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佳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关键词] 创新 观念 方法 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在坚持教法改革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现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思想品德课坚持教法与学法统一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教法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法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重灌输,轻启发,更轻学法指导;重记轻思维;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一句话,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贮存知识,应付考试,难以拥有主动探索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所谓学法指的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学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轻视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害的。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教与学并重。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就会采用什么样的学法。同样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法也会影响教师的教法。教法的改革促进学法的改进,学法的改进又对教法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学实践表明,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单一的教法改革或学法指导转向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从单纯追求让学生“学会”转向学生“会学”,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二、思想品德课中坚持教法与学法统一的实践
教师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点,“以学为本,因学论教”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所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术解决。”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在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坚持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的一个突破口。
具体做法如下:
引导自学——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精讲解惑
这一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以学为重心,促使“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1.引导自学
自学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反应了学生包括阅读、记忆、归纳、理解应用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又是自学能力的基础。中学生自学思想品德教材及课外读物可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泛读。通过泛读教材内容,着重了解大意,找到观点。只有学会泛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二,精读。精读要求深研书本知识,大到纲目、线索,小到概念、观点,都要搞得一清二楚,而不能马虎了事。精读的特点是反复读,这不是简单的增加阅读的次数而要是每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必须强调的是 ,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用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思索;多提供有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学习活动,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基本经济制度一框时,就有学生问:“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有什么区别?”也有学生问:“非公有制经济能否进入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在自学时是用心思考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体现。陆九渊曾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如果每一位学生在自学中都能如此质疑提问,那么,学习能力无疑将会更快提高。
3.组织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教学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把讨论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解决,这就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框时,教师提出:“向人大代表提建议是我们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途径吗?”这种讨论过程往往是师生集中经历突破难点的过程。为了提高讨论效果,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讨论冷场时,教师要反复启发,缩小切入点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当讨论各方相持不下时,教师要精心点拨,引导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当讨论离题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当讨论产生了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重点、因势利导;当讨论出现了错误的观点和情绪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要简单的予以否定或责备。
4.精讲解惑
精讲不仅要数量上“少”,而且要质量上“精”,包括教学内容上的”精”和讲解水平的“精”。凡是学生经过自学能理解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不要反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教师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讲精讲透,把学生自学、讨论中产生的问题解释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推进思维的发展。
解惑并不是教师统包统揽,什么问题都由教师直接作答,凡是理解性的问题应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直取“要害”,但又不能太“白”,应留有一层“窗户纸”,让学生自己去捅破,以增长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通过这种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思想品德课枯燥的理论灌输。通过教法的改革,达到了学法的转变,进一步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但实现了思想品德课教法与学法的高度统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做研究》 郑金洲.
[2]《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版.
[关键词] 创新 观念 方法 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在坚持教法改革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现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思想品德课坚持教法与学法统一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教法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法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重灌输,轻启发,更轻学法指导;重记轻思维;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一句话,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贮存知识,应付考试,难以拥有主动探索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所谓学法指的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学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轻视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害的。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教与学并重。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就会采用什么样的学法。同样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法也会影响教师的教法。教法的改革促进学法的改进,学法的改进又对教法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学实践表明,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单一的教法改革或学法指导转向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从单纯追求让学生“学会”转向学生“会学”,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二、思想品德课中坚持教法与学法统一的实践
教师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点,“以学为本,因学论教”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所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术解决。”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在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坚持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的一个突破口。
具体做法如下:
引导自学——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精讲解惑
这一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以学为重心,促使“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1.引导自学
自学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反应了学生包括阅读、记忆、归纳、理解应用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又是自学能力的基础。中学生自学思想品德教材及课外读物可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泛读。通过泛读教材内容,着重了解大意,找到观点。只有学会泛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二,精读。精读要求深研书本知识,大到纲目、线索,小到概念、观点,都要搞得一清二楚,而不能马虎了事。精读的特点是反复读,这不是简单的增加阅读的次数而要是每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必须强调的是 ,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用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思索;多提供有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学习活动,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基本经济制度一框时,就有学生问:“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有什么区别?”也有学生问:“非公有制经济能否进入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在自学时是用心思考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体现。陆九渊曾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如果每一位学生在自学中都能如此质疑提问,那么,学习能力无疑将会更快提高。
3.组织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教学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把讨论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解决,这就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框时,教师提出:“向人大代表提建议是我们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途径吗?”这种讨论过程往往是师生集中经历突破难点的过程。为了提高讨论效果,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讨论冷场时,教师要反复启发,缩小切入点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当讨论各方相持不下时,教师要精心点拨,引导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当讨论离题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当讨论产生了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重点、因势利导;当讨论出现了错误的观点和情绪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要简单的予以否定或责备。
4.精讲解惑
精讲不仅要数量上“少”,而且要质量上“精”,包括教学内容上的”精”和讲解水平的“精”。凡是学生经过自学能理解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不要反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教师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讲精讲透,把学生自学、讨论中产生的问题解释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推进思维的发展。
解惑并不是教师统包统揽,什么问题都由教师直接作答,凡是理解性的问题应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直取“要害”,但又不能太“白”,应留有一层“窗户纸”,让学生自己去捅破,以增长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通过这种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思想品德课枯燥的理论灌输。通过教法的改革,达到了学法的转变,进一步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但实现了思想品德课教法与学法的高度统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做研究》 郑金洲.
[2]《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