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业余训练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文献比较多,研究程度也较深,本文将文献分为:有关我国体育后备人才持续开发和交流方面的研究,关于“体教结合”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关国内有关青少年俱乐部的研究。
关键词:业余训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138
有关业余训练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从研究范围上,有对全国业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研究,也有针对像篮球、网球等某一个项目后备人才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有针对业余训练现状对策研究,有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研究的,有研究“体教结合”的,有针对青少年俱乐部的,有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原因的,还有对国内外业余训练培养人才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开发和交流方面的研究
田雨普(1988)在《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一文中认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独生子女化将导致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减少,只有提高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热爱才有助于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实行运动员与教练员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提高人才开发率的关键。
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率低下的情况下, 陈为群(2007)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指出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减少体制性浪费,整合当前传统校、体校的两个不同系统各自为政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将后备人才训练的基础阶段放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照运动水平分流到重点体育传统校、省市体校。但此时的体校也要归并到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结构模式上打破以往一贯的金字塔形,根据不同项目发展规律、人才资源和经济条件等状况,选择不同的结构模式,如群众基础好的项目采用“金字塔形”,田径、游泳等体育项目可以采用“塔式”人才培养模式;体操、跳水等体育项目则适宜采用“大厦”模式。在人才资源减量化的基础上,更多加强科学手段进行选材、训练、管理,切实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向节约型转变,提高成材率。
金宗强、姜卫芬(2002)从人的身心发育的角度提到,少儿阶段人才培养应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因为少儿时期既是人的体力开发阶段,也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基础阶段,人的身心发展如果错过了特定的年龄,是难以凭主观努力弥补的,同时,少儿阶段也不适合参加大运动量的肌肉训练,因此,这个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少儿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对体育运动爱好。
二、关于“体教结合”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体教结合”的训练机制得到认可,它的重要性、得到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体结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趋势,同时也是竞技体育、教育和人们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俞继英、杨再淮等人(2006)的研究认为: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在我国的前面。单纯强调竞技体育而忽视了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只会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很多家长不让子女参加业余训练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单位和部门为了在很短时间能取得体育成绩,以牺牲学习时间为代价,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业,以至于让很多家长不得不放弃业余训练,导致我国业余训练水平严重下滑。因此,体教结合是青少年业余训练纳入普通教育系统的关键(姜斌等,2007)。
国家体育总局调研认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四种,分别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办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2)走讀模式;3)网点学校模式;4)体育部门办学,教育部门负责文化教育的模式。张蕾、李伟明(2006)的《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新路探析》中以清华大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为案例,提出了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培养的“金字塔”模型,即在选拔----培养----输送三个环节中,已“名校品牌”为支撑、依托 大学和中学的“优良师资”、向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这又是体教结合的另一种尝试。
三、有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研究
目前,有关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研究成果不多,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很难对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及发展起指导作用。杜志娟(2006)通过对全国11个省的青少年俱乐部产生背景、开展活动及会员情况、法律地位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与场地设施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多方面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很多地方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简单地看成是新形势下传统体育学校、业余体校的翻版,把俱乐部看成装门面的机构,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改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遇到的困难会更大一些。张宏作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检查评估组成员, 通过近一个月的检查调研, 基本了解了西部地区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处于西部地区这个相同背景的四川省来说,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不可否认在对青少年俱乐部的运作过程中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大部分的研究仅仅把青少年俱乐部纳入学校体育中,而忽视了青少年俱乐部在我国业余训练中的重要性;虽然俱乐部的创建方式已经由国家体育总局创建俱乐部到联合教育部共同管理创建,但比例还很低,不能形成主流。
参考文献
[1]一翌.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田雨普.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J].体育科学,1988(3)
[3]陈为群.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4]金宗强,姜卫芬.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2(3)
作者简介:李欢,女,汉,(1990——)山西临汾,助教,现任单位:西华大学,研究方向:体育学。
关键词:业余训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138
有关业余训练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从研究范围上,有对全国业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研究,也有针对像篮球、网球等某一个项目后备人才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有针对业余训练现状对策研究,有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研究的,有研究“体教结合”的,有针对青少年俱乐部的,有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原因的,还有对国内外业余训练培养人才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开发和交流方面的研究
田雨普(1988)在《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一文中认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独生子女化将导致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减少,只有提高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热爱才有助于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实行运动员与教练员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提高人才开发率的关键。
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率低下的情况下, 陈为群(2007)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指出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减少体制性浪费,整合当前传统校、体校的两个不同系统各自为政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将后备人才训练的基础阶段放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照运动水平分流到重点体育传统校、省市体校。但此时的体校也要归并到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结构模式上打破以往一贯的金字塔形,根据不同项目发展规律、人才资源和经济条件等状况,选择不同的结构模式,如群众基础好的项目采用“金字塔形”,田径、游泳等体育项目可以采用“塔式”人才培养模式;体操、跳水等体育项目则适宜采用“大厦”模式。在人才资源减量化的基础上,更多加强科学手段进行选材、训练、管理,切实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向节约型转变,提高成材率。
金宗强、姜卫芬(2002)从人的身心发育的角度提到,少儿阶段人才培养应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因为少儿时期既是人的体力开发阶段,也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基础阶段,人的身心发展如果错过了特定的年龄,是难以凭主观努力弥补的,同时,少儿阶段也不适合参加大运动量的肌肉训练,因此,这个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少儿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对体育运动爱好。
二、关于“体教结合”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体教结合”的训练机制得到认可,它的重要性、得到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体结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趋势,同时也是竞技体育、教育和人们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俞继英、杨再淮等人(2006)的研究认为: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在我国的前面。单纯强调竞技体育而忽视了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只会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很多家长不让子女参加业余训练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单位和部门为了在很短时间能取得体育成绩,以牺牲学习时间为代价,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业,以至于让很多家长不得不放弃业余训练,导致我国业余训练水平严重下滑。因此,体教结合是青少年业余训练纳入普通教育系统的关键(姜斌等,2007)。
国家体育总局调研认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四种,分别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办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2)走讀模式;3)网点学校模式;4)体育部门办学,教育部门负责文化教育的模式。张蕾、李伟明(2006)的《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新路探析》中以清华大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为案例,提出了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培养的“金字塔”模型,即在选拔----培养----输送三个环节中,已“名校品牌”为支撑、依托 大学和中学的“优良师资”、向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这又是体教结合的另一种尝试。
三、有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研究
目前,有关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研究成果不多,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很难对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及发展起指导作用。杜志娟(2006)通过对全国11个省的青少年俱乐部产生背景、开展活动及会员情况、法律地位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与场地设施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多方面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很多地方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简单地看成是新形势下传统体育学校、业余体校的翻版,把俱乐部看成装门面的机构,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改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遇到的困难会更大一些。张宏作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检查评估组成员, 通过近一个月的检查调研, 基本了解了西部地区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处于西部地区这个相同背景的四川省来说,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不可否认在对青少年俱乐部的运作过程中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大部分的研究仅仅把青少年俱乐部纳入学校体育中,而忽视了青少年俱乐部在我国业余训练中的重要性;虽然俱乐部的创建方式已经由国家体育总局创建俱乐部到联合教育部共同管理创建,但比例还很低,不能形成主流。
参考文献
[1]一翌.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田雨普.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J].体育科学,1988(3)
[3]陈为群.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4]金宗强,姜卫芬.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2(3)
作者简介:李欢,女,汉,(1990——)山西临汾,助教,现任单位:西华大学,研究方向: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