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生来就有爱的需求。在家里,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爱;在学校,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在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在成功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鼓舞。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爱。而在课堂中,更多的是通过体态语言来传递的。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態度的非语言的身体态势。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对应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一个教育观点“身教重于言传”说的正是这个观点。而艾伯特?梅瑞宾更是用了著名的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来强调体态语言的重要性。
“眼势语”更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有意无意中用的最频繁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的情感也就在这有意无意之间暴露在学生面前了。因此,教师“眼势语”的正确运用在教学中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美国的教育博士约翰·克勤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观前方,39%的时间与他右边的学生交换目光,只有19%的时间与他左边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我们在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还发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是表示命令或充满希望的注视着那些有可能回答上这个问题得人。如果提出的问题难度比较大,甚至就只是在那几个尖子生的身上徘徊了。殊不知,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动物,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个问题必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分配目光,教师的目光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存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教师目光的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既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现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注视要恰当。我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一般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对话的时候,可以多用点亲密注视,即教师的注视区域在学生的双眼和胸部之间的部位,以双眼为底线,顶角在胸部。运用亲密注视,要发自内心,发于真情,不能矫揉造作,故作亲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亲切以及对自己的重视,产生心理的满足感,提升学习的兴趣。而在新授课或是教师穿插一些小故事、小笑话的时候,更多运用的是授课注视。在授课过程中,当教师的眼睛看着学生时,以学生的双眼为底线,嘴为下顶角的三角部位时,形成比较融洽、和谐、自然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认真听讲,使授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师爱往往能增强教育效果。教育的影响往往是由于情感 的伴随才起作用的。情感是连接师生的纽带。教师的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慕感,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若想让学生“亲其师,听其言”,消极的“眼势语”应予以避免。当我们向学生提问,而学生没能立刻答上时,我们会将视线集中于学生的面部,表示我们认真和注意。岂知,这会引发学生的不安甚至恐慌。学生如答不上来,更不能怒视、逼视甚至瞪视,这些“眼势语”否定意味强,负面效应大,易使学生对教师反感。如果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教师的表扬会被当作讽刺,教师的批评会被当作整治,学生会紧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教师的教育,纵使教师才华出众,也无济于事。
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或有人听课时会有紧张感。此时,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不能将目光投向天花板,这往往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紧张,使学生也跟着紧张起来。还不能多眨眼,这样学生会认为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油头滑脑,缺少真诚。同时,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
我们的老师在关心、帮助后进生的时候,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跟他们谈心的时候,不能仰视,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错觉,老师的位置变低了,对老师的信服程度也随之降低了;也不能俯视,这样学生又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甚至产生敌对的情绪,也不利于对他们的转化。而是要在友好的气氛下,采用平视的方式跟学生交谈。教育着的诚意和关怀信任一旦为学生所了解或体验到,他们的心灵就会被震撼和感动,就回放弃固执、敌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情感需情感去陶冶,爱心靠爱心来熏陶。教师的爱可以换来学生的爱,而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去学好它。教学中,教师如能合理使用恰当的面部表情,注重自己的形象,言传加身教一定能更好的和学生交流,教学效果会更让人满意。让我们用纯真、善良、友爱的目光去解开学生的心锁,以真诚的心灵去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欣赏他们,帮助他们。让自信伴随孩子,自尊左右孩子,智慧帮助孩子,知识启迪孩子。让我们的孩子都能生活在充满爱的目光中,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淮安市延安路小学 江苏】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態度的非语言的身体态势。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对应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一个教育观点“身教重于言传”说的正是这个观点。而艾伯特?梅瑞宾更是用了著名的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来强调体态语言的重要性。
“眼势语”更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有意无意中用的最频繁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的情感也就在这有意无意之间暴露在学生面前了。因此,教师“眼势语”的正确运用在教学中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美国的教育博士约翰·克勤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观前方,39%的时间与他右边的学生交换目光,只有19%的时间与他左边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我们在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还发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是表示命令或充满希望的注视着那些有可能回答上这个问题得人。如果提出的问题难度比较大,甚至就只是在那几个尖子生的身上徘徊了。殊不知,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动物,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个问题必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分配目光,教师的目光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存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教师目光的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既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现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注视要恰当。我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一般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对话的时候,可以多用点亲密注视,即教师的注视区域在学生的双眼和胸部之间的部位,以双眼为底线,顶角在胸部。运用亲密注视,要发自内心,发于真情,不能矫揉造作,故作亲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亲切以及对自己的重视,产生心理的满足感,提升学习的兴趣。而在新授课或是教师穿插一些小故事、小笑话的时候,更多运用的是授课注视。在授课过程中,当教师的眼睛看着学生时,以学生的双眼为底线,嘴为下顶角的三角部位时,形成比较融洽、和谐、自然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认真听讲,使授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师爱往往能增强教育效果。教育的影响往往是由于情感 的伴随才起作用的。情感是连接师生的纽带。教师的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慕感,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若想让学生“亲其师,听其言”,消极的“眼势语”应予以避免。当我们向学生提问,而学生没能立刻答上时,我们会将视线集中于学生的面部,表示我们认真和注意。岂知,这会引发学生的不安甚至恐慌。学生如答不上来,更不能怒视、逼视甚至瞪视,这些“眼势语”否定意味强,负面效应大,易使学生对教师反感。如果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教师的表扬会被当作讽刺,教师的批评会被当作整治,学生会紧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教师的教育,纵使教师才华出众,也无济于事。
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或有人听课时会有紧张感。此时,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不能将目光投向天花板,这往往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紧张,使学生也跟着紧张起来。还不能多眨眼,这样学生会认为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油头滑脑,缺少真诚。同时,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
我们的老师在关心、帮助后进生的时候,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跟他们谈心的时候,不能仰视,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错觉,老师的位置变低了,对老师的信服程度也随之降低了;也不能俯视,这样学生又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甚至产生敌对的情绪,也不利于对他们的转化。而是要在友好的气氛下,采用平视的方式跟学生交谈。教育着的诚意和关怀信任一旦为学生所了解或体验到,他们的心灵就会被震撼和感动,就回放弃固执、敌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情感需情感去陶冶,爱心靠爱心来熏陶。教师的爱可以换来学生的爱,而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去学好它。教学中,教师如能合理使用恰当的面部表情,注重自己的形象,言传加身教一定能更好的和学生交流,教学效果会更让人满意。让我们用纯真、善良、友爱的目光去解开学生的心锁,以真诚的心灵去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欣赏他们,帮助他们。让自信伴随孩子,自尊左右孩子,智慧帮助孩子,知识启迪孩子。让我们的孩子都能生活在充满爱的目光中,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淮安市延安路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