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高中数学多年,每次阶段性检测,我都非常重视,都花比较多的时间仔细讲解,竭力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但有两个问题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一是,我的“竭力”永远换不来学生的主动;二是,每次检测中,问题的背景学生是熟悉的,解决的策略之前也多次强调的,再讲也只是我再强调一次而已,他们再运用时还可能不会、不熟.
显然,讲没有用!要的是学生“会”!我决定,少讲、不讲,把精力转移到提问上,知识问题化,看学生熟不熟悉知识、理解不理解知识、能不能运用知识.习题,只是一个特例,知识掌握了,解题的策略具备了,再怎么检测,都没有问题.
一、课前提问,做好复习与衔接
提问,主要是达到几个目的: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通过提问,复习旧知,明确与新知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学会对知识的迁移与发展.每节课之前,都用三五分钟把上一节课、或者相关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检查一下,促使学生在课外消化、复习.比如,学习等比数列时,就检查学过的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以便接下来的引入,并在学习完等比数列后进行比较.
这种提问,因为主要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回答,容易造成其他学生没有参与复习,而只作“看客”.因此,提问时,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参与,一是请其他学生复述、评价,二是教师要善于“等待”,就是学生回答不出时,不急于结束,延长“等待”的时间,在等待中促使回答者思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也让其他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并有“被提问”的准备.这样,让全体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在教师的“等待”中体悟问题的抽象过程、规律的猜想过程、分析与综合的推理过程、推导中的演算过程等,训练自身的数学思维.
二、课中提问,注意分解与层次
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必讲得太细、太透,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理解得好.讲在关键处,引导、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才是根本.因为新授课不同于复习课,提问的问题要控制好难易程度,讲究提问的分解和层次.所谓分解,就是把大问题化成若干小问题,化整为零,聚零为整,避免问题过于综合而难度较大;或者分解思考问题的步骤,逐层引入;所谓层次,就是所提问题前后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关联性,将若干小问题按照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层次呈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熟悉、复习知识,发现知识的联系,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活动应该符合一般的认知习惯和知识的特点,为促使学生充分思考,既要对单一知识点提问,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多点综合设问,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数学问题提问:除代数法外,几何法是否可以?其他还有无办法?或者多对新旧知识的相同、相异处,重点联系处提问,培养学生的迁移、发散、比较的思维能力.比如等比数列教学结束后,可以提问:(1)公比可以是0或1吗?(2)若公比大于1,一定递增吗?公比小于1,一定递减吗?(3)等比数列对应的各点均匀分布在指数函数的图像上吗?结合旧知,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三、自由提问,增加包容性
提问的启发性是提问有无价值的标准之一,毫无疑问,如果是教师的单一提问,从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出发,启发性很难最大限度得到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大脑蕴藏着许多新奇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更易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自由提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提问形式下的有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因此,每节课都应该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
例如学习立体几何时,对于如何确定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球心位置、如何计算点面距离、如何计算面与面的夹角等问题,在学习结束后,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交流,自由提问,以期抓住知识的发生过程、内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或者引导学生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理解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等,也先由学生自由提问.教师不干涉,给出大范围、大方向,最后布置适量练习检测效果,在学生自由提问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答疑.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知识任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转换角色,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又做到了及时地反馈和矫正,易于学生接受.
有专家认为,衡量是否是有效课堂的标准有三条——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知识问题化,就把以教师的教为重心向以学生的学为重心转移,训练的是学生,培养的是能力.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教师的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转变,由他律向自律发展,较好地巩固了知识,促进了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金 铃)
显然,讲没有用!要的是学生“会”!我决定,少讲、不讲,把精力转移到提问上,知识问题化,看学生熟不熟悉知识、理解不理解知识、能不能运用知识.习题,只是一个特例,知识掌握了,解题的策略具备了,再怎么检测,都没有问题.
一、课前提问,做好复习与衔接
提问,主要是达到几个目的: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通过提问,复习旧知,明确与新知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学会对知识的迁移与发展.每节课之前,都用三五分钟把上一节课、或者相关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检查一下,促使学生在课外消化、复习.比如,学习等比数列时,就检查学过的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以便接下来的引入,并在学习完等比数列后进行比较.
这种提问,因为主要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回答,容易造成其他学生没有参与复习,而只作“看客”.因此,提问时,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参与,一是请其他学生复述、评价,二是教师要善于“等待”,就是学生回答不出时,不急于结束,延长“等待”的时间,在等待中促使回答者思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也让其他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并有“被提问”的准备.这样,让全体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在教师的“等待”中体悟问题的抽象过程、规律的猜想过程、分析与综合的推理过程、推导中的演算过程等,训练自身的数学思维.
二、课中提问,注意分解与层次
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必讲得太细、太透,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理解得好.讲在关键处,引导、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才是根本.因为新授课不同于复习课,提问的问题要控制好难易程度,讲究提问的分解和层次.所谓分解,就是把大问题化成若干小问题,化整为零,聚零为整,避免问题过于综合而难度较大;或者分解思考问题的步骤,逐层引入;所谓层次,就是所提问题前后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关联性,将若干小问题按照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层次呈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熟悉、复习知识,发现知识的联系,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活动应该符合一般的认知习惯和知识的特点,为促使学生充分思考,既要对单一知识点提问,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多点综合设问,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数学问题提问:除代数法外,几何法是否可以?其他还有无办法?或者多对新旧知识的相同、相异处,重点联系处提问,培养学生的迁移、发散、比较的思维能力.比如等比数列教学结束后,可以提问:(1)公比可以是0或1吗?(2)若公比大于1,一定递增吗?公比小于1,一定递减吗?(3)等比数列对应的各点均匀分布在指数函数的图像上吗?结合旧知,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三、自由提问,增加包容性
提问的启发性是提问有无价值的标准之一,毫无疑问,如果是教师的单一提问,从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出发,启发性很难最大限度得到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大脑蕴藏着许多新奇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更易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自由提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提问形式下的有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因此,每节课都应该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
例如学习立体几何时,对于如何确定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球心位置、如何计算点面距离、如何计算面与面的夹角等问题,在学习结束后,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交流,自由提问,以期抓住知识的发生过程、内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或者引导学生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理解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等,也先由学生自由提问.教师不干涉,给出大范围、大方向,最后布置适量练习检测效果,在学生自由提问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答疑.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知识任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转换角色,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又做到了及时地反馈和矫正,易于学生接受.
有专家认为,衡量是否是有效课堂的标准有三条——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知识问题化,就把以教师的教为重心向以学生的学为重心转移,训练的是学生,培养的是能力.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教师的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转变,由他律向自律发展,较好地巩固了知识,促进了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