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课也是一门实践学科,中学阶段也是对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教学的重点也要及时转变,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转变成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从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教学下,要求教学者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各个环节,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个教学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就学生思维能力展开探究,希望对其他教学者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语文;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应试教育体制往往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学生的作用被忽视,课堂上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做作业,这种教育方式看似能考高分,实则是对人才的一种不正确培养方式。所以,新课改要求教育从业者应当积极响应并配合实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顺应新制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化的语文课堂,努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论述
初中阶段是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阶段,学习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误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文知识点,掌握语文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趣味性教学引导,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很难提升,降低了教学效率。初中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必修的科目,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语文科目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开阔眼界是非常有利的。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平时教师的教学引导、教学模式以及观念和方法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依赖现有的课本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背诵、默写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古诗词解析、翻译、句式结构的分析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以及应试的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较为单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想象力等,这些素质化的能力往往是被忽略的。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增强师生之间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教学发展。
(二)传统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教学体制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收集、归纳和整理能力,只是片面化地接受分散的知识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极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看法和现状,对此做了一个调查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不是自愿的,仅有少部分的学生是因为热爱语文才学习语文的。可见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正确地理解,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被动进行的,而学习的目的也比较单一刻板化。因此在培养学生上首先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的语文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从此爱上语文。
(三)教学内容过度依赖教材
语文教材是教学中重要的工具,但教材内容不是课堂的全部。教材只是起到一个辅助学习的作用,需通过教材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教材延伸去探索真知,而不是仅仅依赖教材上仅有的知识不去创新,所以不能盲目执着于教材内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由于课时少、大纲内容多、教学考核等,导致语文教師在课堂教学中,纯粹地跟着教材走,教学也局限在课本中,注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被动,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语文知识内容。
(四)教材内容落后,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更新慢,有些内容比较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语文教材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使得学生无法接收到更加现代化的信息和内容,从而阻碍创新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落后也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愿意从其他渠道比如网络、电视上获取信息,降低了教材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 加强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探究
(一)运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资源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实时更新的。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支点,不断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应当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去选择内容,去为课堂提供更加新的知识内容。同时需要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要注意教学内容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感兴趣,通过其他教学环节进行辅助,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来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结合当地的独特资源,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积极生动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给学生讲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在欣赏自然风景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悟到自然的魅力,感同身受作者所描述的景色以及抒发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感官的发育,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二)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语文的学习,不光是为了应付考试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课堂传递出的人文道德价值理念,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对学科素养的核心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内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这一理念展开教学。 比如在开展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一文教学时,文中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胡适母亲对孩子细腻入微的爱。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列出一些课外的读物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对父母的爱理解得更加深入,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对父母要尊重,从点滴小事做起去回报父母对于自己的爱,去感受父母的爱,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写作能力提升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通过对历年来考试题型的研究,语文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等多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并积极组织有效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开展《春》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和优秀的课文,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的景象,观察作者的用词特点,如果把句中的动词换掉,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让句子发生变化;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或者谈谈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运用观察、联想和想象等方法,多方面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课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选出优秀的作文让大家进行朗读,朗读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适当地点评,被表扬的学生也更加有自信。课后仔细分析身上的不足并且不断改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文思维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体现在试卷上的分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行动。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思维方式去正确思考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练习,初中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法,更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语文学习中,观察法是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从课文出发,锻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强化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在关于秋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秋天》和《秋景》这两篇文章进行授课,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观察比较,找出两者中对秋天描写的精彩内容、表达手法和表达内容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情感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的有效推进不光是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弥补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教师应当明白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是诗朗诵、演讲比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力,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思维。比赛结束后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比赛的想法、感受,或者是对活动的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一些思辨活动,比如辩论会,可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每天早上进行晨读,让学生在美文佳作中提升语感和对语言的掌控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
五、 结语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认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目前初中语文教育还未完全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去培养学生,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顺应教学趋势改革的发展,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去培养新型人才,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计划,并且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应当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从积极的课外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楠.欧阳代娜与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2]张玉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89).
[3]李服.初中語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J].实践与研究(B),2016.
作者简介:
郭振军,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语文;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应试教育体制往往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学生的作用被忽视,课堂上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做作业,这种教育方式看似能考高分,实则是对人才的一种不正确培养方式。所以,新课改要求教育从业者应当积极响应并配合实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顺应新制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化的语文课堂,努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论述
初中阶段是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阶段,学习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误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文知识点,掌握语文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趣味性教学引导,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很难提升,降低了教学效率。初中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必修的科目,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语文科目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开阔眼界是非常有利的。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平时教师的教学引导、教学模式以及观念和方法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依赖现有的课本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背诵、默写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古诗词解析、翻译、句式结构的分析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以及应试的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较为单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想象力等,这些素质化的能力往往是被忽略的。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增强师生之间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教学发展。
(二)传统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教学体制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收集、归纳和整理能力,只是片面化地接受分散的知识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极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看法和现状,对此做了一个调查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不是自愿的,仅有少部分的学生是因为热爱语文才学习语文的。可见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正确地理解,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被动进行的,而学习的目的也比较单一刻板化。因此在培养学生上首先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的语文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从此爱上语文。
(三)教学内容过度依赖教材
语文教材是教学中重要的工具,但教材内容不是课堂的全部。教材只是起到一个辅助学习的作用,需通过教材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教材延伸去探索真知,而不是仅仅依赖教材上仅有的知识不去创新,所以不能盲目执着于教材内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由于课时少、大纲内容多、教学考核等,导致语文教師在课堂教学中,纯粹地跟着教材走,教学也局限在课本中,注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被动,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语文知识内容。
(四)教材内容落后,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更新慢,有些内容比较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语文教材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使得学生无法接收到更加现代化的信息和内容,从而阻碍创新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落后也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愿意从其他渠道比如网络、电视上获取信息,降低了教材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 加强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探究
(一)运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资源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实时更新的。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支点,不断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应当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去选择内容,去为课堂提供更加新的知识内容。同时需要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要注意教学内容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感兴趣,通过其他教学环节进行辅助,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来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结合当地的独特资源,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积极生动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给学生讲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在欣赏自然风景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悟到自然的魅力,感同身受作者所描述的景色以及抒发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感官的发育,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二)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语文的学习,不光是为了应付考试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课堂传递出的人文道德价值理念,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对学科素养的核心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内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这一理念展开教学。 比如在开展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一文教学时,文中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胡适母亲对孩子细腻入微的爱。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列出一些课外的读物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对父母的爱理解得更加深入,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对父母要尊重,从点滴小事做起去回报父母对于自己的爱,去感受父母的爱,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写作能力提升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通过对历年来考试题型的研究,语文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等多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并积极组织有效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开展《春》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和优秀的课文,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的景象,观察作者的用词特点,如果把句中的动词换掉,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让句子发生变化;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或者谈谈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运用观察、联想和想象等方法,多方面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课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选出优秀的作文让大家进行朗读,朗读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适当地点评,被表扬的学生也更加有自信。课后仔细分析身上的不足并且不断改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文思维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体现在试卷上的分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行动。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思维方式去正确思考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练习,初中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法,更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语文学习中,观察法是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从课文出发,锻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强化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在关于秋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秋天》和《秋景》这两篇文章进行授课,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观察比较,找出两者中对秋天描写的精彩内容、表达手法和表达内容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情感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的有效推进不光是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弥补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教师应当明白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是诗朗诵、演讲比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力,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思维。比赛结束后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比赛的想法、感受,或者是对活动的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一些思辨活动,比如辩论会,可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每天早上进行晨读,让学生在美文佳作中提升语感和对语言的掌控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
五、 结语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认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目前初中语文教育还未完全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去培养学生,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顺应教学趋势改革的发展,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去培养新型人才,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计划,并且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应当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从积极的课外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楠.欧阳代娜与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2]张玉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89).
[3]李服.初中語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J].实践与研究(B),2016.
作者简介:
郭振军,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