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传统艺术的精灵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鉴赏诗歌中,首先借助景物可以描摹图景;其次借助景物可以体味意境;再次借助景物理解表达技巧;最后,借助景物把握作者的情感。
  【关键词】 意象 图景 意境 技巧 情感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在鉴赏诗歌中不可忽视。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诸多诗人对景物情有独钟,景物也就成了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认为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是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一把钥匙,是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这里主要谈景物描写在鉴赏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类型来看,鉴赏景物大致从以下两个角度:诗中赏画、画中品诗。
  
  一、诗中赏画
  
  1.借助意象描摹图景
  何谓意象?意象即意与象的组合,是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要想准确的描摹画面,就要抓住诗中意象的形、色、动、静。下面就以倪瓒的一首小令为例:(2003年春季安徽卷)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蓣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问题: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这首小令选取的意象为秋水、寒烟、数行雁、绿頻、红蓼,吴歌荡桨、惊起白鸥。头两句中江面水影洁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可见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作者为我们倾情描摹的画面,能初步感知画面的特征,就为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解答这类题一般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静。要想解答这类题,具体的思路是先抓取诗歌中的意象(包括修饰语),再根据画面色彩,进一步把握画面特征,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完成对这幅画面的描摹。
  2.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何谓意境?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要品味意境就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下面就以2004年广东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为例: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一步先从诗歌中找到这些意象月是孤月,云是片云,日是落日,秋风萧瑟,营造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如果就此断定诗人的情感就是孤独悲苦的,那么显然有点武断,因为落日与孤月同时出现是自相矛盾的,从此就不难看出落日很可能不是眼前的景,为了印证这一点,下一步还要回到原诗搜取相关信息,诗中的“病欲苏”、“心犹壮”,这不意味着诗人身体即将康复,壮心不已吗?所以落日在这里就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一种比喻,黄生说“落日乃借喻暮齿”,可见诗中是以落日来比喻人生暮年。即便落日是景物描写,我们也可以由此联想到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落日不仅仅是凄凉之景,更是一种雄浑的意境,这开阔雄浑的意境不也体现作者心胸的乐观旷达吗?所以景乃人物情感的真实体现,情景相生,要理解情就得把握意境,品味意境就必须借助意象。
  
  二、画中品诗
  
  1.借助意象鉴赏表达技巧
  借助意象可以描摹图景,体味意境,意象是否能够帮助我们鉴赏表达技巧呢?下面以杜甫的诗为例: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入诗的意象是碧波(荡漾)、水鸟(掠翅江面)、山(青翠欲滴)、花(红艳无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竟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看到这美丽的景色诗人的心情也应是愉悦的。可是,诗人却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由此得出本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不是巧用借代和拟人吗?柳永的《雨霖铃》上阕的眼前之景和下阕的想象之景不是虚实相生的手法吗?可见,借助景物描写,我们能很好地理解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借助意象体味思想感情
  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下面以杜甫的诗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要解答这两道题,首先要看诗中描绘的景物,即迟日(春日)、春风,花草、沙(暖)、鸳鸯[步骤一]。景物的特征是春风和煦,花香草香,沙暖泥融。继而描绘这幅画面: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显然这幅画面情趣盎然,动静相宜,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结合“注”中的交代的背景,再加上这样美丽的春景图自然体会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四]。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就是情感的媒介,读懂了景物也就把握了情感。
  鉴赏诗歌的目的就是要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理解诗歌的归宿。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从景物入手,因为景物是浸透了作者感情的载体。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意象,这个传统艺术的精灵在诗歌鉴赏中永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责编 覃亮生)
其他文献
语文天地色彩斑斓、深邃浩瀚,不少学生却无法翱翔其间,不管是读是写,无法拓展思路,“丁是丁,卯是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读,品不全文章之味;写,道不出由衷之言。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学生缺乏联想与想象能力。脑子像块“四方木”,推一推、转一转,思维老是在原地打转,局限在一个框框里,“不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学生,不可谓不勤,但方法肯定不当。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开发与训练
炎炎夏日,你是不是口渴難耐?完成这个迷宫,来杯橙汁吧!
案情提要  近日,W市的博物馆要承接一项大型的展览,展览将展出五大洲的精品文物。为了保证展览工作的顺利进行,W市的警方部署了大量的警力。探长吴名也加入了日常的巡防工作。随着展览日期的临近,警方的巡防也越来越严密。这天,警方的侦查队截获了一条重要的信息,臭名昭著的偷盗团伙——“惊天魔盗”盯上了这次展览。获知这样的消息,警员们都惊出一身冷汗。警长将抓捕“惊天魔盗”的任务交给了吴名。经过紧张的侦查和地毯
林黛玉的形象形神兼备,她的容貌、才情、品性中蕴涵的诗意美从曹雪芹对她的肖像描写之中便可看出,作者写出的是人物的意态风神。而文中寥寥几笔,虽笔简而意远,作者寄寓人物的丰富的内涵和超远的生活境界,借助文学的表达又呈现出了写意美的特质。    一、黛玉形象的意义    1.文学描写的典型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
一起露營吧!
遺产的分配
期刊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似乎成了“鸡肋”,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还原真实、自由的阅读,并任其驰骋想象,敢于质疑。  【关键词】 阅读 真实 自由 想象 质疑    浙江大学文学院的王元骧教授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
“穷则思变”,博白镇初中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思变方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突破八百人。实施“杜郎口教学模式”也是我校的思变方略之一,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将近一年来,我校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改为我校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1.课堂表现。实施课改后,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  学生厌学,是因为我
小明又乱放铅笔,妈妈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小明爱上整理。她把铅笔标注了记号,然后让小明在不能挪动铅笔的前提下,猜出哪根铅笔在最下面。  怎样才能快速找到最下面的那根铅笔呢?你可以一根一根挨个找出它们的摆放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直接猜出最下面的那根:_____。  上期《购物节狂欢》答案:黑色长发女士买了一个手提包;穿粉色裙子的卷發女士买了一个蝴
自1999年高考话题作文开始,话题作文曾一统天下,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也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平时习作,都是话题形式。近年来,人们对话题作文的形式提出了很多质疑,特别是对学生在话题形式下造出的矫情、假情、滥情的文章或所谓的那些“伪文化作文”作了更多的反思。  “套话作文”是近年来高考阅卷专家、学者对比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中,浙江省的阅卷专家、学者主要把那些写文化类的作文归结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