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很广的学科,它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从微生物到生物圈,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那么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要上好这门课,首先,老师自身就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所涉及的一些知识,还要再将它推得更广一些才好。因为孩子对科学是好奇的,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会给人以措手不及。
小学科学又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老师有着很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好奇”让孩子们走人精彩的科学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我们应该小心的保护、培养和激励。
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孩子们都会提出一些让人感到很奇怪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眼里很滑稽,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取笑他,我们要有一颗和孩子一样的童心,要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耐心的讲解,引导孩子们去探求,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假如我们不屑于这些问题,就会极大的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或许还会在无形中抹杀一名未来的科学家。孩子会在好奇心的引领下,才能对科学进行无拘无束的探索,才能渐渐培养出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二、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他们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激情投入,学生身动而情未动,不以
成功喜,不以失败悲,这样不就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培养科学素养也无从谈起。只有具备激情,科学家才能在枯燥的探索之路上走的更远,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老师有这个责任去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激情,不求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求人人都可以研究科学,都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记得在四年级上“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我组装了一个简单电路实验。在灯泡亮的一瞬间,学生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整个教室掌声雷动。当时作为教师的我还真有些意外,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这么激动。我相信这一堂课给了学生们很大的惊喜,它点亮了他们,也点亮了我。
学生只要积极投入,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懊恼;探究的渴望,合作的期待;甚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等。这些体验连同所学知识,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总结知识,我们习以为常;把体验升华,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让这种体验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这才是教师的高明之举。
三、教材的把握是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四平八稳平均使用力量,没有轻重缓急。要从教材的全局着眼,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五年级下册“热”这部分内容,备课时要将本单元8课通读一遍,分析每一课在整个单元里对热的理解起到了什么作用。如第一课通过讨论“使人热起来的方法”和“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研究,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认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每课的内容是逐渐递进加深对热的理解,所以我们要摸清它的知识脉络,这样才能对每课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四、重点突出是把握教材的核心
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但是突出重点并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相反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所以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例如,还是“热”这部分内容,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内容,第一是物体的热胀冷缩,第二是热传递,第三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保温杯的设计),但前两个更为重要。抓住这两个内容第三部分也就很容易设计出来了,“热”这部分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五、适当的补充教材也是必要的形式
大自然是纷繁复杂的,科学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还有些内容抽象、枯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更易理解,更能被吸引在科学上。
例如,“热”的第一课“热起来了”其中“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这一内容,课本只有如何保温增加温度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所以我增加了一个生活实例。就是夏天卖冰棍的小贩用棉毯盖住冰棍走街串巷的叫卖。由这个例子说明衣服、被子的作用是延缓内外高低温度的对流。这样就将衣服的作用理解的更透彻一些。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但我认为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教材的把握等等。学生有了求知欲就可以无形中推动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观察、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兴平市陕柴小学 陕西】
小学科学又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老师有着很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好奇”让孩子们走人精彩的科学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我们应该小心的保护、培养和激励。
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孩子们都会提出一些让人感到很奇怪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眼里很滑稽,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取笑他,我们要有一颗和孩子一样的童心,要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耐心的讲解,引导孩子们去探求,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假如我们不屑于这些问题,就会极大的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或许还会在无形中抹杀一名未来的科学家。孩子会在好奇心的引领下,才能对科学进行无拘无束的探索,才能渐渐培养出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二、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他们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激情投入,学生身动而情未动,不以
成功喜,不以失败悲,这样不就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培养科学素养也无从谈起。只有具备激情,科学家才能在枯燥的探索之路上走的更远,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老师有这个责任去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激情,不求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求人人都可以研究科学,都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记得在四年级上“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我组装了一个简单电路实验。在灯泡亮的一瞬间,学生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整个教室掌声雷动。当时作为教师的我还真有些意外,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这么激动。我相信这一堂课给了学生们很大的惊喜,它点亮了他们,也点亮了我。
学生只要积极投入,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懊恼;探究的渴望,合作的期待;甚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等。这些体验连同所学知识,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总结知识,我们习以为常;把体验升华,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让这种体验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这才是教师的高明之举。
三、教材的把握是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四平八稳平均使用力量,没有轻重缓急。要从教材的全局着眼,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五年级下册“热”这部分内容,备课时要将本单元8课通读一遍,分析每一课在整个单元里对热的理解起到了什么作用。如第一课通过讨论“使人热起来的方法”和“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研究,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认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每课的内容是逐渐递进加深对热的理解,所以我们要摸清它的知识脉络,这样才能对每课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四、重点突出是把握教材的核心
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但是突出重点并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相反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所以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例如,还是“热”这部分内容,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内容,第一是物体的热胀冷缩,第二是热传递,第三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保温杯的设计),但前两个更为重要。抓住这两个内容第三部分也就很容易设计出来了,“热”这部分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五、适当的补充教材也是必要的形式
大自然是纷繁复杂的,科学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还有些内容抽象、枯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更易理解,更能被吸引在科学上。
例如,“热”的第一课“热起来了”其中“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这一内容,课本只有如何保温增加温度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所以我增加了一个生活实例。就是夏天卖冰棍的小贩用棉毯盖住冰棍走街串巷的叫卖。由这个例子说明衣服、被子的作用是延缓内外高低温度的对流。这样就将衣服的作用理解的更透彻一些。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但我认为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教材的把握等等。学生有了求知欲就可以无形中推动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观察、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兴平市陕柴小学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