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教学艺术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dfhdfrt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熟练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
  程少堂的教学方法艺术,从方法体系的操作层面提炼出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表现形态,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炉。这里面有他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他对语言独特的敏感,有打破规矩的创新。它具有独特性、技巧性、审美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是极具个性化的综合艺术。
  一、“文化切入”的方法艺术
  程少堂先生的课构思独特、新颖、大气。这与他“追求一种大格局大气象”①分不开。而这,正是他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的集中体现。他的课,其构思和立意,都立足于现实,着眼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因为“文化切入”,使他的课“带有明显的先锋性,带有某种挑战性”,或者“另类”。②可以说,“文化切入”的方法艺术,是程少堂教学艺术的个中要义。
  程少堂认为,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元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在自然的状态中植入真情、渗透文化。为了使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于浓浓的文化熏陶之中,预设时必須根据文本特点事先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即“选点”。程少堂是如何围绕选点进行文化切入的呢?
  1.和谐的中国文化
  《荷花淀》的“选点”是“和谐文化”。他认为:“中和(适中和谐)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即紧扣这一文化主题展开。
  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女人之间的关系、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以及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明确这些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共性。(和谐)教师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
  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即人与心灵的关系。“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和谐)”
  这里,“和谐文化”成了一条红线,串起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起到了以简驭繁,脉络清晰,逐层推进的作用。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抒发真情,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课文字句的品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和谐文化的熏陶感染,深切体会到了原作所特有的诗化魅力。
  2.文人的个性风格
  程少堂认为,《世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诚然,这篇课文讲了诚信问题,但更主要讲的是个性。他以为,在中国古代,自魏晋以降,千古文人有一个《世说》梦。千古文人为什么会有《世说》梦?讲清这个问题,也就讲出了《世说》的味道。因此,他将“千古文人的个性风格”作为文化选点。
  于是,“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成了全课的核心问题。通过《世说》及相关知识的铺叙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城府很深、气量很大、多情的人,他常常率性而为,无所顾忌。顺便也了解了谢道韫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而这些认识,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细读与剖析获得的。“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从他的大笑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文章没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方面要发挥想象力去揣摩,另一方面教师补充了大量的谢家的背景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不觉得深奥难懂,反却感到新颖有趣有味道。
  一般人讲《咏雪》,重点是谢道韫所用的比喻之妙,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世说》的精髓。程少堂以“千古文人为什么喜欢《世说》”为切入点,即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为全课的重点,就远比单独咀嚼诗句更容易给予学生人格上的感召。特别是他在上课伊始所举的章开沅先生的例子,就表现了这种精神追求的传承性。而他在结课再次提到了“《世说新语》里的很多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不少现在的人,比如刚说的章校长的故事”,更加强调了这种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这就自然而然让学生产生了读《世说》的兴趣,达到了“讲出《世说》的味道”的目的。但是,这“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文、史、哲要真正打通”③才行。
  语文课程性质不是单一的工具性,也不是独立的人文性,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那么如何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渗透人文内涵,就显得特别重要。程少堂的“语文味”强调文化是一种精神内涵,而传递这种精神内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自身特点而灵活运用。
  3.情感的传递方式
  在《子衿》一课中,他引用《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让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情感方式的含蓄,以及这种含蓄的独特魅力。这些都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内涵,也都与我们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通。
  《子衿》的“文化选点”是“中国传统的传递情感方式”(含蓄美)。教师以《红楼梦》“宝玉挨打”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是“如何进门的,进去后说了什么话”,以此理解《子衿》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打瞌睡,考试不及格,所以他爸爸就打他屁股,把屁股都打得很厉害打烂了。薛宝钗和林黛玉去看他,薛宝钗直接从大门进去,见到贾宝玉就“谁叫你不读书?”口吻像一个大姐,嗔怪中透出怜爱。林黛玉是后门进去的,因为她寄人篱下,不敢堂而皇之地从前门进。其实,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在那里心疼得哭了,眼睛肿得像核桃一样。板子打在贾宝玉的屁股上,疼在林黛玉的心上,她还不敢说,不敢让别人看到。所以她见了贾宝玉以后只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话?很经典的——“你可都改了吧!”教师接着话题发挥:这里面啊,很深情的。林黛玉好像不太像《子衿》中这个人,没有这么泼辣,薛宝钗老谋深算,也不像。那么《红楼梦》里面谁像呢?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但是又很泼辣……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地把握了《子衿》女主人公泼辣而深情的形象。   教师与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论贾、林、薛之间的爱情,意在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理解中国传统含蓄的表达爱情的方式。情感传递的含蓄方式,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思维,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由此切入,可以唤醒学生心中已经被忽视的文化元素,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究这些文化现象。而且它能与传统的美学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体会到他所说的“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纵观上面几个“文化选点”,其切入的角度非常特殊,富有新意。文化元素的渗透显得那么自然,但又深入人心。这是程少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由于此,他的课“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程少堂语),更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师也更容易进入“高峰体验”(马斯洛语)。
  二、“幽默点染”的方法艺术
  程少堂认为: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就必須让幽默贯穿始终,幽默是教学中的“硬道理”,因为语文味的关键是要让上课的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这样上课才有效率。④那么,他是怎么用幽默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又是如何运用幽默点染艺术紧紧抓住学生的呢?
  “点染”,原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画家挥毫作画,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法交互运用,构出一幅幅意境精美的画图。程少堂这里是借用。“幽默点染”即用幽默来点明,并渲染、烘托,营造出现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
  1.“先让人发笑,再让人思考”
  程少堂认为,除了特殊的教学内容之外,一般说来,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轻松愉快,笑声不断。缺乏幽默感的语文老师,是最缺乏人文精神、自己最痛苦又最痛苦他人的人。⑤他强力推荐美国“搞笑诺贝尔奖”宗旨——“先让人发笑,再让人思考”。
  教学《荷花淀》,教师讲到水生嫂的含蓄时说:“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有这样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两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学生情绪高涨。幽默的原料是“狮子爱麒麟”的中国民歌,用浅显易懂的大俗话作点染。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唤起在场师生强烈的幽默感,在笑声中领悟到含蓄的好处。俗是形式,雅是实质。
  2.说好“废话”
  “废话”有适境(烘托气氛)、造境(营造气氛)的作用。程少堂说:没有废话的语文课不一定是好课,要好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很讨厌所谓“没有废话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就是要学会说废话;好的语文课需要许多废话才生动丰满。⑥如何在课堂上讲好“废话”是一门艺术。⑦
  (1)无准备的“废话”
  所谓无准备的“废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伴着教学灵感率性生发的即时话语。
  教学《诗经?子衿》,在谈论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的时候,教师即兴发挥:在爱情方面,先秦时期的人们是很开放的。中国,特别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早期是比较浪漫的,我们看《诗经》中也有很多是大胆写爱情的。“国风”中就有很多。也有像刚才这位女生说的:你不来,你不来拉倒!(众生笑)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北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众生笑)天涯何处无芳草?缺了你,就没人啊?是不是?有这样的诗的,《诗经》里有好多首。这位女主人公,像刚才这位女生这样理解行不行?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在这里,教师“点”明中华民族在谈情说爱方面是比较浪漫的,然后,概括地用《诗经》中有很多大胆些爱情的作品进行渲染。紧接着,由古及今,镜头瞬间拉回到现场,联系那位女同学的现代爱情诀别,伴着灵性生发出两组“废话”,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的理解。
  (2)有准备的“废话”
  程少堂自己说:我的课“废话”多,但有不少是我精心准备的。实际上,我备课有一个环节是“备废话”——用新名词说就是准备“有价值的冗余信息”。⑧
  在理解《世说?咏雪》中谢太傅、谢韫两个人物性格特点时,教师不惜用有准备的“废话”进行点染:“那以后我们要常大笑,那是乐观!(笑声)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文章没写性格特点,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揣摩。我们要了解谢家的背景。”这里,先“点出”笑是一种乐观性格的表现,并说明需要“想象力”和了解谢家的“背景”。然后引经据典进行铺叙渲染:(1)用诗句渲染“大小谢”的文学才华及被李白所推崇;(2)用《世说?雅量》中的几个文段渲染谢安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较多情”;(3)用王羲之被招女婿的一个故事来说明当时文人的淡定风气;(4)用《世说?贤媛》中赵母嫁女临行前的叮嘱说明做人的标准;(5)用《世说?贤媛》中太傅与王郎的对话说明王郎这个人少情趣且狭隘。
  这些“废话”不厌其详,充分铺叙渲染,既有拓宽知识面的效果,又达到强化的目的,使学生对人物个性及背景有深刻的印象。有准备的“废话”是程少堂充分备课的创造性发挥,是他人格魅力的语言外化。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课中的“废话”是我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删去这些“废话”,对我的课,也许形式上更“简洁”了,更“规范”了,但却破坏了我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有机性和生动性。⑨比如《咏雪》这堂课的开头,较详细地讲到了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准时赴会,却临时退会的故事,结课时再照应这个故事,显然这也是“有准备的废话”,不能删去。
  把“废话”区分成有准备和无准备,意在强调语文教师平时的积累和修养,说明“预设”对于一堂好课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教学要“目中有人”,富有智慧的临场应变是“课堂生成”的重要保证。要讲好“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吃透教材,文本解读的独到视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深厚的语言功力,平等亲切真性情的人格魅力。   3.改变语言形式
  “语文味”在课堂上的体现,一是真情点染铺叙,二是改变语言形式。而程式幽默的方法艺术,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手段来实现的。如果说有意无意的“废话”属于前者,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改变语言形式后发生的幽默点染。
  教学《荷花淀》1—3段,学生朗读后,教师说:“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品味它怎么像诗。”抽学生起来朗读并指导,播放投影:“这是《荷花淀》的第一段,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成诗的样子。”学生逐句读诗体会。这时教师的幽默自然发生了:“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你们再读,看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特别是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
  “点染”,有时“点”在前,有时“染”在前,两者有时还可以交错接连发生。程少堂的《荷花淀》是最能体现“文化味”的教例。课堂上都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游戏状态(亦即自娱娱人的审美状态),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又与语言密切相关。程少堂说过一句幽默反讽的话:“一个语文老师把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好那是不容易,但是一个语文老师把本来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让人讨厌,那容易吗?”{11}他所追求的就是要把语文课讲得生动耐听又让学生学有所得。这与他改变单一严肃的思维方式为充满趣味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语言品味”的方法艺术
  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一步。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无穷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1.揣摩{12}
  “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13}
  例如,理解《诗经?子衿》中的“子”,学生知道是一个代词,指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但是学生不理解它和“你”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教师启发质疑:“子”在古代还特指有学问的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夫子”、“孔子”、“诸子百家”等等。课文中这个“子”字是第二人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里还有个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如果把这个第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他”,古文第三人称经常用什么词?生:其。师:“其”是常见的,还有“之”啊,“彼”啊,彼此的“彼”。假如改成第三人称,行不行?先让学生朗读,再组织讨论。学生发现用“子”表达感情上比较直接,第三人称就没有那么直接。教师感到学生的理解还不到位,用通俗的语言细致解读:我们小时候,偷懒,不做事,大人要表达很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说:“你这个狗东西,还不回来!”有时大人在家里自言自语地骂,就好像把你当作是在她面前一样的。如果用第三人称骂,就没有这个情绪了,就淡一点。课文中这个代词“子”,如果换成第三人称,味道就不同了,表达的情感没有第二人称这么强烈。
  这里对“子”的仔细揣摩,让学生对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2.辨析
  例如,教学《诗经?子衿》,教师先让学生翻译第二句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即使我没去找你,你也应该寄个音讯给我”提出要求:“翻译带点情绪行不?”学生再次翻译:“她的情人没有写信给她,她就觉得不高兴,有点怨她。”教师并不满意:“我是说她有点情绪嘛,你把情绪翻译出来。”教师见学生无法领会,便启发解读:“‘纵我不往’,从潜台词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这个女的是经常主动去的,一天去两遍。大家看注解第四,香港课文注为设问。应该是反问。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味道又不同。”学生试着体会:我不去找你,你就不给我音讯?教师引导:即使我不去找你,你可以主动点来找我嘛!是不是啊?这就是一种陈述句。如果用陈述句来写意思也差不多,但味道不同。什么味道呢?那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学生脱口答道:“设问更能表达自己愤怒的感情”。“愤怒”?教师开导:可以有点情绪,但说成是愤怒好像重了一点。那应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她的情绪?原文为什么好,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学生终于开窍:“有点怨。”教师补充:“有点怨,有点恨,当然还有点爱。”
  学习语文就是要把细微的差别分辨出来。教师耐心地启发学生,看看诗歌这样用词有什么细微的差别。通过翻译来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采用变换语句来体会细腻情感的表达。   3.把玩
  “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14}什么叫把玩呢?就是在那里仔细欣赏,变着花样欣赏。这个玩不是不严肃的,而是一种审美。{15}
  例如,教学《你是我的同类》,教学通过“变换”的方式,与学生一道把玩教材。
  (1)变标题。教师:“把文章的标题变一变,看它有什么不同?”学生觉得:“我是你的同类”和“你是我的同类”不同之处就是,它们两个题目之间,你和我的关系不同。”教师追问: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包含关系。教师不解,学生补充:按照这首诗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来说,肯定是先有母亲再有了孩子的。(生笑)教师肯定:分析得挺好的,谁先谁后的问题,你体验得很细致啊。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感受的?学生踊跃:“你是我的同类”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你的同类”就是说以你为中心。教师鼓励:哦,有个中心问题,摆在前面和摆在后面表明强调的重点不同,是吧?有道理啊。接下来,师生双方就“你”和“我”两个代词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进行深入探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2)变“点睛”句。教师:这首诗从文字本身看是母亲写给孩子的一首诗。前面我们换了标题,我们把“不是吗,孩子”中的“孩子”换成其它的词行不行?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讨论后,学生有不同观点。认为不能换的说:“孩子”最好是不要变为好。首先呢,孩子是母亲心里的一块肉,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孩子”是不能以其它词来代替的。认为可以换的说:可以改成“亲爱的”,因为从这篇文章里每个句子来看,都看得出文章所叙述的这个人跟作者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是非常亲密的,而这种关系不一定就是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有可能是其它关系,有可能是跟丈夫啊,兄弟啊什么的……(哄堂)。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有说不能换的,有说可以换的。教师见状:我们不是说换成什么词更好,而是说可不可以换成其它的。这首诗只换后面的两个字,刚才同学说了换成“爱人”可以,是不是啊?换成“父亲”、“母亲”也可以。我们一般说情诗是爱情诗,但是往往可以广义地说,凡是写感情的诗都是情诗。然后教师深入引导: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会产生哪些关系啊?除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齐答:亲情。教师拓展: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人和人呢。那些草木、环境、大自然……还有其他的关系,这里头换成大自然的什么关系啊?要是那种唯心主义者,信仰宗教、信仰神的有些民族啊,这首诗后面可以改成——(生答:上帝)“上帝”,对了。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都可以的。“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
  这里,教师以奇妙的手段呼唤着学生用心感悟文本:从揣摩表层文字直到倾听人类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诗歌内蕴也教给了学生读诗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敏感力。
  (3)变句子顺序。教师先以第一段示范,把第二句放在第一句:“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下面三段,每个人选择一段改一改。不用你自己的语言,就用这些原句子,你就换一下顺序,但是要有一点想法。有学生改的是第二段,把前三句打乱了:“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还有学生改最后一段:“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不是吗?孩子。”这时,教师也被感染了:哎呀,这个还可以大胆点,比如说“有一天我死去,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无论你在哪里,孩子,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教师发出感叹:语文课为什么那么枯燥呢?我们可以学得有趣点,是不是啊?偶尔这么样变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笑声)
  这简直是妙不可言。教师用变换句子顺序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自由活泼,激发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这一番尝试足以破解诗歌在学生心目中的玄妙感,足以在学生心灵中播下诗歌创作的种子,让学生永志难忘。
  这是一堂脱俗的诗歌鉴赏课。它以出人意料的角度,出人意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了诗情诗意。这堂课教学立意新、处理方法新,朴素大方,令人回味,学生的收获是扎实的。这当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但它是一堂有开拓精神的、充满语文味儿的课。
  ————————
  注释:
  ①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编辑注:注释仅保留①,本文其它未注明出处的引文部分均出自该书,本文有删节。)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对象为:中老年女性30名,年龄64.41±10.09岁(50-65岁),体重54±3.54kg,均为近期无运动习惯的太极拳运动初学者。临床医学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肺疾患。采用的研
刘翔的启蒙教练之一上海市二体校方水泉教练谈刘翔少年阶段的跨栏训练经验,摘要如下。刘翔少年阶段的训练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3月-1997年3月)主要抓柔韧性和灵活
本研究对竞技体育应用性科研课题的服务对象--运动队的教练员对于此类科研成果评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对于此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意见,从一个侧面探讨应用性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性的消费市场,它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需要而提供体育器材、场地、技术指导等服务的经营行业。它是消费者通过购买门票
高三后期,学生时间紧、压力大,这使本受轻视的语文教学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学生态度与教师期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使复习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又成为恶性循环的源头,反思以上种种,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变教学策略,高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语文,从容应对高考,偶有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溯本追源,抓纲务本,归纳整理,以根本应万变。高考语文,题目在书本外,生活有多大,题库就有多广,但万变不离其宗,
研究对象:2004年9月-2005年12月,航海041班42名男生为实验对象;轮机041班38名男生为参照对象。
在特定的语用情景中,欣赏名嘴的犀利辩驳,揣摩名家的细密逻辑,玩味名手的吐字用语,是中学生学写议论文的重要途径。也是开拓写作新局面的重要窗口。回归生活本原。我们来看几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