选”和“对象类型·文选”。从这些模式的选文特点上来看,反应了教材在改革方面越来越重视其选篇的人文性质。夏中义曾就其主持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会提出过一个明确的宗旨,就是“倡导人文通识教育,阐释人类普世价值”。非常鲜明地将人文观念融入到大学语文观念之中,凸现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性,冲淡知识性,更关切如何让课本在本土语境,对净化且优化大学生精神素质之神圣天职,能有所担当。可见大学语文教材和教育改革的相辅相成。
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为例,整书在选篇上反映了编者特有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它并不单纯属上述五种模式中的其中一种,而是杂糅、丰富了更为人文性价值取向的选择理念。在选篇上首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喜好,侧重现当代文学的编排顺序与数量,这是其它版本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好处是首先就给了学生一个轻松自然的切近生活本身的体验。不但篇章浅近直白,好读易懂,而且从作家作品本身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取向越靠近当下生活,学生就越觉得大学语文离自己的生活越近,自然产生与课本的沟通感和亲近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扭转学习语文的价值取向。其次,人文教育的宏大主题贯穿全书而又深入简出。它既不按史,也不按主题,还不是按作家或专题来布局篇目,看起来杂乱无章,细研究起来,却是有章可循。即人文精神一贯体现与追求。本书从“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入手,巧妙的是以范曾的《庄子显灵记》序谋篇,通过文化大师季羡林和陈省身浅显而又权威的论断,使得这一宏大主题轻松显现,一下子回归到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思考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继而又从横向上探求东西方的文化根源,对比东西文化差异,扣问到人性本身。这样的侧重点使得在选篇章上都围绕着人本思想,每一篇都绽放出人性美之巨大力量,在此不能一一细数。
3.2 解读好文本,做好情感和审美的深层渗透
好作品都包含了作家本人的情感力量—— 对人类或生命本身的关怀。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家作品重的情感力量人格魅力来进行审美教育,净化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追求自身完善的人格,完美的人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从讲解作家入手,寻找作家创作内在动因,让学生来发现作家本身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种人文力量的感召。这比作品本身来的更亲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然形成亲和力,由然产生对作家、作品的由衷敬意和热爱,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逐渐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生价值取向。
大学语文课所担当的人文价值责任,是高校发展人文精神的重要依托。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崇善、尚美”的人文核心,大学语文会更好的发挥它的教育功能,逐渐走上教育体系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 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N].人民日报,200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