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兴趣;教学方式;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38—0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认真地倾听,多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同时还应大胆放手,选择实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要让数学课堂 “活”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用“爱”感化学生。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能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爱上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其次,适时表扬和鼓励,使课堂充满情趣。学生学习时的态度、情感、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亲切信任的眼神、及时肯定的鼓励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学习的自信心。
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想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学生会感到枯燥,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选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合理创设情境,轻松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 “小数点搬家”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适时指导。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最大限度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自己总结出结论,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加强实践指导,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学生们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学生会发现三个角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首先应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如,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操作时,我没有暗示操作方式和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之后就将动手操作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38—0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认真地倾听,多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同时还应大胆放手,选择实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要让数学课堂 “活”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用“爱”感化学生。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能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爱上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其次,适时表扬和鼓励,使课堂充满情趣。学生学习时的态度、情感、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亲切信任的眼神、及时肯定的鼓励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学习的自信心。
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想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学生会感到枯燥,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选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合理创设情境,轻松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 “小数点搬家”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适时指导。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最大限度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自己总结出结论,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加强实践指导,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学生们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学生会发现三个角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首先应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如,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操作时,我没有暗示操作方式和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之后就将动手操作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编辑:谢颖丽